教育孩子不能只靠老师,而是家校共育双向奔赴

来源:中国教育报

责编:孔德琳

时间:2024-03-13 16:45:32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提到“我们期望与家长一道,共同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成才观,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家校共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孩子从来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事,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共同把孩子培育好。在这一关系中,家庭和学校虽然目标一致,但职责却并不相同。

今天,聊聊家校共育方面内容。

努力为孩子的人生

打上幸福底色

今天我们先从一位全国人大代表的履职故事开始——

“杨老师,你的办法真顶事。这不,孩子一大早就起床了,高高兴兴来到幼儿园!”“别看孩子小,其实他们的心思像湖水,清澈但不能一眼望到底,咱们做家长的也必须得加强学习!”幼儿园开学前几天,“小苹果”(化名)说啥也不想上幼儿园,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曲周县凤凰幼儿园园长杨会芳的一次家访就解决了问题。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后,“小苹果”的妈妈对杨会芳钦佩有加。

新学期开学前,像这样的线下家访交流活动,杨会芳开展了20余次。

“父母不仅给了孩子一个完整的家,还是他们应对一切困难、挫折的力量源泉。家庭教育已经从‘家事’上升为‘国事’,我们必须要积极应对。”为此,杨会芳开始认真研究家庭教育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探索解决之道。

“好的家庭教育,能为孩子的一生打上幸福底色。现实中,有些家长对孩子期望很高,但由于认识有误、方法不当,致使孩子的发展走向家长意愿的反面,甚至酿成了家庭悲剧。做好家庭教育事业,任重而道远。”一年来,作为家庭教育讲师团队的主要宣讲人之一,杨会芳一直在培训和宣讲的路上。

和杨会芳一样,作为保定中学教育集团联合党委书记,全国人大代表王淑英最关心的事情是校家社协同育人的问题。“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各有优势,却又潜藏着区别。学习压力、自我意识的变化、家教失位,引发越来越多的学生问题。”在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王淑英看来,“当前教育形势下,推动政企校家社等社会各界力量协同育人,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经过一年的调研,王淑英提出了“营造全环境‘生态’,以多元赋能,形成协同共育新样本”的建议。

国家出台一系列举措

全面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

随着社会进步和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家校协作已经成为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举措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生态。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确定了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工作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要求,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

2023年初,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形成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教育孩子不能只靠老师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都非常重要,家长和老师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个角色。孩子的成长无法重来,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偷的懒,可能会变成孩子人生路上的深坑;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费的心思,也可能会变成孩子未来的底气。

家长和老师要互为支撑、相互配合,有人说,最好的教育就是家长支持老师、老师支持孩子。家校共同携手,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