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王雅琪
时间:2023-04-27 14:41:53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就需要我们的家长掌握丰富的教育知识。纵观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无数成语典故流传至今,我们细细翻阅品读,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的家庭教育理念延续到今天依旧适用,其中的哲思令人受益匪浅。《992教育时间》特别推出“解读历史典故里的家庭教育”系列节目,通过一篇篇千古流传的佳作名篇,跟大家分享家庭教育的相关知识。“历史典故里的家庭教育”第二期——曾子杀彘:言而有信教育孩子,我们特别邀请到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室 赵秀娟老师做客节目,跟大家一起分享家庭教育的相关知识。
聊家庭教育相关内容之前,我们先一起回顾一下“曾子杀彘”这段经典的历史典故。
主持人:听完这个故事,赵老师您觉得他体现了我们家庭教育的哪些知识点?
赵老师: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我国自古以来就注重家风、家教的建设,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要言而有信,说到做到,也就是言传身教。
为了发扬中华民族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引导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增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国家在2022年1月1号专门颁布了《家庭教育促进法》。把家事上升到国事,把家庭教育上升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并在家教方法里强化:潜移默化,言传与身教相结合;
事实上,尽管很多家长知道言传身教的重要作用,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存在很多偏差。
一、言传:我国有句老话:“听其言、观其行”。为何把”听其言“放在前面?这是因为“听人的言语”只能形成初步印象,“观其行”才能得到全面深入的了解。同样,人们往往把“言传”放在“身教”之前,也是因为“言传”只能收到初步的成效,更深远、更长久的效果则需要“身教”才能获得。
我是教师出身,我们讲课都要提前备课,写教案、试讲,也就是说对学生每句话、每个活动都是提前准备好的。对比家庭教育,家长们说话就过于随便。
言传
一、言传什么?
1. 该说不该说的,当着孩子的面全说。
饭桌上爸爸教育儿子:“儿子要乖,要在学校要听老师话”… 一会儿,妈妈问爸爸:“最近单位怎样?”爸爸:“别提了,我们领导傻了吧唧的,我也就是每天糊弄糊弄他……"儿子立即说:“是啊,我们老师也特别傻……”孩子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没有形成,一定要给孩子积极的灌输和支持。
一位儿媳对婆婆还比较孝顺,尤其是当着丈夫的时候。但私下对着五岁的儿子,就称婆婆为“老不死的”。一天妈妈病了很憔悴,孩子看见哈哈大笑,“妈妈你也成了老不死的。”——这就是父母不良言传的后果。
我儿子小的时候,我和他父亲商量好,在孩子面前多说积极乐观催人上进的主旋律语言体系。不该让孩子知道的人和事,包括我们偶尔的消极情绪,还有对人的评价,总是关上门说。
2.贴标签式负面暗示言行。”你怎么就这么笨?”“你和你爸一样情商低“”你真不懂事?也不帮我做家务。“”一天到晚就知道玩,一点不知道上进“……想一想,这些话是不是经常不经过大脑脱口而出?最可怕的是,我们常常毫无觉察,任由它肆意在家庭里不断复制、传播。日积月累,孩子焦虑了抑郁了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其原因就是父母有病,孩子吃药。有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很多人成年后的心理问题,都可以追溯到家庭语言暴力的伤害。
3.言传内容:单一,除了学习,亲子之间无话可说。某中学老师对班上5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提出的问题是“你放学回家,家长问的第一句话是什么?”80%左右的学生给出的答案是:“作业多不多?”“作业写完了没有?”“考试没有?”言传成了亲子间的程序化督导公式。
问题二:听完您的介绍,我们了解到想要做到言而有信的教育,需要家长首先重视言传。那么怎么言传、正确的言传是什么?
“言传什么”是内容,“怎么言传”就是传达信息的方式,比内容本身更重要!
这就牵扯到相对专业一点的问题,比如交流语言的表现,就是语调、语速、语风、语序、语境、语频、语机(说话时机)。孩子们普遍不认同家长的语调,就是说话的腔调,一个孩子说,”我妈妈从来不能好好说话,总是阴阳怪气指桑骂槐“。其实,人说话时给人的印象,肢体动作占55%,语调占38%,内容只占7%。二是语速快;三是语气:言语如刀,语言暴力;一孩子说,”我妈是转刀子杀人不见血!“建议大家录下你和孩子言传沟通的内容,自己收听,找出问题。
言传什么: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健康的体魄、有幸福生活的底气;责任、担当、、孝敬长辈、懂得感恩等。
问题三:有的家长会抱怨,我平时也都给孩子灌输正确的道理和观念,但是为什么效果不明显?
有效言传时间:北大学生家长和孩子沟通时间统计:小学每周6.4次,4.3小时;中学每周4.5次,3.1小时;高中每周2.9次,2.2小时。要想让孩子成为”别人家的孩子“,自己首先要成为”别人家的家长“。
问题四:言传跟大家分享完了,接下来我们就要跟大家聊一聊言传身教的身教。这方面有哪些要提示家长呢?
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不是说给孩子听,而是做给孩子看。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比如:不让孩子看手机、玩游戏、上网、抽烟、喝酒等,自己坚决要做到。
经典故事——有个不孝儿子想把自己亲爹背到上山丢了,孙子看到后,就叫爸爸千万把筐带回家。父亲问为什么,儿子说要留着给他用……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要想让孩子孝顺父母,家长就要孝顺自己的父母,这就是身教。
一位初一的男生由于交友不慎,染上了抽烟的坏毛病。他在机关当公务员的父亲知道后,暴跳如雷,拍着桌子对孩子大叫:“我告诉你,要是再抽烟的话,看我不打断你的腿!”孩子嘟囔一句,“为什么你能(抽)我就不能?”“不行就是不行,没什么好商量的。”
很多学生委屈的对我说,“现在是一群每天翘着二郎腿玩手机、刷抖音、天天不读书的家长,时时刻刻训斥我们这些读书的人。”
小学老师:学生上课低头在下面鼓捣。开家长会的时候父亲低头玩手机,一模一样。有其父必有其子,上梁不正下梁歪。
故事:母螃蟹问小螃蟹:你怎么总是横着爬不直着走?
小螃蟹:我一直按着你的样子走呀。
古代兵家有句名言:“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未有不能正身而能正人者也。”说的也是“身教”重于“言传”的道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重“言传”、轻“身教”的现象却不鲜见。毕竟“言传”的嘴上功夫来得容易,而“身教”的作风品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更有的人会上说得好,会下做得差;白天说得好,晚上做得差;明里说得好,暗里做得差;人前说得好,人后做得差。自身不正,何以正人?
最好的教育莫过于感染,最好的管理莫过于示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复印机,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孩子是父母的未来,父母更是孩子的未来。身教重于言教。
问题五:确实是这样,您觉得这几个例子,我们生活中经常见到。那么除了日常言行之外,还有哪些是通过我们家长的引领示范,就能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习惯呢?
4月23是是世界阅读日。得阅读者得天下,家长都希望自己孩子爱读书,却忽略了榜样的作用。
家长:孩子不爱读书,不学习,写完作业就玩游戏……我:你平时做什么?家长:看电视、刷微信、做家务;我:你读书吗?家长:没时间。看书也没用,又不考大学。
心理学家曾提出一个“人格磁带”的概念:童年时父母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所提供的“外部经验”,将会永远刻录在每个人的大脑里,相当于“磁带”上,它在人的一生中会自动播放。也就是说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将贯穿一生,就是现在大家都在讲的“原生家庭”。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国际著名的儿童语言学家凯瑟琳·斯诺研究发现: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在发展中产生的差异大概为33%,而其中20%的差异是由家庭亲子阅读带来的。”
“阅读起跑线”是英国发起的、世界上第一个专为0~3岁婴幼儿提供的阅读指导服务的国家级计划,研究人员跟踪研究发现:参与这项计划的孩子上小学以后,听说成绩和写作成绩分别超出班里平均水平20%和12%,更验证了早期阅读对孩子认知、理解和学习能力的帮助。
我现在做一个小调查:
1.您有读书习惯吗? 2.您一年读几本书?3. 您为自己买过多少本书?4. 您喜欢阅读什么类型的书(专业书、家庭教育类、绘本类、言情类、科幻类、其他)?5. 你喜欢和孩子一起读书吗?6. 您家有多少本藏书?
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从全民阅读到亲子阅读,培养终身阅读习惯已经深入人心。如果不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不说,跟孩子就没有共同语言,这也是有家长说和孩子沟而不通的原因之一。
2019年全民阅读统计数据,国人人均阅读4.56本纸质型图书,3.22本电子书,远远低于五年前韩国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犹太人64本。
我儿子说妈妈是书虫,没事时看书,有事写书。很小的时候,孩子就学我的样子那本书比比划划,不怕大家笑话,当年洗手间里也都是书。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如家长先成为龙凤!俗话说得好:“字写得不好,不能怪纸笔;孩子没教育好,不能怪孩子”。我希望每个家长都是孩子的好榜样。
运动:向大家提一个问题,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再用搜索关键词的方式,看看自己大脑中蹦出来的关键词又是什么?
“只抓成绩是抓不出成绩的”。很多孩子身体健康处于亚健康状态。健康是第一位的,没有健康,一切都等于零。近视、体质、睡眠严重不足等,升旗站一会晕倒好几个。锻炼身体。只要大脑不缺氧,学习生活样样强。
问题六:曾子杀彘的故事中,其实还有一点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增子的父亲比母亲的情绪看起来更稳定一些,其实稳定的情绪也是我们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关键,那么如何做到管理情绪呢?
管理情绪:
发脾气是教育的最大死敌,脾气越大,教育效果越差。人的脾气都有互动性,像弹簧,你投射出去的脾气往往会加倍反弹回来。贫穷不会带来教育的失败,但精神的虐待一定会制造一个问题儿童!让孩子生活在精神的虐待中,就如同给他带上了终生痛苦的枷锁。
1.左右我们情绪的究竟是孩子的行为,还是对孩子行为的看法和评价,或是我们当时的心情?
2.情绪管理不是否定、压制自己的情绪,而是寻找适合自己又不伤害孩子的缓解方式;
3.当我们开始接纳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后,更要关注和接纳孩子的情绪;
4.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