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话心理】第八期:幼小衔接从“心”做起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王雅琪

时间:2024-02-22 15:59:17

为了更好的将优质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经验分享给更多的家长和学生,河北广播电视台河北交通广播《992教育时间》栏目同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特别策划了“名师话心理”系列节目,节目特别邀请河北省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教师评选活动中获奖的12位优秀老师,以常见的中小学常见学生心理问题跟大家分享,每一期一个主题,帮助学生和家长解答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和困惑,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发展。

第八期节目,我们为您特别邀请到河北省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教师、石家庄市第二外国语学校小学教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高学学跟广大家长朋友聊聊幼小衔接这个话题,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更好的适应小学生活?今天我们详细跟您分享。

主持人:高老师,您好。

高老师:主持人好,收音机前的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

主持人:今天我们分享的是幼小衔接的话题,很多家长疑惑,还有半年时间呢?为什么现在就聊幼小衔接的话题呢?

高老师:《无条件教养》这本书中提到“教育始于孩子让我们为难的那一刻,这很难但仍然值得全力以赴。”儿童早期会经历两次重大时刻:一次是从家庭向幼儿园过渡,从父母的怀抱中走到老师身边;一次是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从无忧无虑的童年转入以科目学习为主的小学。

虽然距离9月份还有半年多的时间,咱们有些家长已经开始焦虑了,拼命补习拼音、计算,认为只要提前学会了这些就能很好地幼小衔接了;也有些家长认为孩子送进小学,有老师和学校教育自然而然就过渡了,不需要提前有任何准备......在幼小衔接上有类似想法或者很迷茫的家长,我们今天可以一起探讨一下,我们不妨从清晰自己“内心”的目标做起,了解“幼小衔接”有哪些方面,咱们的孩子可能会出现哪些不适应,我们可以做哪些准备呢?

“幼小衔接,从心做起”不仅仅是用我们的耐心、爱心、细心,更是用一颗不断学习的“心”,“从心、重新”优化调整对孩子的养育。

一、幼小衔接的四个方面

幼小衔接从幼儿到小学生是人生发展过程中基本的角色转变,这一转变不是翻山越岭,而是发展的生命的自然延伸,不仅是知识层面的衔接,更是良好行为习惯、心理品质、学习能力等素质能力的全方面衔接。家庭、幼儿园、小学要共同为孩子做好衔接,抓好幼小衔接的培养期,对漫长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那对我们家长来说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呢?

2021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幼小衔接主要包括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四大方面的内容。

(一)身心准备

首先,是保持健康的身体状态,参加形式多样的运动,来提升自身协调能力,增强孩子体质,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精细化动作。其次,更要注重心理的衔接,触发孩童对小学生活充满向往期待、对小学的学习充满兴趣的良好情绪状态。从四个方面来说:

积极锻炼:

1.喜欢参与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2.养成坚持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动作灵活:

精细动作发展协调灵活,能熟练使用常用工具

例如:拍球、跳绳、踢毽子、跳皮筋等,促进动作协调灵活,锻炼力量和耐力。室外的大积木有一点重量,可以锻炼小手肌肉的力量,搭建积木的过程中手眼协调能力、手部各关节的配合和稳定性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经常得到这样的练习,以后握笔稳,写字有力,可以解决写字歪歪扭扭的问题。

编织、剪纸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发展儿童精细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提高握笔和运笔的控制能力室内的积木小而轻巧,搭建过程中更有利于孩子注意力、手指力量、灵活性等精细动作和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经常有这样的练习以后写田字格时笔画的精准定位一定没问题。

需要注意:幼儿握笔姿势处于发展变化阶段,有效的外部支持有助于促进握笔姿势的发展,不可刻意纠正和盲目求成,而要遵循适时适度的原则进行培养。

首先,握笔姿势在生理上受制于小肌肉和精细动作的发展,只有幼儿的生理发育成熟,才有可能形成正确的执笔方式。5岁左右是幼儿开始握笔的最佳时期。如果过早让幼儿握笔写字,其小肌肉群尚未发育完全,很容易让幼儿采用近距离握笔和不正确的手指配合方式,来确保执笔的稳定性,这种不正确的习惯一旦养成将很难纠正。简单粗暴的教训和呆板枯燥的说理,都可能导致幼儿对书写产生排斥感。其次,可以根据孩子握笔方式的年龄发展趋势,提供相应的书写工具。对小年龄儿童应提供短、粗、容易控制的工具,如蜡笔、油画棒等;逐渐地,可以提供像记号笔这类较粗的工具;随着幼儿手部肌肉的发育、对书写的兴趣和握笔姿势的发展,逐步提供铅笔等较为成熟的书写工具。最后,多种锻炼小肌肉发展的方式都可以对正确的握笔姿势产生积极影响。比如,在为幼儿提供书写材料之前及练习书写的过程中,应该提供绘画、剪纸、搭积木、折纸、串珠等各种活动的材料和使用机会,为正确握笔打好基础。

喜欢上学:

进入小学前,我们家长怎么和孩子谈入学这件事呢?

可以对孩子说一些欣赏和鼓励的话,还可以给孩子聊聊您上学时的趣事和遇到的老师,带孩子到小学参观等,让孩子尽可能多地了解小学。这会让孩子觉得上小学很光荣,唤起孩子对新生活的向往之情。

在孩子入学后,也请家长不要把注意力全部放在孩子的成绩和分数上,这会给孩子带紧张和压力。可以多和孩子聊聊新学校、新老师和新朋友,听听孩子在学校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表现出对孩子新环境的兴趣和赞赏,这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引导他尽快适应和喜欢新的小学生活。

需要注意:如果家长饭桌上、茶余间,常常说起小学学习如何严酷,说别人家的孩子进了幼小衔接班,学识字、拼音,做算术,这种焦虑情绪无形中会影响孩子的心理,使他产生一种不安全感,当他过高估计小学学习的难度而产生学习压力时,就会对即将到来的上学忧心忡忡,甚至会导致入学适应障碍,一旦遇到一点挫折就会丧失信心。所以咱们家长一定要放松心情,淡定地面对孩子的入学,让孩子感到入小学是一个自然而然的成长阶段,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迎接入学。

进入小学后,前两周我们配合学校的目标1.能记住校名和班级,知道自己是一名小学生。2.愿意了解校园环境,积极参与学校和班级的活动。(上学路上可适当携带自己喜欢的图书、玩具,增强心理安全感,缓解入学焦虑放学回家路上,让孩子介绍自己的新教室、新学校

快乐向上:

1.能保持积极快乐的情绪。2.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愿意尝试自己解决问题。(例如,用正面、积极的方式引导儿童排解不良情绪,给予儿童缓解情绪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儿童主动向成人和同伴表达不开心的事情等

(二)生活准备

生活准备,是指孩童需要在日常生活能力与习惯方面做好相应的准备,包括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能主动参与劳动,自觉遵守基本规则意识等,主要是为孩子能独立适应小学生活做准备。

独立自主是孩子顺利开启小学生活的必备能力,自理能力是生活适应的习惯内核。家长要以真实生活为重要教育场,关注孩子生活能力及习惯的养成。首先,规律作息是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的开端,家长有意识地按照小学生活调整孩子的作息时间,帮助孩子逐步树立起时间观念,引导其有计划地合理分配时间,做到守时不拖沓。其次,讲卫生,会整理,尊重劳动,也是良好劳动习惯与劳动品质的重要内容,减少父母包办代替,自主穿衣吃饭,或者给孩子打造独立的物品空间,引导孩子自己分类整理衣物、图书、玩具、学习用品等,鼓励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进而学会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者。再者,增强孩子安全防护意识是幼小衔接不能缺少的内容,家长可以通过绘本、视频、生活实验等方式进行安全教育,增强孩子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从四个方面来说:

生活习惯:1.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能够逐步适应从幼儿园到小学的作息转变。

家长怎么帮助孩子适应小学作息?

家长一方面应当适当地调整孩子的作息时间,比如晚上尽可能按时入睡,以保证幼儿的充分睡眠,做到早睡早起。另一方面,可以和孩子一起商议并制作一个作息时间表,标出平时和周末的作息,在假期里,还可以制作假期时间表,把时间表挂在墙上,让孩子时刻可以看到,没有特殊情况的话不要轻易打乱时间表,让孩子逐渐养成一种时间观念和按时作息的习惯。根据时间表,孩子会逐步调整其生活和生物钟。开始执行的时候,孩子可能会不习惯,家长要有耐心和恒心,不能操之过急,一两周后就可以见到效果。

2.具有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能主动喝水,学习保护视力的基本方法

自理能力:1.不用成人的提醒和帮助,能做基本的自我服务,照料好自己。2.学会及时收纳、分类管理好自己的物品,做好前期准备例如,鼓励儿童独立穿脱衣服、系鞋带、进餐、收拾餐具、整理床铺等自我服务,根据天气变化和活动需要增减衣物等,增强初入学儿童适应小学生活的能力。学会独立清点、带齐每日学习和生活用品,分类摆放收拾整理好个人物品和书包、书桌。会自己穿校服,叠校服外套。

安全自护:引导儿童学会识别危险情境和行为,教会儿童简单的自护和求救方法,了解在不同的环境中以什么样的方式向可靠的人求助。

热爱劳动:积极主动参与家庭劳动能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并且做事认真负责,有始有终(准备餐具、洗碗、擦桌子、垃圾分类等,知道每个人都需要为家庭出一份力

需要注意:家长为孩子提前做好物质上的准备

1.买质量好的书本皮及装本袋。(装本袋要语文、数学、英语各一个)

2.在校服上绣、写上姓名、班级:所有书上都要写清班级、姓名。

3.请家长为孩子准备一件雨衣,,下雨时,学生排队较为安全、方便。

4.买布或塑料质地的铅笔袋,橡皮不买奇形怪状的,尺子最好买15厘米长(建议买直尺,不买折叠软尺),每天带五支削好的B铅笔上学,可在铅笔上做好防丢标记。

5.建议孩子穿不系鞋带运动鞋,如您的孩子穿系带鞋,请您教他学会系鞋带。

6.每天带一块小的擦桌布、一包纸巾、一本孩子喜欢的书,并写好班级姓名,不带玩具、零食、零花钱。

9.准备一个能斜挎在肩上的有带水壶(禁止带玻璃材质的水壶,确保孩子安全),并在水壶上写好班级名字,每天早晨装一壶温水。

10.发型:男孩要求寸头,女孩要简单大方,不带头饰、项链、手镯、指环等物品,以免孩子在玩耍过程中被划伤。

11.如孩子有食物、药物过敏史或家族病史的,及时告知班主任。

 

(三)社会准备

交往准备,是指孩童需要为了适应小学集体生活做好相应的准备,愿意与人交往,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做到自尊、自信、自立,进而能在新的环境中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结交新朋友,在学习生活过程中获得老师和同学的认可,主要是为了孩子能适应小学的团队生活做好准备。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我们需要在群体中交往,习得相应的社会品性,对于要开始独立面对小学生活的孩子亦是如此。表达是交往适应的习惯内核,家长应该紧抓于此,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交活动,让孩子接触到不同年龄段的伙伴,扩大朋友圈,逐渐在交流中消除孩子易胆怯、易畏惧的心理,培养孩子开朗的性格和良好的沟通能力;通过有趣的游戏、有意义的社区活动,让孩子在实践中培养规则意识,体悟诚信品质。孩子在团队活动中领悟到的合作意识、集体归属感、荣誉感等都在为融入新集体做预热。幼小衔接阶段要赋能孩子以积极的心态与能力,迎接小学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四方面:

融入集体:1.知道自己是班级的一员,能逐步融入班集体。2.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能感受集体生活的快乐

人际交往:1.愿意主动接近老师,有问题能找老师寻求帮助。

2.能与同伴友好相处,有经常一起玩的小伙伴。

3.能与同学分工合作完成任务,互帮互助,发生冲突时会协商解决

遵纪守纪:1.了解并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校规的基本要求,有明确的规则意识。2.能积极参与班级及各类活动规则的制定,想办法扩展游戏或推进活动。

品德养成:1.能初步分辨是非,做了错事能承认和改正。

2.喜欢集体生活,爱护班级荣誉。

3.具有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四)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指孩童需要在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习惯养成等方面做好相应的准备,提升学习能力,培养专注力,为小学学习储蓄能量。这是幼小衔接中重要的一个部分,但并不是唯一的内容。这一准备是基于身心、生活、交往等方面做好准备之后方能开启的关键一环,其中,专注是学习适应的习惯内核。

在孩子素质培育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的当下,学习不仅是停留在掌握学科知识上,还应当着眼于学习兴趣的引导、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能力的提升等方面。首先,要注意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好奇是孩子的天性,要将好奇转化为好问的学习品质,获得保持学习活跃度的重要动力。其次,要重点关心专注力培养,这一品质可以在静心阅读、认真倾听中得到训练,手捧好书,亲子共读,自己讲故事,或专心听家人、同伴讲故事,都能让孩子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家长也可以在动手实践中训练孩子专注力,比如画画、手工、迷宫、乐高、拼图等,都能让孩子专注于手部的精细动作。此外,独立思考能力、想象能力也都直接指向孩子学习能力的提升,在自主思考中训练思维,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中开拓发展的诸多可能。

下面的几个问题,咱们有些家长朋友比较关注:

孩子做事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这一问题让很多家长感到头疼,如何提升孩子的注意力也成为家长关心的问题。首先应该明确,孩子不可能像成人一样维持注意较长时间。孩子在不同时期,其注意力一次集中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所以,不能盲目对孩子提出高要求,而应该根据孩子的发展特征确定孩子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时间。那么,该如何适当地促进并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呢?1、发现儿童感兴趣的事物,利用儿童感兴趣的事物与要学习对象建立关联,进行合理引导;

2、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让他学会在一定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当孩子能够做得很好时,可逐步延长一次性集中注意的时间;

3、不干扰孩子,当孩子正专注于自己所做的事情时,家长不要出于好意打扰孩子;

4、营造有利于注意力集中的环境,比如为孩子创设一个不受干扰的游戏角落或学习区,将环境收拾得有条不紊;

5、给孩子一定时间范围内完成的任务,教孩子学会分配时间,学会自己掌控时间,感受到自己是时间的主人,让他知道如果集中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做好一件事情时,便有更多的时间做其他事情;

6、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个合理的时间计划并严格执行,培养孩子的时间意识和目的感。

切记,孩子做事分心的时候,千万不能唠叨和训斥,那样反而更不能使孩子集中注意力了。

还有一个问题常常困扰着我们,孩子做事拖拖拉拉怎么办?

很多孩子对于时间的概念都是很模糊的,在他们心里可能感觉五分钟还有很长。家长要教会孩子学会看钟表,还可以买来沙漏,让孩子更了解时间的长短。这样能让孩子产生对时间更直观的印象,然后自己去把握时间。制定合理计划。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能力,给孩子列一个合理的时间表,要求孩子按时完成。孩子每完成一项,让他自己在任务后面打一个勾。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能因为心急就包揽孩子的任务,养成他们的依赖心,以为拖拉也没关系,反正有人会帮自己完成。需要设置合理的奖惩制度,让孩子慢慢养成习惯,以后孩子的生活就会有规律了。用清晰的指令代替催促。以出门穿鞋为例,与其凶狠训斥,不如换个视角跟孩子说:“先去鞋架拿那双红色的凉鞋,再坐在小凳子上自己穿。”帮助孩子梳理头绪,会更容易做到。告诉孩子迟到的后果。快一点和慢一点有什么区别,孩子并不知道。告诉孩子如果不能尽快完成,迟到了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他要承担什么结果。只有让孩子真正体会到磨蹭给他带来的烦恼,他才能会重视。激发孩子的兴趣。家长可以采取措施激发孩子兴趣的办法,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例如,和爸爸妈妈比赛穿袜子,看谁更快。让孩子有取胜的可能,他便会觉得自己能做得很快。

电子产品中的学习软件能替代孩子真实情景中的学习吗?

现在儿童的学习软件层出不穷,成为许多家长进行教育的重要方式,但学习软件不能够替代孩子在真实生活情景中的学习。儿童主要通过亲身体验和探索感知了解世界,他们积极调动自己的感官,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经验、获取知识,这些独特人类经验,是孩子无法通过学习软件来获取的。而这些知识和经验对于年幼儿童的成长十分关键,他们由此理解物理世界,掌握语言,体察人类的交往并形成自我。当与软件的互动取代人与人之间的真实陪伴时,儿童在真实关系中成长的机会被剥夺、适应未来社会人际交往的敏感时机被错过。今天我们越来越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但这些学习软件大多是在推着孩子向前,孩子成为被动地接受大量信息却无暇形成主动的思考,无暇成为积极的行动者。学习软件以“学习”为噱头,却并未真正理解何为儿童有意义的学习。不假思索、不知节制地将它们带给儿童,只会让孩子远离自然生长的轨迹,割裂他们与赖以生存的地球之间的亲密联系。从文化传承以及人与自然共生的角度看,学习软件从来都不是、将来也不会成为孩子真实体验的替代品。

需要注意:如果幼儿付出更大的意志、努力,去学习以后轻而易举就能学会的知识。当幼儿不易理解超越他们年龄的知识时,特别是成人因孩子理解和接受很慢而发出叹息或责怪时,孩子就会认为自己真的很笨。这种“习得性愚笨”一旦产生,非常不利于后继学业,入学以后容易对学习产生被动和依赖,遇到学习上的困难会懒得动脑,轻言放弃。所以,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做适合他年龄特点和符合其发展规律的事,多让他们体验成功,对学习永远充满乐趣。即使孩子能很好的接受学科类知识,上小学后,我们也要和老师及时沟通配合,对孩子的倾听和专注力提出更高要求,因为部分先学孩子会出现出现上课不专注听讲,“吃老本”的习惯一旦养成会在学习难度真正上来时,慢慢和大家拉开差距。

国内外幼小衔接问题不仅在中国受重视程度很高,也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并作为当前世界学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我们要清楚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是小树就茁壮成长,是小花就勇敢绽放,孩子是幼小衔接的主体,我们要倾听来自孩子的声音和呼唤,多从孩子的真实感受中去看幼小衔接。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孩子的成长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积累变化的过程,多一份耐心,多一份平常心,只要用心,从“心”做起,相信我们一定可以在每个关键期和衔接期帮孩子顺利过渡!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