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话心理】第四期:有“笑”陪伴学习四部曲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王雅琪

时间:2024-01-22 16:28:26

  为了更好地将优质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经验分享给更多的家长和学生,河北广播电视台河北交通广播《992教育时间》栏目同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特别策划了“名师话心理”系列节目,节目特别邀请河北省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教师评选活动中获奖的12位优秀老师,以常见的中小学常见学生心理问题跟大家分享,每一期一个主题,帮助学生和家长解答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和困惑,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发展。

第四期节目,我们为您特别邀请到石家庄市神兴小学教育集团副校长 陈晨老师跟广大家长朋友聊一聊有效陪伴孩子学习这个话题,如何让父母的学习陪伴更有效果。

主持人:首先让我们欢迎陈校长,陈校长您好。

陈校长:主持人好,收音机前和新媒体视频端的朋友们,大家晚上好。我是石家庄市神兴小学教育集团副校长 陈晨,非常高兴今天能做客我们的节目,跟大家分享教育相关的话题。

主持人:陈校长今天讲的高效陪伴,是很多家长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今天陈校长将从四个方面跟大家分享,所以我们今天的话题就是高效陪伴学习四部曲,究竟是哪四部曲呢?陈校长

陈校长:开始四部曲之前,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平时和孩子在一起学习的时候是“陪伴”“陪着”还是“盯着”呢?这三个词哪一个更贴近我们平时的生活。

带着这个思考,我们今天一起来聊一聊。

一、家长陪伴学习的误区

首先想跟大家聊一聊我们平时跟孩子在一起学习的时候,存在的几个认知上的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监督代替陪伴

陪伴学习不是让我们去指导或者监督孩子学习,学习知识或作业上的指导其实只是陪伴学习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陪伴和监督的区别在于,陪伴是我们和孩子可以像朋友一样相处对待,互相关心,分享感受和喜悦。想想我们和朋友之间相处是不是这样的。那监督呢?监督是亲子之间处于一定的等级关系,父母更多通过权威跟孩子进行交流,就像我们平时工作中的传达和执行一样。

第二个误区是缺乏陪伴时间

陪伴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然而我们家长在工作和家庭之间的精力分配不均,容易产生冲突。随着家庭教育的普及,陪伴学习逐渐代替养育陪伴和娱乐陪伴,现在很多家长把陪伴学习作为主要陪伴方式,其余的时间就很少陪伴,甚至有些家长除了学习会跟孩子在一起,其余时间都是孩子自己去体验,这种现象也很多。

第三个误区是形式主义陪伴

家长在陪伴学习过程中的形式主义也是陪伴矛盾的突出所在,有的家长可能是,孩子在写作业的时候,坐在旁边刷短视频,或者打游戏,又或者是自顾自地干自己的事,完全没有交流,没有互动,没有情感的链接,就只是陪着,坐着。然后孩子写完了,简单地看一眼,然后两个人如释重负地结束了。陪伴真正的意义是,不光是我们陪伴孩子,也是孩子在陪伴我们,我们在陪伴爱人,同时爱人也在陪伴我们,所以不要让陪伴流于形式。

第四个误区是存在陪伴焦虑

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担心焦虑是正常现象,但是在陪伴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成为家长焦虑爆发的一个“风口”,在整个陪伴学习过程中,如此亲密的空间内,孩子势必会暴露一些不足,比如,写着写着作业就会摸摸这,捅捅那,又或者磨磨蹭蹭,拖拉,20分钟的作业可能会2个小时也写不完,此时此刻我们的家长就会找到一个“点”,然后将自己所有的焦虑幻化成暴躁的情绪,一发不可收拾,最终作用在我们的孩子身上,焦虑成为陪伴冲突的来源。前段时间总会听到或者看到家长因陪孩子学习去医院急诊的,又或者是陪孩子学习的时候先准备速效救心丸之类。

这也就是今天为什么想跟大家分享有“笑”陪伴学习四部曲的真正原因,有效也是有笑,让陪伴学习不再是我们家长情绪爆发的宣泄口。

二、家长有笑(效)陪伴学习的四部曲

接下来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四部曲的第一步:营造一个安静温馨的环境

回忆一下,孩子每天回到家之后,作为家长我们的心里第一时间都在想什么

1.在想孩子上了一天的学回来了,肯定特别累。

2.他今天在学校过得怎么样

3.今天留的作业多不多?

4.还是在想他在学校完成了多少作业了?如果写完了,我再给他安排点什么

5.如果他的动作慢了一些,摸摸这,摸摸那,反正就是不想让他干的事,这时候我们又在想什么?

当我刚才把这些但说出来的时候,相信很多家长已经有答案了,就是看到孩子的第一眼,就是你想控制他的思想占到第一位,所有的答案其实就是你想让他想让他干的事,我能说清楚这个意思吗?很少有家长关注孩子在学校的人际关系怎么样。

我们现在可以记住你的想法,然后明天早上等孩子睡醒了,亲自问问孩子的答案,问问他“你觉得每天放学回家,妈妈或者是爸爸是怎么想的,你感受到了什么?”看看我们作为家长想要传达的思想,和孩子自己接收到的是不是一样?

孩子们都是天生的感应大师,他们都会第一时间感应到我们的想法。

那么陪伴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呢?

陪伴真正的意义是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我们每天需要把温馨的家庭氛围营造起来,孩子才能踏踏实实进入到学习,我们试想一下,孩子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有踏踏实实的舒适感,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侃侃而谈,在什么情况下他的反应式敏捷的,是迅速地一定是安全感,只有感觉到了安全,才能放松,才能生喜悦,才把心门打开。大家认同吗?所以营造一个安静温馨的环境才是一切的开始。

那么当孩子真的在房间学习的时候,我们怎么办?

有的家长很喜欢盯着孩子一起学习,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家长在孩子做功课的时候频繁打扰或是一种近乎监视的方式陪伴孩子学习,然而这种方式往往让孩子感到压力和不自在,反而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想象一下,孩子在书桌前努力思考,而家长时不时开门探头,或者端来食物打断孩子的思路,这种关心实际上变成了干扰,不仅打断了孩子的学习节奏,还可能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因为他感受到了你的不信任。那么,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陪伴学习呢?理想的陪伴学习,不是简单的监督或打扰,而是与孩子共同投入,当孩子学习时,家长也在旁边阅读或处理自己的工作,这里的工作指的是安静的,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营造出一种共同学习的氛围,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会感受到父母的支持和理解,也更容易集中注意力,保持学习动力,更进一步说,陪伴学习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共处一室,更是心灵上的互相理解和尊重。孩子有了安全感了,才能真正放松下来,全身心投入到思考学习当中去。

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的孩子不愿意让家长陪着,或者刚开始让陪,后来又不让陪了,有过这样的时候吗?那么大家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吗?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有没有这种情况:

1. 孩子写着写着,你在一旁突然来一句“头”,意思是让他抬头,坐姿不对

2. 又或者突然来一句“注意字迹”

3. 再或者来上一句“怎么又错了,上课注意听讲了吗”

等等诸如此类的,我们的“善意”提醒,其实对于孩子而言,就像一颗随时会爆炸的炸弹,他不知道你什么时候会爆发,所以当你在一旁的时候,他就会紧张,没有安全感。那么这样的话,我们就不提醒他了吗?不是,而是让孩子有预知,写作业之前,我们就先告诉孩子,一会你写作业的时候,如果头太低,妈妈就提醒好吗?先让孩子有个思想准备,然后征求他的意见,表示尊重,这样孩子跟我们在一起是安全的,让他知道我们会怎么做,而不是让他时刻提心吊胆猜你会怎么做。所以陪伴的背后让彼此踏实,安全,被尊重,被理解。温馨的家庭需要我们去营造,希望大家每天无论多累回到家可以对孩子微笑,对爱人微笑,因为有了安全感,孩子才可以感到舒适,从而身体和精神才可以健康成长。

2.提高自身修养——提升学习陪伴的有效性

案例分享:

涵涵(化名)觉得自己学习很勤奋很努力,每天早上六点半就起床早读,从上学到下课放学,午休的时间都没放松过在学习和下围棋,甚至暑假期间晚上有时候学习听课到凌晨一点多,平时也都是十点半背完单词才睡觉,但是成绩一直是班级中上一直不稳定,涵涵经常回家跟妈妈说发现班里很多经常玩得很开心的同学,看上去也没有自己那么努力,但成绩总比自己好,自己每天除了学习就是围棋和跳绳,其他什么都不被允许,所以怎么想也想不通,觉得心里特别委屈难过,为了解决涵涵的疑惑,于是,妈妈就开始观察涵涵,涵涵每天各种学习忙,学完语文学数学,学完数学学英语,学完英语还有奥数等等,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刷题听视频及跟读绘本,如今身处剧烈升学竞争下的教育减负,势必让孩子必须自主学习和家长陪伴学习,然而每天看似努力每天学习忙个不停,结果呢?成绩总是在原地打转,不进则退,为什么孩子努力了,还是学不好?涵涵从晚饭后到半夜十点半,按着记作业本开始一项项写作业,孩子和家长都没有花时间真正想想哪些是今天课本学习的知识点,是否先整理课后笔记,哪些是整理笔记后没有掌握的,哪些是已经记得比较好的,然后有复习的重点吗?这也是绝大多数学生和家长没想过的问题,觉得太浪费时间是不是,基本上都是拿了记作业本就马上开始写作业,按照本上记录的生怕会漏掉作业内容,根本没有先复习后写习题的流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其实我们应该先花时间思考一下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否得当,而非盲目焦虑和补习。关于课堂笔记有以下几点建议:

孩子在听课过程中不要过分重视记笔记,你光忙着记笔记了,老师对知识点的解释和分析你却没有听到,来不及吸收,这是一种很被动低效率,被牵着鼻子走的感觉,最后这节课的重点也没有掌握完全,听课后必须整理课后笔记知识点。写练习题作业及试卷前务必完成知识点笔记复习才能做题,所以小学时的学习方式以兴趣和习惯为主,初中时的学习方式以拓展和记忆为主,而高中则是以难解和应用为主,要培养更强的分析概括综合实践的能力从基本的概念原理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拓展思维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所以说光靠努力去记忆是很难考出好成绩的,也无法提高真实水平,从而发现没有效率的勤奋比懒惰更可怕,那么,如何避免低效学习:80%取决于家长,家长陪同孩子从小阶段开始,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制定具体适合他们的学习计划,而且是具体可完成的计划,在过程中不断调整更改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减负政策下孩子之间最重要的差别在于家长,对待孩子学习上的态度和家长有没有时间和毅力去执行,目标明确的孩子会有一个相对清晰具体的学习计划,家长陪同孩子制定的学习计划,要以老师的安排为大前提,不能抛开老师的要求脱离校内课本,因为一般只有完成平时老师的作业后,巩固课内知识后才能提优拓展思维训练,还有一个就是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需要随时优化和调整来应对各种突发情况,比如可以启动“预备役”制度,让计划更能适应现实。那什么是“预备役”制度呢?举例来说比如这周突然增加了一个数学和英语单元测试,如果要占用原来计划里中午围棋和晚上练字学习时间,改成数学和英语的刷题及易错题复习,此时就把兴趣爱好时间变成适应变化的机动化时间,这样时间安排张弛有度,有充裕的时间还保证了计划的有效执行,小学初中学习成绩好,不能说明什么,到高中还能排名前列才是真的学扎实,高考不是最终目标,教育减负政策下,从小学阶段孩子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之前家长陪伴学习要尽可能帮助孩子。涵涵妈妈采取了我的建议之后,反馈是涵涵在家看电视的次数明显减少了,除了视频课投屏,更是戒掉了玩手机打游戏,以前爱看的动画片也是一周一集,为了培养涵涵围棋兴趣,家长还特意让他看家长小时候的动漫“棋魂”,在孩子学习时,家长也基本不刷短视频,不玩游戏,这事需要一直坚持到孩子初中毕业,试想一下,如果你都做不到,凭什么要求孩子做到,鲁迅先生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学习上了。教育减负政策下家长和孩子需要共同坚持,久而久之,积跬步以行千里,最后,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家长陪伴和引导其实就是为了帮助孩子养成高效学习的习惯。

3.增强情绪自控——提升学习陪伴的融洽度

控制不好情绪既是家长和孩子学习陪伴冲突的原因,也是家长陪伴焦虑的来源,管理好情绪是提升陪伴学习融洽度的保证。

当我们看到孩子写作业到一半的时候开始摸摸这,扣扣那,又或者是上厕所,家长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呢?基本上就是开始情绪暴走了吧,但是我们有没有平心静气地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

1. 不会

2. 怕给加任务

3. 容易疲劳,肌张力低,肌肉使用的频率低

不管出现哪种情况,都希望大家先以微笑回馈,先给孩子一个微笑,只有我们是平静的微笑,孩子才敢跟我们讲真话,如果是不会了,那是孩子向我们求助,我们一定要帮孩子一起解决。如果是担心增加学习任务,我们可以事先跟孩子商量,尊重孩子意见,一定要让孩子懂得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我们只是辅助。如果是累了,那我们可以歇一会,趁这个机会聊聊天,增进亲子感情,让孩子跟你分享一下今天学校发生的事情。所以不要家长的“急”,变成孩子的疏远你的开始。

4.学习沟通技巧——优化学习陪伴的艺术性

父母的语言和情绪对孩子成长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据研究数据表明,儿童每天使用词汇的86%—98%都与父母一致,父母的每一句话,渐渐变成了孩子未来的模样。家长教育孩子的目的和出发点都是善意的,但如何让孩子更好地接受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却是充满艺术的一门学问。

首先我们做家长的要学会倾听,倾听重于表达。倾听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被接纳,倾听比叙说更能赢得孩子的信任,是与孩子有效沟通的第一步。

其次注意我们情绪表达的方式。家长自己在焦虑或有情绪的状态下尽量不与孩子沟通。观察和捕捉孩子的情绪状态,包括孩子的处境、思想状态等,当孩子有情绪时,尽量少提要求不批评,更多以接纳和抚慰为主。在孩子情绪状态较好的时候,可善意地提出一些中肯的意见和批评。

再则要实现正能量沟通,每个孩子都喜欢或希望被肯定和赞美,批评只能让孩子知道错了,错在哪里,未必知道正确的应该怎么去做,肯定和赞美强化了孩子的正向行为,让他们明确自身行为的正确,激发他们再接再厉的热情。需要注意的是,家长的赞美需发自内心,而非虚情假意,否则被孩子识破,会给其造成很大的伤害和打击。

陪伴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家长自身的成长过程。每位家长需要不断地学习和进步,也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根据孩子所处年龄阶段来调整适合的教育方式,并且根据孩子的不同性格,寻找到适合孩子的相处方式,使学习陪伴本身成为亲子之间相互成长的过程和彼此人生中的幸福回忆。

趁着孩子还未长大,趁着我们还未变老,好好陪伴,用心教育,努力成就孩子,才我们作为父母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业,也是任何成功都无法超越的荣光。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