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王雅琪
时间:2023-03-17 12:50:43
1、从身心发展的角度看,孩子越大越不听话是成长的正常现象,家长不必过度焦虑
孩子6岁前一般是很听话的,孩子的潜意识的大门是敞开的一种状态,外界给他输入的信息他都能接纳。6岁前的孩子认为规则是不可逆的,所以会特别听爸爸妈妈的话、听幼儿园老师的话。随着他的长大,随着他接触的信息越来越多,他开始有独立的思考和分析的能力、有了比较的能力、有了批判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的能力。对父母的话不再言听计从,而是要在脑子里“再加工”,孩子自己会去分析那些可以听,那些可以不听。所以他才不会违背自己的意愿去迎合家长。经过这种思考的“加工”情况下,孩子就出现了“不听话”现象。更何况我们做父母的不全是对的,当孩子明确清楚自己是正确的,自然也没必要听话。
2、家长的“越界管理”和“超高要求”是导致孩子不听话的一个重要原因
孩子不听话,也要看看家长有没有越界管理和过高的要求。比如孩子穿什么衣服、孩子几点写作业、孩子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孩子如何管理自己的手机等问题,家长和孩子经常不一致,就表现为“不听话”。这时做家长就不要再强制孩子必须迎合你的观点,家长应该庆幸孩子有了自己的思考,自己的主见,应理解为这是孩子的成长过程,而不是一味地责备孩子不听话。比如让大部分家长头疼的写作业的问题,孩子放学一时家门放下书包,很多妈妈会说,赶紧写去先作业,写完了吃饭。孩子想我都学习一天了,我先玩儿,吃了饭再写。妈妈有没有尊重孩子的选择?妈妈有没有想信自己的孩子可以做到?有没有开启了百懈不怠的唠叨模式:让你写作业你不写、就知道天天玩儿、越来越不听话了、你对学习一点也不上心……遇到这种情况,孩子不崩溃才怪,结果是什么样的场面可想而知。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做家长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管理手机的能力、管理时间的能力,而不是每一遇到这种情况就去下指令、高要求,如果不是他想做的,他听话做了也做不好。
3、和孩子的沟通经常情绪化的表达
现在人们工作压力都很大,忙碌一天的爸爸妈妈有没有把在工作中产生的不良情绪带回家,或者为了压制住孩子对孩子大吼大叫,将这种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心理学上有一个关于沟通的法则叫“麦拉宾55387”法则,两个人沟通的时候,接受信息的一方55%要看说话时的表情、态度、肢体语言等,38%要看语调、语气、速度、声音大小等,说话的内容只占7%。所以和孩子说话时,你的表情、动作、语气等远远要比内容更重要。所以我们和孩子沟通拒绝情绪失控、拒绝暴跳如雷、拒绝歇斯底里。如果和孩子暴力沟通,结果只有两种:第一种孩子害怕你听从了,孩子压抑了自己的情绪、会没有安全感、变得胆小怯懦、变得不敢或不想表达,时间久了会有心理创伤,情况严重的,等他成年了有可能会用一生的时间去疗愈这些创伤;第二种情况是孩子与你对抗,以暴制暴,那亲子关系就会有破裂。而好的亲子关系是教育孩子的基础。前几天一个朋友讲她的亲戚的儿子,名牌大学毕业,非常优秀,在上海工作年薪近百万,三十几岁了不搞对象,他妈妈就催促他,他就经常把他父母的微信拉黑。其实我们的家庭教育是一个系统,小时候的教育影响是贯穿一生的。如果亲子关系很好的话,是不会不顾父母的感觉动不动就拉黑的。所以教育也一样,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4、是否有过度的重复和唠叨
一般是妈妈更喜欢唠叨的,比如写作业反复催促、起床反复催、吃饭反复催。我们发现越说孩子越不听、越催孩子越慢。有研究表明重复的次数与说服的效果呈道倒U型曲线,比如说两遍是最佳效果,你重复说五六遍,那后面重复的是起反作用的,过了恰当的次数说的越多孩子就越不想听,越故意和你对抗。
5、不要让孩子太过听话
1)孩子太过听话,也是会影响其个性化的发展潜能的开发的。这是因为太过听话的孩子几乎都不会自己去思考问题,或者是自己去解决问题的,凡是都是按照父母的指令办事。因此,这样时间一长,就导致孩子养成了不爱思考的习惯,从而影响潜能的激发。
2)过于听话的孩子会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
听话照做是最不需要动脑子的事情,时间长了,碰到事情就不愿意动脑筋,要求孩子听话限制了她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思考也就很难培养出来创造力,这一点比较好理解。
3)过于听话容易养成讨好型人格
听话懂事的孩子,内心都比较细腻,也很善良。总是可以察觉到别人情绪的变化,也懂得为他人着想。但孩子处处为别人着想,很容易让自己处于被动的境地,会无条件答应别人的请求,不会拒绝,容易讨好别人。这样的听话往往会让孩子积压一些情绪,会作为问题的种子埋在孩子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