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孔德琳
时间:2024-12-03 15:16
刘玉锁今年63岁,是黄骅市旧城镇后仙庄村的村民,在村上担任党支部副书记。这个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人,对庄稼有着深厚的感情,也深知科学种田对于祖祖辈辈生活的这片盐碱地的重要。“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实施10年,他率先把自己从一个传统庄稼把式变成了科技新农人。大机械作业、秸秆还田、旱碱麦沟播等新技术,反响不错的新品种,都是他家在村里先行先试、率先丰收。2023年麦季,他和老伴儿种的20多亩旱碱麦地,打下6500多公斤麦子,这在地碱水咸的沿海地区,是很难得的高产。由于种旱碱麦的经验丰富,村里人私底下喊刘玉锁“土行家”。平时谁家有种地方面的问题,都愿意来请教他们,老两口也会不遗余力的帮助村民。可以说刘玉锁既为自家麦子操心,也为全村麦子操心。
刘玉锁家庭
刘玉锁有一个和睦的家庭,他的妻子张瑞霞是个通情达理的农家妇女,孝顺公婆,抚育子女,与人为善,今年夏天刘玉锁参加河北都市频道的节目时,还带去了与老伴儿的合影,在节目中幸福地展示。虽然是地道的农民,但他们注重对子女的教育,一儿一女都是党员。儿子刘万强当兵退伍后在国企工作,女儿刘海风是一名教师,两个孩子也都成家立业,日子过得美满。
近年来生活越来越富足,刘玉锁老人也在城里买了房。但是每年庄稼拔节吐穗的时候,两位老人就回到老家,早起到洼里转上一圈,瞧瞧麦子长势,看看有没有杂草、虫害、锈病,顺便呼吸呼吸清甜的空气。农忙时节,孩子们也携家带口地来帮忙,家里地里其乐融融。老两口说,他们舍不得这片种了大半辈子的地,地里有了出产,滋养了小家,奉献给国家,这是他们作为农民最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