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许丙路
时间:2023-06-09 16:24:35
冀时客户端报道(河北台 任亚栋 李德财 许丙路 沧州台 田金蕊 贾玉龙)金穗飘香,“麦”向丰收的田野 ,伴随着机器轰鸣声,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60余万亩旱碱麦开镰,农民利用晴好天气抢收小麦,确保颗粒归仓。
在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旧城镇后仙庄村的麦田,数台大型机械正进行收获作业。
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旧城镇后仙庄村村民 杨东进
今年这个年头是最好的年头了,以前收成都没这么好,今年拿好地来说,拿单片来说,多的600多斤,有(盐)碱的地也得500多斤,我今年种了20亩地,能收一万来斤。产量出来了,农民收入增加了,有什么不高兴的啊。
村民介绍,这里属近海区域,土壤盐碱度高。曾经“收麦子用手拔,种一瓢收一斗”,一亩地打百来斤粮,如果年景不好,麦种都收不回。针对淡水资源匮乏、土壤盐碱化问题,近年来,渤海新区黄骅市重点突破“土、肥、水、种”关键技术,采取秸秆还田、科学施肥等措施改善土壤。在种植方式上,通过推广利于土壤保水、保证小麦出苗的微沟播种技术,使旱碱地麦田种植平均密度增加了一倍。同时,通过平整土地、方格布局、整修机耕路等工程措施,提高农田基本设施条件,提升旱碱麦的产量和质量,助力农民增收。
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农业农村发展局局长 聂晶
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52万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我们利用3到5年的时间,把剩余的70万亩的基本农田全部都建成高标准农田,向盐碱地要粮食,多产粮食,多打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