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话心理】第五期:误解那些事儿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王雅琪

时间:2024-01-22 16:36:32

为了更好的将优质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经验分享给更多的家长和学生,河北广播电视台河北交通广播《992教育时间》栏目同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特别策划了“名师话心理”系列节目,节目特别邀请河北省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教师评选活动中获奖的12位优秀老师,以常见的中小学常见学生心理问题跟大家分享,每一期一个主题,帮助学生和家长解答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和困惑,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发展。

第五期节目,我们为您特别邀请到唐山市路北区实验小学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河北省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教师马坤老师跟广大家长朋友聊一聊误解这个话题,孩子成长过程中难免出现问题,当孩子对父母的教育产生误解的时候,我们该如何为孩子解疑释惑?今天我们详细跟您分享。

问题一:非常欢迎您做客节目,首先请您跟收音机前的广大同学和家长打个招呼。

问题二:今天我们的主题关键词是不是“误解”?那从心理学上看什么是“误解”呢?它又是如何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生的呢?

误解是指我们对他人的言行不正确的理解,是一种常见的人际关系挫折,发生误解时常常令我们感到委屈、难过或生气。罗翔说过误解是人生的常态,理解是稀缺的例外。由于青少年经常以自我为中心,且认知和经验有限,更容易在人际交往中产生误解,并造成他们的心理困扰。因此,学生了解误解产生的原因,学会减误解和化解误解将有利于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与人沟通时,自己表达的重点经常被人误解,明明不是那个意思,可是对方反馈出来的信息与自己表达的重点截然不同,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驴唇不对马嘴,话不投机半句多。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1.原来与人沟通时,我们作为信息的发送者在发射信息时,对方作为接收者有四只耳朵在接收信息,对方选择不同的耳朵就会理解发送者不同的表达重点。

比如:小明告诉老师,小花把地图册给扔了。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反应。

有的老师可能会说她是故意这样做的吗?

有的老师可能会说:小明,你是不是很生气?或者说我很高兴你相信我。

大多数老师可能会说:我去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

你看,不同的老师针对孩子把地图扔了这个信息,他会给出完全不同的反馈,这说明什么?

说明我们每个人是带着不同的耳朵去听同一个信息的,每个人选择不同的耳朵就会理解发送者不同的表达的重点。那么这四只耳朵是什么呢?

第一只耳朵是事实的耳朵。也就是说对方到底说的是什么事实?

第二只耳朵是关系的耳朵。对方对我的态度是怎么样的?我在对方心目中的形象是什么样的?

第三只耳朵是自我表达的耳朵。他想表达的是什么样的内容和什么样的情绪?

第四只耳朵是诉求的耳朵。他到底想让我做什么?

比如:孩子新买了一件衣服,特别想穿出去展示,此时我们说:外面只有10度,你再加一件外套,外面冷。

可是孩子却说:不冷,用事实回怼我们。

我们接着会说:不行,外面冷,你会感冒的,你感冒了会难受的。而且我上班也挺累的,还要照顾你。

孩子在没有反抗能力的时候,会穿上外套出门。

孩子虽然穿上了外套,可是他的情绪被掩埋了,他们觉得我们是在控制他们,他不想被我们控制,所以到了青春期,他认为自己有反抗能力了,各种“叛逆”行为就出现了,他们强烈的想摆脱我们的控制。

而我们作为家长也会感觉到委屈,我明明为你好,你却不领情,竟然把我的好心当成驴肝肺,玻璃心受创。

误解就这样产生了,其实这是妈妈和孩子带着不同的耳朵去接受信息,妈妈是事实的耳朵,孩子是关系的耳朵。

2.这看起来是小事,其实沟通没有小事,在沟通中你没有理解到对方发射的重点或者理解错了,那么造成的误解很可能会成为一件大事。

每个人发送信息的时候,是事实的角度,可是接收信息的人打开不同的耳朵,结果也就不一样。

假如你是比较注重事实的耳朵,那你是比较简单的,就是我们常说的就事论事,只说事实。

如果你对关系的耳朵异常灵敏,当有人生气的时候,你会认为会不会是我的责任?当有人发出笑声的时候,你会认为对方在嘲笑自己,如果你非常重视关系的耳朵,你就会形成内心戏丰富的一种人格。

假如你是自我表达的耳朵,我们先来说说自我表达的耳朵与关系的耳朵有什么区别?

比如:老公下班回家看到孩子乱扔的书包和鞋子在门口,他会说:你怎么这么邋遢,把家里弄的这么乱。

此时,假如孩子打开的是关系的耳朵,会认为我可能是一个坏孩子,我给爸爸添麻烦了。

假如孩子打开的是自我表达的耳朵,孩子会认为爸爸可能今天工作很累,心情不好,所以才会对我发火,

自我表达的耳朵更成熟,会理解为对方到底要表达的是什么内容?而不是事事都把“我”带进角色当中。

当我们接受到负面的评价,或者别人让批评你时,假如你带的是关系的耳朵,你会认为我在他心目中不好;如果你带的是自我表达的耳朵,你可能会说:这只是他的想法,不知道他会为什么这么想,但是跟我不一定有关系,我不能因为他说的一个负面评价来定义我自己。

假如你渴望取悦别人,满足别人的期望,诉求的耳朵就变得格外的敏锐,往往会忽略到自己,只考虑对方,以达到对方的满意来保持良好的关系。

问题三:那发生在小学生身上的误解常常是哪些呢?

1.小学生很容易误解世界上的事物,很容易误解别人对他们的爱,难以分辨真正的好人与坏人,在这个时期,他们的逆反心理已经初见雏形,所以,他们的一些所作所为虽然令人哭笑不得,觉得十分幼稚,但是也不得不使人们重视这些行为背后隐藏的学生的心理问题。由于涉世未深,所以他们对于很多事物的认知都有失偏颇,他们看待事物往往只站在自己的角度,不能深刻地理解事物的内涵,因而容易对事物产生偏见。如果教师和家长在此时没有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很可能会诱发他们的心理问题。

老师和家长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学生的心理问题大多数和这两个群体有关系,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所以,要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这两个群体的认真探索和共同合作。

2.小学生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

对老师的偏见

其实,小学生由于年纪小,不爱学习,而老师有喜欢逼着他们学习,所以他们几乎对所有的老师都有偏见。但只有在语文课上,只有通过写作文的时候,他们对老师的偏见才能表达出来,所以语文老师最容易看清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对老师偏见的表现形式分为两种。

学生对老师的第一种偏见的表现形式在心里诅咒老师。其实学生的内心世界十分简单,他们看到老师每天在讲台上十分威风,而自己却要事事听从老师的指挥,所以他们的内心会感到十分不平衡,事实上,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会体会到老师的辛苦与不容易,他们会变得更加敬爱自己的老师。

学生对老师的第二种偏见的表现形式是否认老师的工作。有的学生在受到老师的持续“压迫”之后,会采用“富有逻辑性”的思维来否认老师的职业价值,会觉得老师的工作没有意义。他们会觉得老师每天辛苦地工作只赚了很少的工资,同时还要每天受学生们的气,所以他们表面上是替老师感到不值,实际上是变相地表达对老师的不满。但是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这种心理也会改变。

对父母工作的不理解

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所以,孩子们都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多陪陪自己。可是有些父母由于职业性质的原因,需要经常外出,不能时刻陪伴孩子的成长。这时候孩子就会因爱生恨,他们会埋怨自己的父母,觉得他们不爱自己。这种心理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会给他们的亲子关系埋下很大的隐患,等孩子长大之后,他们和父母的关系容易出现很多矛盾。

对家里弟弟妹妹的不满

通过调查,发现这类不理解占比很大。普遍概括为当孩子与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或其他孩子们发生冲突时,父母如果参与进来,无一例外地会要求他们形式上或心理上对这些孩子宽容或忍让,或者从本质上就武断地把冲突产生的原因归结到他们身上,他们认为这种误解是极其难以接受的,甚至有的孩子在课上说着说着就很委屈地哭了起来。

问题四:怎样帮助孩子面对这些心理反应呢?

小学生由于对世界缺乏全面的认识,故他们对世界的误解是可以理解的,这时候,有爱心的教师和负责任的家长将会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

1、负责任的老师很重要

当老师发现学生的心理状况不正常时,千万不能坐视不管,相反地,教师应该去找学生谈心,找到孩子心里的坎儿,必要时和家长一起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让每一个小孩都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孩子对于事情都会有不该有的偏见,尤其是对老师,但是他们并没有真正的恶意,所以,教师千万不能和他们一般见识,不能因为学生一个冒犯的行为、冒犯的言语就记恨上学生。其实,当他们长大以后,他们是会真心地感激那些曾经真诚关心他们的老师的。可尽管如此,老师也不能太过于娇纵学生,要让他们明白做人的基本礼貌。

2、明智的家长不可少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孩子每年都会换不同的老师,但是却从来没有换过家长。所以,一对明智的家长会让孩子受益一生,而一对偏执的家长可能会让孩子的一生都活在阴影里。

家长要时常对孩子进行精神鼓励,在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之后,家长要及时地给予孩子正向的精神反馈,让孩子能够再接再厉,将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发扬光大。

家长要多带孩子寻找对生活的灵感,教孩子感受生活的美。家长可以经常带孩子欣赏艺术展,带孩子游览著名的古建筑,陪孩子去游乐园里尽情地玩耍,这些都能够开阔孩子的视野,打开孩子的心扉,让孩子的身心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

父母对孩子的爱与包容并不意味着要纵容孩子的过错。相反地,当父母发现孩子有错误的时候,要及时指出孩子的错误,并帮助孩子改正,否则,孩子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问题五:孩子在学校被误解,父母该怎么做?

1.同理、认同孩子的情绪

孩子被同学冤枉、误解,有失落的情绪是正常的。我告诉她我理解她此时的心情,接着讲了我曾经的相似经历,同理孩子的处境,安慰她。

如果孩子本来就伤心,还劈头盖脸地指责孩子,为什么借别人的书,为什么同学会误解她不是误解别人。这些只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会让她更难过。以后她可能也不讲给父母听。因为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支持。

所以,孩子难过时,切忌批评责骂,要给孩子关爱,让孩子内心有力量。

2.引导孩子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我们家孩子在学校就属于乖乖型孩子。或许跟我的教育有关。过于严厉,有时会让孩子面对事情时胆怯。这点我自己要反省。

像遇到这种误解的事情,孩子她会说不是她拿的。但如果说的人多了,她就不敢去争辩,会默默地承受。

告诉孩子因为自己不敢说,是事情发生或发展的主要原因。“人善被人欺”就是这么个理儿。

3.跟孩子商量解决的方案

我让孩子回想下自己借书的过程,她很肯定自己看完就还了。而且同学丢的书,不是她借的那本。我坚定地告诉她妈妈相信你。

同学既然写了纸条,从话里就觉得是孩子拿的。怎么办?那就找同学说清楚。我又鼓励她自己没做亏心事,不用紧张,把事实说出来就好。

我了解孩子,她顾虑多,或者又不太好意思说。而后,她告诉我她还是写纸条吧!这个方案很合适。

不但解决了她去找同学,会被其他人说三道四的烦恼,也解决了口头说说不清楚的担心。

4.如果她解决不了,我会选择帮助她

青春期的孩子比较敏感,如果因为被误解,导致很多同学说书是她拿的。我想她心理压力会很大。消化不了,会让她有心理阴影,重则影响她人格形成。

所以,出现了问题,让她学着去解决。解决不了,我会帮助她。要么跟同学父母沟通,要么请求老师帮助,看事情发展的程度。

有了后方支援,孩子心里应该会踏实。让她知道遇到挫折和困难时,父母会协助她,助她走过每一道坎。

问题六:假如我们误解了孩子应该怎么做呢?

1.爸爸妈妈也是普通人,错怪孩子的事情难免会发生。看着孩子委屈巴巴的样子,很多父母心里都会过意不去,可总是碍于家长的威严,放不下身段来真诚地跟孩子道歉。

说个我最近遇到的事情吧:

那天接孩子放学的时候,看到同班的朵朵妈妈见到孩子就劈头盖脸呵斥起来。原来,朵朵妈妈下午接到了老师的电话,孩子昨晚的背诵视频没有上传,全班就她一个人没交。

这阵子,朵朵妈妈工作特比忙,根本没时间管孩子学习。接到老师电话,她翻看了一下孩子平时学习用的平板电脑,没有找到昨晚的背诵视频。她笃定孩子压根就没有背,所以才出现了前面提到的那一幕,在她眼里不做作业就是学习态度有问题。

过了几天在小区里遇到她,我问起这件事。她不好意思地一笑,说错怪孩子了。朵朵当天录完视频,点了“上传”就去洗澡了。洗完澡回来,以为视频已经上传好了,就关掉了界面。想着平板电脑空间不太够用,她又将原视频删掉了。

谁知道,视频上传的过程中除了问题,没有成功,原视频又被删掉了,孩子百口莫辩。为了证明自己,朵朵当场拿出语文书递给妈妈,一口气将课文背了出来。事情弄清楚了,孩子却委屈得嚎啕大哭。

2.家长错怪孩子,到底要不要道歉呢?

在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中,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主动的过程,孩子们通过主动活动来探索和认识在孩子通过主动活动进行探索的过程中,父母的行为会成为儿童模仿的榜样,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言传身教”。如果家长错怪孩子之后不道歉,孩子就很有可能会认为这是正常的行为模式,在以后的成长中,他也会模仿这种行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提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5个层次,分别是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当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的时候,人才会去追寻更高层次的需求世界。

只有当孩子感到被爱和被尊重时,他们才会快乐,才有可能去勇敢地探索和学习。如果父母明知错怪了孩子却不道歉,就会让孩子感到被误解和不被尊重,会产生不良的情绪。

3.给孩子道过歉了,但他还是耿耿于怀

有些家长发现自己错怪孩子之后,确实跟孩子道歉了,但是道歉的效果并不好。有这样的情况,大概率是因为陷入了下面这5个误区:

刻意回避

不跟孩子正面探讨问题,而是故意转移话题。比如“行了,赶紧写作业吧!”你以为孩子会和你一样,很快就将这件事情忘得一干二净。但是,长期忽略孩子的感受,只会让问题越积越多。

推卸责任

很多家长道歉的时候会说:“对,我不该骂你,但是难道你就没有错吗?”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做错都是因为你的错!家长看不到自己的错误,却一味从孩子身上找原因。

道德绑架

以爱之名来捆绑孩子的感受。总有家长会打着“爱”的幌子,说:“我都是为了你好呀!”让孩子为自己的“不懂事”而内疚,乖乖遵从家长的想法。

咄咄逼人

“我都已经道过歉了,你还想怎么样?”有些家长气急败坏之下,找不到更好的办法,只能在气势上压倒孩子。在孩子面前,他们永远是高高在上,不可侵犯的。

抱怨指责

有一类家长很擅长转移问题,明明是自己不对,却要抱怨孩子“不识大体”。在他们眼里,是孩子小题大做,不理解父母的辛苦。

4.父母肯低头,孩子就会学会昂首挺胸面对生活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错怪了孩子,诚恳地道歉体现出来地是为人父母的责任和担当。按照下面的三个步骤来做,诚心诚意地去跟孩子道歉,更容易重新获得他们的接纳和信任:

描述自己错在哪里

坦诚地跟孩子承认自己做错了,不该没有弄清楚事情的原委就骂他。不需要夸张也不需要夸大,说清楚自己错在哪里就可以。

比如:“宝贝,对不起,妈妈错了,我不该没有了解事情的真相就劈头盖脸骂你一顿。”

跟孩子交流情绪

情绪没有好坏之分,帮助孩子正确的认识自己的情绪,可以让他们学会更好地调节自己。告诉孩子你的心情,也说出你感受到的孩子的情绪。

比如:“错怪了你,我现在很内疚。我知道你被骂了,心里也一定很难过。看到我发火的样子,你是不是被吓到了?“

一起讨论怎么解决

这次的误会消除了,下一次怎么办呢?跟孩子一起讨论一下,如果今后遇到类似的情况,怎样才能避免再次产生误解。

有的孩子可能会说:“妈妈,以后遇到这样的情况,你能不能先听我解释?

这样的三步做下来,既消除了你和孩子之间的隔阂,又锻炼了孩子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给孩子做了很好的示范:犯错并不可怕,积极地寻找解决办法才是更可贵的。

5.写在最后

父母错怪了孩子,一定要道歉,因为道歉也是家长和孩子沟通的一种方式。拿出真诚,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诚意和认识到错误的态度。不仅能增进亲子之间的信任和情感,还能让孩子学会面对错误和如何解决问题。

父母学会低头,孩子才能学会昂首挺胸地去面对今后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问题七:今天我们节目的结尾,请为今天的话题做一个总结吧。

在生活中,我们都可能遇到不公平的情况,但这并不是我们身体或心理上的脆弱表现。通过理解自己的情感,积极应对挑战,寻求支持,培养内心的坚韧,以及与他人建立更强的关系,我们可以告别玻璃心,变得更加坚强和自信。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成长过程中充满勇气和智慧,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并从中不断成长和进步。不要让冤枉成为阻碍你们前进的障碍,而应将其视为成长的机会,让自己更加坚定和成熟。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