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观察】探索招商“破圈” 京津冀三地共同推动机器人产业升级跨界合作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梁雪宁

时间:2024-05-12 19:58:32

探索招商“破圈” 河北绘制机器人产业链图谱

京津冀观察,聚焦京津冀机器人产业升级。机器人产业作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是衡量一个地区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对于加快产业升级、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近年来,我省坚持应用牵引,政策推动,大力优化营商环境,绘制机器人产业链图谱,开展招商引资,河北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特种机器人、巡检机器人、焊接机器人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


河北机器人产业聚集效应初显

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数据显示,今年1-2月份,河北省机器人产业企业共有276家,较2023年底新增41家,主营业务收入18.16亿元,同比增长21.1%。河北内环京津、外沿渤海,是我国工业大省,机器人应用场景丰富,在构建京津冀区域现代化产业体系、机器人产业协同发展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唐山、廊坊、石家庄已初步构建了涵盖上游机器人关键系统零部件、中游机器人本体、下游机器人系统集成的产业链条。

 

机器人企业布局京津冀

在日前举行的京津冀粤机器人项目资本对接暨产业链招商活动上,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研究院发布了液体制剂自动灭菌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汽车车身产品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智能检测与仿真优化等97项河北省"机器人+"揭榜挂帅需求榜单。

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天津北辰区、石家庄高新区、唐山高新区等京津冀重点机器人产业承载平台与促进机构,立足自身场景优势、资源禀赋及产业基础、政策优势进行全面推介,积极吸引机器人企业在京津冀布局。

经前期精准对接撮合,本次活动共促成8个合作签约项目,切实推动了机器人产业与资本精准对接融合。同时,引导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投向机器人产业,构建起京津冀区域内"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以雄厚的产业基础、丰富的应用场景、优越的创新生态吸引国内外优势企业在京津冀区域内落地布局,力求打破传统招商"内卷"局面,在新发展格局中持续"破壁""破圈"。

 中信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资业务部副总裁 刘剑超:机器人行业是我们这个机构重点关注的行业。(比如)可能形成规模的本体企业、上游的具有核心关键技术的零部件企业、人工智能在机器人的本体里边做的一些应用、智能制造方向解决方案的一些企业,我们也希望在河北省找到一些优秀的企业去进行投资。


多举措优化营商环境

为支持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去年河北省出台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若干措施,通过支持打造"机器人+"应用场景、开展"机器人化"技术改造等多种方式,吸引机器人企业落户河北,推动机器人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北京可安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 谷红亮:我们整个在华北区做一个华北区的总部基地,准备要落在河北。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考察了像唐山的高新区,石家庄的高新区,整个的河北省这边的营商(环境)都非常好,所以我们也是希望能够早一点来落地到河北来。


三地不断加深合作 药品生产线投用新款机器人

去年11月,我省牵头绘制了京津冀机器人产业链图谱,半年时间里,三地相关企业不断加深合作。最近,石家庄四药集团新上线了一款机器人,就是由北京和天津联手研发设计的。

石家庄四药集团的生产车间,刚刚上线的15台新款机器人,正在将一袋袋软装注射液,精准地摆放整齐,送入下一道工序。四药集团每年生产200万袋软装注射液,销往海内外。随着产能不断扩大,去年开始,企业提出,需要一款速度更快、抓取更加精准的机器人。

石家庄四药集团装备环保中心副总经理 刘慧杰:原先的速度一天可能是几万袋,要达到25到30万袋的产量,所以这个速度,要求并联机器人必须得跟得上。

所谓并联机器人,指的是机器人由多个机械臂组成,通过平台并联控制,让运行轨迹更精确,四药集团采购的机器人,就是天津企业/辰星联合北京、河北的相关机构,共同研发制造的。

由于我省拥有龙头机器人企业和大量制造业应用场景,去年11月,我省牵头绘制了京津冀机器人产业链图谱,北京在人型机器人和医疗机器人领域,储备了不少前沿技术。天津以智能制造机器人为主,并在大数据算法方面有优势,三地通过召开行业撮合对接会,帮助机器人企业加强研发合作,拓展市场。在撮合中,四药集团就与辰星建立联系,提出了新一代机器人的研发需求。根据他们的需求,辰星又和北京中关村智友研究院对接,把北京的前沿技术和自己的算法优势结合,共同攻关控制器等关键技术。

辰星(天津)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研发总监 向晔:比如说它的运动过程中,机器人停止的时候,它有惯性,会造成上下左右的一个摆动,影响机器人的放置精度,这个问题困扰了我们很长时间。

北京中关村智友天使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副院长 孙晓光:因为一直在医疗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级仿生结构领域深耕多年,所以团队能够给企业提出一些建议,将一些新的技术理念、科研成果,在天津的企业里去完成转化,最终运用到生产当中。

依托产业链图谱,今年1月份,天津市工信局联合北京、河北工信部门,专门成立了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联盟,一共有96家企业,在联盟的对接下,辰星机器人还和天津巨象铝业、河北力姆泰克等公司建立了合作,实现了上游碳纤维杆等环节就近配套,带动十多家上下游企业加入产业链供应链。今年,围绕机器人产业链中传感器等79个卡点、堵点,三地进一步撮合对接,截至目前,又有40多家配套企业纳入了机器人产业链。

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工业项目投资处处长 曹征:大力实施以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为主要抓手的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推动"机器人化"生产装备区域内先试先用,共同把京津冀地区打造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生产制造基地和应用示范高地 。


专家观点:京津冀三地如何共同推动机器人产业升级和跨界合作?

机器人产业在我省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如何充分发挥机器人产业链牵头作用,抓好链群落图落地?京津冀三地如何共同推动机器人产业升级和跨界合作?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会计与财务研究室副主任 胡文龙给出了建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会计与财务研究室副主任 胡文龙:一是以市场需求为牵引,以企业为主体,拓展机器人产业链应用场景,进而推动投资扩大和产业升级;二是发挥机器人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鼓励龙头企业加强科技研发和需求外溢,支持龙头企业开展内部创新创业,培育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形成机器人全产业链的良好生态;三是加强政策协同。产业政策、财税优惠政策、人才政策、土地政策等等出台前,三地政府应加强沟通,密切协同,并积极做好政策宣传工作,增强相关政策的信息透明度,尽力降低企业制度合规成本,消除相关企业在京津冀投资布局的政策风险。

如何充分发挥机器人产业链牵头作用,抓好链群落图落地?胡文龙认为,河北需在三方面着重发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会计与财务研究室副主任 胡文龙:一是规划设立机器人产业科技创新园区,打造京津冀机器人产业项目最佳承载地。积极对接京津机器人科技领先企业,做好政策协调和营商环境优化工作,确保机器人产业实体投资能够"接得住,活得好"。二是积极吸引中央企业和龙头企业参与投资。中央企业的科研院所较多,科技人才密集,抗风险能力也较强,鼓励中央企业与机器人龙头企业,在河北设立机器人行业共性技术联合创新中心,发挥科技创新和产业投资的骨干和中坚作用,积极投资市场前景广阔但风险相对较高的科技创新项目。三是做好政府服务工作。可以考虑由省发改委、工信局等部门牵头,设立重点产业链服务工作专班,协调处理产业政策、财税政策、人才政策、土地政策以及相关配套工作。



编辑:梁雪宁

主编:马   雪

监制:刘文玲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