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话心理】第六期:看见,陪孩子成长!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王雅琪

时间:2024-01-22 16:40:02

为了更好的将优质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经验分享给更多的家长和学生,河北广播电视台河北交通广播《992教育时间》栏目同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特别策划了“名师话心理”系列节目,节目特别邀请河北省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教师评选活动中获奖的12位优秀老师,以常见的中小学常见学生心理问题跟大家分享,每一期一个主题,帮助学生和家长解答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和困惑,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发展。

第六期节目,我们为您特别邀请到河北省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教师、河北省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石家庄市优秀班主任、石家庄市北新街小学教师段丁铭,跟广大家长朋友聊聊看见孩子这个话题,作为家长我们如何走进孩子的内心,真正陪伴孩子成长呢?今天我们详细跟您分享。

问题一:非常欢迎您做客节目,首先请您跟收音机前的广大同学和家长打个招呼。

河北交通广播的各位听友们,大家晚上好。我是石家庄市北新街小学教师段丁铭,非常高兴今天能做客节目,跟大家聊一聊看见,陪孩子成长这个话题。

问题二:现在很多家长都特别感慨,自己家的孩子有心事了,最想倾诉的首先是老师,其次才是家长,认为老师最懂他。能看见他的想法。

“看见”听孩子说的多好。听到这话,感觉作为老师还是非常开心的,我们也是在不断学习与实践过程中,逐渐看见孩子,了解孩子。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但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忽略孩子,比如:自己小时候没有机会发展的特长,一股脑儿全让孩子学一学,没有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在学习上,看到好的课外参考资料不停地给孩子买,让孩子多做多练,忽略了孩子的拒绝与排斥;带孩子外出游玩,非要让他写日记,一下子游玩就没意义了。

问题三:广播前的家长朋友们肯定常常把“看见孩子”挂在嘴边,那怎样才能真正看见孩子呢?

看见,是建立美好亲子关系的起点。看见孩子心理学上有很多办法,我们今天主要从看见的三重境界谈起,看见孩子情绪,看见兴趣,看见孩子的生命成长过程。

一、第一重:看见情绪,看到需求

看见,在心理学中被称作“情绪确认”:承认并接受另一个人的经验、想法、感觉和行为是有效的。举个例子,孩子们第一次学骑自行车,摔倒了,孩子特别委屈,坐在地上哇哇大哭。

家长朋友们,包括我身边的朋友可能会做的举动:

1不耐烦,急着制止他:好了好了,别哭了。

2否认她的感受:摔一下又不痛,正好长记性了。

3指责他:自己摔倒的,不看前面,能怪谁呢?

4安慰型:孩子,咱们不骑车了,你想吃点什么?咱们出去散个步。转移注意力。

5讨好型:都是地面不好,都是环境不好,反正都是别人不好。

大家可以反思一下,孩子一哭,大人就心烦意乱。孩子可能会哭的更厉害。安慰型家长,虽然转移孩子注意力了,但是却没有解决任何问题。讨好型家长,表面看是站在孩子角度共情了,可实际上我们为孩子输送的是负面的能量,强化是负面情绪。

我们不妨采取一种高效率、赋能的方式,孩子为什么感到委屈,不开心,因为他在骑车子过程中他的长处,优点,努力没有得到别人的认同、肯定或者赞赏。可以看着孩子的眼睛,轻轻地抱住她。建立安全的距离,温柔而坚定的给予孩子力量,等他自己慢慢平静下来。并且及时表达,针对他的需求给予满足,孩子,我看到你努力了,这样对孩子整个情绪进行了疏解,并进行了引导。

事实告诉我们,即使是不会说话的婴幼儿,也会有自己的情绪。英国作家布拉夫曼博士在《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一书中阐述了一个道理:如果孩子的情绪没有得到理解,她们就可能会通过身体语言去表达他们的苦恼。如果父母正确理解了孩子的焦虑,那么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如果父母的反应不符合孩子的情感体验,孩子可能就会重复某种行为,这样就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孩子和父母都觉得自己不被理解,变得越来越沮丧。

情绪是信使,背后是需求,当孩子有情绪时,她们需要的不是被控制,而是被看见,被读懂。我们要跟孩子拼持久力,而不是情绪爆发力。清楚了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再慢慢放走这个情绪,才是应对情绪的正确方法。(先处理情绪,在处理问题)

比如,孩子想多睡会儿觉、想少抄点卷子、想溜出去玩的心情,妈妈承认并接受它是存在的。就像现在我们常常说的潜水艇父母,这一类父母的共同点是,他们像潜水艇一样潜伏在水底,很少露出水面,默默地提供保护,又会在紧急时刻现身,给子女托底。这一类父母给孩子“兜底”,并不是指一味地纵容,而是指能看见孩子“想做坏事的心情”。

当孩子犯了错误,第一时间不是否定、责骂孩子,而是去看见孩子这样做的动机和情绪。能看见孩子的父母,会带着同理心停下自己的事,专注听孩子表达。他们不会试图说服或批判孩子,只会用一种了然的态度表明:孩子的行为在所处的环境中是可以理解的。帮孩子打掩护,这都是情绪确认的一种方式。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也提出了一个在亲子关系中非常非常重要的词——抱持。

怎么理解这个词呢?

它可以是掌控局面、容纳、理解、包容、接纳

其实说得更通俗一点,就是“在一起”。

家长朋友还可以做的事有:

和孩子一起吐槽、抱怨;听孩子倾诉学校里的烦心事,少表达自己的意见等等,这些都可以看见孩子的情绪。

问题四:现在做家长真的很难,不仅要有足够的修养,还要有足够的情绪控制力。家长朋友们要怎么做,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呢?

上周末我老公去朋友家玩,朋友家孩子一直在吵闹,我老公还说,我都要疯了。看来,无论多么稳定的家长面对哭闹的孩子情绪势必会崩溃。建议家长朋友们掌握四个原则,通常就能帮助自己很好的控制情绪了。

第一个原则:两害相权取其轻

当我们决定管孩子时,不妨先想一想,如果不给孩子自主权,孩子会反抗到什么程度?如果给了孩子自主权,孩子因此犯了错误,又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损害?将两者对比一下,我们心里也就有了方法。

第二个原则:把孩子当成你的同事

试想一下,如果你的同事做了一件你认为不对的事情,你会介入到什么程度,很可能最多就是友好提醒吧?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他们有自己的理想和计划,而且尝试去实现。爸妈可能会担心,如果实现不了,她们特别愿意去跟爸妈说说烦恼和难受。她们也特别希望听听他们说一说他们的想法和经验给孩子参考。

我们在和11岁以上孩子相处时,掌握一个界限,也就是分寸感,最简单的就是把孩子当成一个你比较熟悉的同事。

第三个原则:自己首先做到了再要求孩子

再给孩子提要求时,如果我们首先能做到了,就能更好的要求孩子。比如,你每天花30分钟刷手机,那么你就可以把自主刷手机的30分钟权利让给孩子,一旦超过30分钟,你就可以进行管束了。还有一个方法想分享给家长朋友,就是和孩子一起亲子共读,每天都有话题可聊,这也是缓解情绪冲突的非常有效的良药。

第四个原则:不要忘记自我关照

我们可以练习深呼吸,深呼吸是静心的捷径。在我们压力大时,觉察说出自己的情绪,尊重自己的感受,并接纳自己。真实的给自己说,我现在压力太大了,我太累了,带孩子太累了等等;为自己做一件事,满足自己的需求,比如自己散个步,逛个街。比如找朋友聊天,听听舒缓音乐等等。即使自己真的把事情搞砸了,大声吼叫孩子都没有关系,不要过于自责,内疚,坚持“永远都不会晚”准则,告诉自己:我的本心是好的,我只是情绪崩溃的好妈妈,但我日后也可以做的更好。

如果孩子躺平了,家长朋友们一定要首先关注自己生活状态是怎样的,如果家长的状态非常好,可以活回自己,开心,积极,那么孩子一定会被影响出来,这就是能量与能量之间的影响。谁也改变不了一个人骨子里的基因,改变不了人格的形成,只能做到增加策略,有一个策略就是能量之间的影响。

问题五:有的家长可能还发现,我的孩子一开始学习什么东西的时候,挺有兴趣的。可是一旦给他报名参加以后,他觉得特别苦特别累,总不能坚持下来。要是不给他施加压力,他就知道玩,根本就不学习。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应对呢?

二、第二重:看见兴趣,看到潜能

这种情况,在教育中真是很常见。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个方面,看见兴趣。兴趣是什么?兴趣是推动人认知事物、探求事物的重要动机,是孩子学习生活最活跃的因素。说通俗点,兴趣就是既让你喜悦开心,又能让你有一种成就感,也就是这两种感觉的叠加,就叫做兴趣。孩子一旦对某种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探索,实践,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我们要善于看见孩子的兴趣。美国学者丹尼尔、格林伯格就提出了以下判别方式:

专注、坚持、没有时间感、不觉疲惫、动机十足

家长朋友们可以根据刚刚说的判断一下自己孩子的情况。如果孩子表现出以上精神状态,她们必然会带着一种高涨、激动地情绪从事学习和探索。

问题六:在发现孩子兴趣时,我们先要扪心自问一下:我们了解自己的孩子吗?真的了解孩子身上的可能性吗?

我也经常问我自己,我了解我们班的孩子吗?其实每个孩子与生俱来就具备各种能力。发展心理学家加德也提出,人类生下来就是带着一堆潜能来到这个世界。他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至少存在八项智能,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空间、身体运动、人际交往,自我认识、认识自然的智能。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每个孩子都有一种或数种优势智能,只要教育得法,每个孩子也都有可能发展某方面的专长,成为某方面的人才。

问题七:家长如何做才能有效看见兴趣?

儿童由于天生的素质和一定的生活环境、一定的年龄,兴趣肯定是有他自己的特点的。有智慧的父母应充分看到并挖掘孩子的优势智能,让每个孩子都找到自信。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就要讲究一点艺术。

1. 第一个就是要一步一步来。如果你让孩子从不会到学会,由学习精神不是很专一到一下非常专一,由平常比较调皮、比较散漫的孩子一下变成一个非常专注的人……想一步达到这样一个现实,本身就是不符合实际的。当孩子表现得不太理想的时候,你自己就把这个努力放弃了,否定了这种方针。这只说明我们原来的估计太理想化。要一步一步来。

2. 一定要靠启发、引导的方式。孩子一开始可能会有点兴趣。我们要做的就是引导并发展这个兴趣。发现优势,潜能,并且去培养,很容易变成他的兴趣点。借助这个规律,你就知道怎么去培养没有优势的兴趣点。比如如何培养孩子写字的兴趣。如果你发现你的孩子特别喜欢颜色,所以他在写字的时候,你给他五颜六色的笔,他有可能不喜欢写字这件事情,但是他因为喜欢颜色,他愿意去尝试,去写字。让他写出彩色的字,变成一行一行像彩虹一样,他会觉得很好玩,很有意思,又与自己的爱好画画能结合到一起,这就会给他带来一种快乐感。

3. 成就感。就是在过程当中发现好看的字,或者是借助第三方,也就是身边的人来鼓励、认可、赞美他。当他有了这种被认可的价值感、成就感以后,他坚持做这件事情的时间,就会越来越长,兴趣就很容易培养。就是我们大人做事,比如你做了一顿饭,你还希望别人说好吃呢!甚至当别人夸奖你做的汤真好吃,没准咱们还会积极地创造出更多美味的饭菜呢?可是如果没人欣赏你的饭,也不夸奖,咱们还有什么做饭的热情啊?肯定没有兴趣了。大人尚且如此,小孩怎么能不这样呢?一定要将心比心理解孩子。

4. 还要有榜样作用,或者父母自己做榜样,或者给孩子寻找榜样。比如学围棋,其他人学围棋是怎么学的。一些画画很好的孩子或画家小的时候怎么学画画的,孩子要有自己的榜样。

临近期末,有家长现在可能很焦虑孩子学习方面,比如,有的孩子有些懈怠了,想放弃了,一定要问问背后的原因。(可能孩子遭到了困难等等,可能我们的过度教育破坏了孩子的天性没有了兴趣,可能孩子学习方法没有掌握好)

还有父母在给孩子确定学习目标、布置作业时,需要结合孩子现有的学习情况,适当降低学习难度,符合“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则,让孩子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另外,要给予孩子及时的反馈和鼓励,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力量,渐渐地,孩子会将反馈转移到学习本身,从做题中获得快感。

当然学习的乐趣并不局限于课本,可以从生活方方面面调动孩子学习积极性,让学习变得轻松愉悦。

比如: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选择一件需要每天记录的事情,可以提前和孩子设定一个记录周期,坚持记录。这件事听起来没有难度,但坚持下来你会发现对孩子的成长影响非常大。锻炼孩子的毅力和耐力。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品质。而且这种记录也能建立对数量的感知,其中会涉及数学知识、植物学知识、科学知识、语文知识等等,这也是日后他做事情做研究的一项重要能力。

三、第三重:看见生命、看到成长

儿童是成长中的人。荣格曾说,向外看得人,是梦中的人。向内看得人,是清醒者。凡事都有正反两面,个性活泼、开朗的孩子常被期望能安静一些,而个性安静、温和的孩子又常被期望能外向一些。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完美,可事实上,我们越不接纳孩子,孩子越不朝着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比如,孩子内向不被接纳的结果就是更加退缩。有时家长会问我,上了高年级,孩子越来越不喜欢举手回答问题了怎么办?有时家长会要求孩子每天至少举手两次。结果呢?我们都可以想到。

现在有的家长朋友将孩子当做自己的翻版培养,或者当做自我理想的替代品,给孩子想当然的关心。比如:我这是为了你好;你把书读好就行,其他不用你管;你现在不懂,将来会知道了;所以才会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用自己的意愿去设计孩子的成长模式。但事实上,逼着孩子这样做,孩子会很难受,心理压力也会很大。其实,不要太把孩子当回事,不要把孩子完全当成你的命,也不要太在乎你的孩子,尊重他的命运才是教育,同时照顾好自己的命运。家长朋友们一定要记住一件事,很多的场合场域,要不断的退出去。

心理学上有一个自主性成长法则,“自主性成长法则”从根本上改变了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方式:

 当父母隐入幕后,成为顾问,孩子就会走上前台,变得主动;

 当父母不再为一些事情操心,孩子自己就会上心,变得有责任感; 

比如孩子没有按照图纸搭积木,妈妈明知道这样搭积木很快会塌下来,但是依然忍不住不插手,并在孩子失败时鼓励孩子用另外一种方法重新再来,那么孩子就能通过亲身体验,知道错误的决定会导致失败的结果,并能在妈妈的鼓励中继续尝试,直到获得成功。每个孩子都渴望自己解决问题,渴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成功,当父母允许孩子独立去面对问题时,孩子会释放出最大的潜能,尽可能将问题解决,而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会变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自律。在心理咨询中,有一种非常有效且平易近人的方法,叫焦点解决法。用一个通俗的解释就是,当我们抱怨问题的时候,问题就会被放大,当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时,就能找到策略。

重点应该放在如何“解决问题”上,就是赋能,让孩子自己承担这样的责任,激发每个人本来蕴含的能力去做恰当的事情,让孩子成为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

问题八:看见了孩子,我们家长应该如何做,为陪伴孩子助一把力呢?

刚刚我们说了,无论我们多么爱孩子,都不能代替或逼迫孩子成长,成长的主角始终是孩子。我们应该具体怎么做呢?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要多高质量陪伴,学会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孩子长大是一件非常令人欣喜的事,家长朋友们要以孩子成长合伙人的身份,创造机会,鼓励孩子自己去尝试体验真实的世界,从中获得成长的知识和体验。实际上,孩子上了三年级以后,在学校遇到的很多事情就不需要家长出面了,她们可以自己处理好。我们不要怕孩子遇到问题,而是要引导孩子学会对问题归因,让他们明白,这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如果是你,会怎么处理?

提个小建议:学会问孩子三个问题:

把每天经常问的:今天作业写完了吗?考试考的怎么样?改成:今天学校有什么好事发生吗?今天你在学校过得怎么样?今天有什么需要爸爸妈妈帮助的吗?家长朋友们可以试试。你不但能了解孩子的一天中经历的事情和感受,也能帮助孩子更全面的了解自己,同时在提问过程中也表达了你对孩子的关心。

2.唤醒内驱力,让孩子感受到自我价值。

帮助孩子构建自我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能够从这么关系中找到资源,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价值。也要多关注拓展孩子的视野,也正值快寒假了,带孩子多出去走走,孩子见识多了,尝试的多了,视野慢慢打开了,也就有了面对学习和人生更加正确的态度和更大的视野。

3.能力培养,打牢孩子的人生基础。

家长朋友们可以想一想,我们的教育最终要培养什么?学习成绩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应该是孩子的能力和品格。我们育人要有四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健康,第二个是认知,第三个是能力,第四个是责任和担当。盲目的鼓励“快乐教育”不如帮孩子建立“心理韧性”。我们一定要站在未来培养孩子,培养孩子们的抗挫折能力,重视孩子发现有价值问题的能力。培养和熏陶孩子的人格,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为他们搭建未来展示自我的宽阔平台。

问题九:今天我们节目的结尾,请为今天的话题做一个总结吧。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起跑线,做懂得自我关照和自我成长的父母,才能成为孩子更好的起跑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自我成长和发展经验,其实也就是孩子最佳的学习榜样。让我们从学会看见孩子的内在美好,看见自己的好做起吧,陪孩子一起成长。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