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牛清茂
时间:2022-12-16 11:38:06
唐山是评剧的发源地,历经百年传承,从冀东走向全国,从简单的地方说唱艺术发展为中国第二大剧种,成为戏曲百花园中一朵散发着冀东泥土芳香的艺术奇葩。2006年,评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当之无愧的“唐山声音”。
唐山是一方历史悠久的土地,人文荟萃的民间非遗在这里得以传承创新,100多年间,评剧艺术在这片土地上一直延续不衰,因为这是属于唐山人的声音。
清宣统元年(1909),评剧诞生于河北滦县、乐亭、丰润一带。最初是二人对唱、莲花落等民间小调,后来吸收了河北梆子和京剧的音乐成分,逐步由对口说唱发展成为由演员扮演角色的小戏。
评剧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它的形式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生活,因此城市和乡村都有大量观众。
唐山的工人,特别是煤矿和钢铁工人成了这个剧种早期的热心观众及积极支持者。但是,它形成为较完整地戏曲艺术则在辛亥革命前后。当时舞台上已有文明戏和话剧演出,他们都拥有自己的剧作者,同时,进步的民主思想已传播到了文艺圈子,这就促使评剧这个新兴的剧种也产生了第一代的剧作家成兆才等。
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遗评剧代表性传承人罗慧琴老师深知戏曲传承不易,发声、吐字、归韵,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一招一式都要口传身授,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守护着非遗文化。
在培仁历史文化街唐山师范学院评剧实践基地,看得见的是台上方寸身着戏服、头戴精美凤冠,唱尽一生芳华,看不见的是幕后台下精心雕琢的、耗时耗力的反复学习。
唐山师范学院培仁历史文化街评剧实践基地持续开展评剧表演、评剧鉴赏、评剧研学等形式多样的评剧文化活动,推动评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成为培仁历史文化街的另一张文化名片,以文促旅、以旅彰文,让市民和游客尽享文旅融合“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