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话心理】第十期:如何引导孩子做好情绪管理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王雅琪

时间:2024-02-22 16:18:31

为了更好的将优质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经验分享给更多的家长和学生,河北广播电视台河北交通广播《992教育时间》栏目同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特别策划了“名师话心理”系列节目,节目特别邀请河北省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教师评选活动中获奖的12位优秀老师,以常见的中小学常见学生心理问题跟大家分享,每一期一个主题,帮助学生和家长解答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和困惑,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发展。

第十期节目,我们为您特别邀请到河北省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教师、河北省绿色园丁、邢台市东关逸夫小学张玲老师跟广大家长朋友聊聊如何引导孩子做好情绪管理这个话题。情绪管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面对挑战、应对压力、与他人建立联系,都需要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如何建立、提升情绪管理的能力呢?

 一、解码情绪一:认识不同的情绪

说到情绪,让我想起一部动画片《头脑特工队》。它讲述11岁少女莱莉因父亲工作的原因而搬到旧金山生活的故事。在适应新生活的时候,莱莉产生了很多不好的情绪,她变得忧伤,变得愤怒,没有了快乐。最终脑中的乐乐和忧忧让莱莉重拾原本快乐的情绪。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隐藏在莱莉脑中的五个情绪小人。黄色乐乐,她总是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情绪,在莱莉面对困难时她总是会努力赶走许多不好的情绪,她是莱莉脑中控制台上的最主要的情绪。有研究指出,多笑笑的人会更多的感受到幸福。快乐的情绪,能够让大脑更为放松。不仅如此,有着积极正面情绪的人也更能产生一些富有创意的想法,更好地与人合作,更好地做出决策。

控制莱莉悲伤情绪的小人,蓝色忧忧。剧中莱利搬家了,到了一个新的地方。新的环境,新的学校,新的朋友,让她很不适应,她很不开心。他很想帮助莱莉变得快乐一点,所以他在努力让自己变得快乐,但是每当他想要快乐时总是会变成悲伤大哭。我们回想一下,我们的孩子在上幼儿园或者上小学时,是不是也有哭闹的现象呢?因为他离开熟悉的环境,对待陌生的环境、人是害怕的,无助的。他可能就会变得不爱说话,或者变得不想上学。我教了二十多年学,每年的9月份一年级新生入学总有几个孩子在学校大门口哭着闹着不进门,甚至开学一星期了还是不想去上学。

红色情绪小人怒怒,脾气特别不好,一有什么让他生气的事情他的脑袋就是冒火。他还是个急性子,什么事情都要为莱莉争取到最好最公平的才行。生活中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情况?常常因为一些小事情情绪就突然失控,几分钟后冷静下来,又会觉得后悔?为什么我们的情绪总是一点就着?其实,愤怒情绪的产生和我们大脑中的一个特殊的器官有关系——杏仁核,它掌管着愤怒、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发生。当我们受到外界刺激时,信息会有两条途径传递到杏仁核,一条直接传递到杏仁核,另一条先通过前额叶皮质处理后再传递到杏仁核,因为杏仁核属于边缘系统,是没有理性思维能力的情绪脑,而前额叶皮质是大脑负责理性思考的区域,属于理智脑,当产生的情绪没有经过理智脑而是直接到达没有思维能力的情绪脑,我们就容易做出非理性的行为。正常情况下,前额叶和杏仁核是相互抑制的状态,科学家发现杏仁核被激活,处于愤怒最高点的时间,最多只能维持6秒时间,然后理性脑就会进入主导。例如,我们家长都会给孩子辅导作业,我们也在网上经常看到家长辅导作业忍不住发脾气的视频,这就是刺激直接到达了杏仁核,让你情绪上头,而事后又为自己的行为而感到后悔,这时前额叶皮质才开始发挥作用,让你回归理智。所以中国有句老话: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里的忍、退其实也就是一种控制情绪的方法。

还有另外两个情绪小人,厌厌和怕怕。绿色厌厌对莱莉接触各种事物都保持着谨慎的态度,她表明了莱莉厌恶的情绪。紫色怕怕是为了保护莱莉的安全,他对周围的环境和人物都很小心,避免受到伤害。

主持人:张老师提到的这个动画片,相信很多朋友都印象深刻,第一次把我们的情绪刻画的这么具体。我国古代将人的情绪也分为喜、怒、哀、乐、爱、恶、惧七种基本形式。那么情绪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呢?

情绪是一系列主观体验的统称,它是多种复杂的感觉、思维和行为表现综合产生的生理与心理状态,有喜怒哀惧诸多形式,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情绪不只有刚才动画片里提到的这几种,表示情绪的词汇大概有500多个,情绪是多样的。情绪没有好坏对错之分,每一种情绪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年幼时的我们看世界非黑即白、非好即坏,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逐渐发现所有事情都可以一分为二的看待,情绪也是如此,对于好情绪要预防它隐藏的消极影响,对于坏情绪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它可能的积极意义,学会恰当的表达各种情绪。同一件事,不同人由于经历、认知不同,情绪体验也不相同。即时是同一件事,10岁时的情绪和20岁时也不一样。积极情绪可以让我们有创造性,更容易成功;消极情绪更多是自我保护。我们要允许各种情绪的出现并接纳它。多做有积极情绪的事情,让自己更加有成就感、满足感。

主持人:好的情绪可以给我们积极向上的状态,但是情绪千变万化,尤其是我们的情绪低落,或负面情绪出现的时候该怎么办呢?

二、解码情绪二:接纳自己的情绪

情绪从哪里来呢?一个人的情绪问题往往是日积月累出来的。小情绪得不到正确的释放,就会慢慢变成比较棘手的大问题。

孩子的情绪很多是因为自己没有被大人真正了解。当孩子表现出不开心的时候,大人通常会说些什么呢?也许会说,不要不开心了,赶紧去玩儿去吧。那当孩子在生活当中遇到问题,比如说在小区游乐场排队玩儿荡秋千,会出现有的孩子没有按照顺序排队引发争执的情况,那这个时候我们很多家长可能就会说“那就让给他吧,你在他的后面不也一样嘛。”孩子一般来说都会很不情愿,他会和你吵,大喊大叫,甚至有的会伤心地哭出来。再比如说,你领着孩子去找朋友家的孩子玩儿,当两个孩子因为玩玩具起冲突的时候,双方家长都想急着解决问题,会训斥自己的孩子,没有真正的了解孩子的这种情绪的产生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最终可能孩子会选择妥协。遗憾的是,家长们并没有看见孩子这种情绪的背后的需求是什么,看似短期内解决了这个问题,但就会为孩子埋下未来的情绪炸弹。每一位对孩子情绪有困惑的父母都可以回顾一下,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是否听过孩子的感受,是否认真的给予过孩子情绪上的关注。孩子情绪爆发看起来是短暂的,而积累的时间则是长期的。因此,需要给自己和孩子一个时间周期。

主持人:您的介绍其实点出了很多亲子矛盾的关键点,那么如何关注到孩子的情绪呢?

听不到孩子的情绪,是因为听不见自己的情绪。为什么大人给予不了孩子情绪上的关注呢?这是个“遗传”问题,不是基因上的遗传,而是指的是在家庭系统当中情绪处理习惯的遗传。每个人都有情绪,我们可以想设想一下,在我们小的时候,当我们有情绪的时候。一般来说都会得到大人的训斥,这种情绪我们是压抑着的,比如有些家庭就觉得孩子就不应该和家长顶嘴,就不应该有这种不好的情绪的发生。因此很多人不是在解决情绪,也不是在管理情绪,而是选择压制情绪,或者躲避情绪,不去看情绪,但是这种情绪不会消失,而压制的情绪就像气球,可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的某一件事上最终还是会爆炸。所以没有被处理的情绪不是伤人就是自伤,我们可以设想一下,我们曾经在小的时候,父母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对待我们。我们长大之后就会用这样的方式去对待孩子,那么孩子将来可能也会习得这样的方式。所以有了情绪,我们首先要做到不要抗拒,要去接纳它,不管这是正面情绪还是负面情绪。接住情绪,就是接住了自己。

主持人:有的家长其实能敏锐的感受到孩子的情绪变化,但是化解不了负面情绪,有的甚至可能激化负面情绪,带了更多的矛盾,这种情况怎么办?

三、解码情绪三:了解情绪的表达

我们生来就有感受,不表达就会压抑,压抑无论对孩子还是成年人都会有负面效应。在心理学中,有一句话,表达即疗愈。说的就是表达的重要性。

1.好奇情绪的来由

当孩子有情绪了,家长和孩子一起好奇情绪的来由,也就是说情绪是怎么来的?情绪的背后有着怎样没被满足的需求。先问孩子是什么引发了情绪,而不是为什么引发了情绪。用“是什么”代替“为什么”。我们来看一下这两句话:是什么让你做出了这样的决定?你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决定?这两句话的区别在于第一句的重点是我关心你这个人,比起这件事我更好奇你。对于孩子来说,他更需要自己被看见,被关心,而不是发生的事情。所以我们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方式和方法,少问为什么。

询问孩子是否愿意谈话。当孩子不想谈的时候,父母如果强迫交流,只会激发孩子的情绪。既然想解决问题,那就要在双方都没有问题,也就是无问题区的时候进行解决。

讨论是否需要第三方的帮助。刚才我们提到,通常孩子在家庭中出现情绪都是日积月累的结果,这样的结果不是一天两天造成的,那么再运用旧的方法显然只会有旧的结果,这个时候可以考虑第三方的介入。这个第三方不一定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本书、一个课程,用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

通过上面的方法,孩子可以看到父母跟以往的不同,看到了积极,也体验到了父母在关心他这个人,而不仅仅是让他情绪赶紧消失。会让孩子感觉到这是一个会解决问题的家庭。每个家庭都有问题,我们并不能解决所有家庭里的所有问题,而是要让家庭成员有更多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可以积极的面对自己家庭的问题。这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更有帮助,也更加有健康、积极、有效。

2.“你信息”改成“我信息”

 我们在和平常在生活当中和孩子进行沟通的时候,通常会说你怎样,这就是沟通当中经常提到的你信息。那以你开头,或者包含着你的字眼。比如孩子晚上写作业,写到很晚还没有写完,这时孩子有情绪哭着不想写了。你说:“你今天作业做得要慢了,一边写一边玩,拖拖拉拉的,你每次写作业都这样!”第二天,孩子还是老样子。

“你信息”无法准确的传达父母的感受。他们大多时候会被孩子理解成父母在给他们提供解决方案,或者是在批评他,责备他:做的有多么的不好。比如刚才的那句话,我们可以这样说:我看到你今天写作业用了三个小时还没写完,我很担心,而且我也无法早点休息,我今天工作一整天也很累了。

把你改成我,说事实,说影响,说感受。说出自己的初始情绪,内外一致的感受,不去评判孩子的对错,直接表示自己的感受,不使用易引起争议的字眼,那这种情形之下孩子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感受,他觉得你是真实的。“我信息”不太容易激起抵抗和叛逆。当父母坦诚的对一个孩子说出他的行为对自己造成的影响的时候,比暗示孩子他的行为是不对的更加不具备恐吓意味。所以说。他们让孩子担负起改变自己的行为的责任。总而言之,用我来说话,能够帮助一个孩子成长,帮助他学会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同时也往往影响孩子,促使孩子在产生某种感受时,也能对父母发出同样真实坦诚的信息。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了一种亲密的关系,一种真实的关系,两个真实的人愿意去了解真实的对方。

主持人:那如何管理好情绪呢?

四、解码情绪四:管理情绪,而不是被情绪管理

1.父母需要先做好情绪管理。

要引导孩子做好情绪管理,父母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孩子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长大。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有一个很出名的判断,被人们称为“费斯汀格法则”: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你控制不了前面的10%,但完全可以通过你的心态与行为决定剩余的90%。

孩子有情绪时,需要家长积极倾听。那当孩子的行为让我们不能接受,我们自己情绪时,怎么办?“我有情绪”,是因为我有一个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所以我“拥有一个问题”,这时要想办法满足自己的需求。情绪 ABC 理论认为同一件诱发事件A,由于不同的认知和信念B,产生不同的情绪和行为C。正是由于我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有情绪的时候,如果是毫无知觉地做出反应,就是“被情绪所控制”,做了情绪的奴隶。我们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就要接纳自己的情绪,再去观察一下情绪为什么产生,导致情绪的看法和信念,是否可以重新做出选择呢?再来决定,是否现在要表达这个情绪。最后决定,表达情绪的方式。

刚才我们讲到情绪的表达不同方式大家可以试着用。在这里特别要说的是,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认知,学习用积极的视角看待问题,从而调整自己的情绪。父母还要学会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感受,有效传递正确的信息,确保双方接受到的信息是一致的。因为沟通是一条双行路,有效表达自己的同时也需要在对话中认真倾听对方,给出正面信息。

2.避免用“应该”来控制情绪                        

无论我们是一个人待着还是在家庭里待着,会有一个词高频次的出现,这个词就是“应该”,这个词是引发孩子和我们情绪的关键词。比如:你应该好好学习,你应该节约,你应该先听我把话说完,等等。你会发现这些句子是我们嘴边常讲的。如果用“应该”就可以解决情绪问题,那世界就太简单了。可是孩子不是机器,父母也不是机器。从某种意义上讲,“应该”的意思就是我错了,我过去错了,现在错了,我一直是错的。这无疑也是一种自责。假设有一个人天天指责你,你会喜欢他吗?显然不喜欢,那我们怎么又会心甘情愿地去改变呢?所以,我们要将“应该”这两个字在与孩子的沟通词汇表中替换掉,比如可以用“我想做”“我可以做”“我希望做”等。比如:你不应该这么生气,可以改成我希望你不那么生气。类似这样的练习大家可以尝试在生活中多说一说,练一练,相信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一定会更友好。

3不同的情绪不同的管理方法

1)开心时

与人分享快乐的心情是很重要的,但是要注意表达的时间、场合以及对方的情绪。当你特别兴奋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小心打扰到别人的时候要真诚的向他人道歉,让对方感受到你的诚意并请求对方原谅。另外我们注意不要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比如在学校有的同学就喜欢给别人取外号、过度的玩笑或者搞恶作剧,以此让自己高兴。这时要谨防受激动情绪的影响,做出不理智的行为,要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平时多笑一笑,做个快乐的小天使。还要引导孩子选择对自己身心有益的事情,鼓励跟自己的过去作比较,不鼓励与他人作比较。

2)愤怒时

前面我们讲到人在生气、愤怒的时候,杏仁核会发烧,只有降温,人才会变得冷静。最好也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深呼吸,吸进一些凉气给温度升高的杏仁核进行降温。所以当你心情不好的时候呢,就多吸几口凉气。第二,调整心态,告诉自己这并不是一件大事,多想想“其实也还好吧”“事情还没那么严重吧”,进行自我开导和安慰。或者经常反思自己是不是太小气了。这种反思会让我们的情绪有缓冲的时间,之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可能就不生气了。第三,坚定“生气无用论”,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弄清楚再做出判断。我们还可以转移注意力比如听音乐、看电影、看书等,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找人倾诉。这样不开心的愤怒的情绪就会被这些积极的情绪冲淡,也就没那么生气了。

3)恐惧时

对陌生环境和未知境遇的恐惧,源于我们没有做好心理准备。比如上幼儿园和上小学,如果事先父母能和孩子一起面对改变,考虑一些不利因素,早作准备,降低期望值,那么就可以更加从容地面对困难了。另外还有一些性格内向的孩子有点小孤僻,也就是我们嘴里的社恐,或者做错了事害怕承认错误等事情,不妨鼓起勇气迈出主动交友、承认错误的这一步,尝试着突破自己的心理防线,一定会有更多收获。父母要让孩子知道并且相信父母一直在他身边,随时可以支持他。

4)郁闷时

生活中,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很高,孩子变得处处小心翼翼生怕犯错让父母失望;父母怕孩子骄傲采取打压式的家庭教育,经常把孩子和一些优秀的孩子作比较,导致孩子丧失自信心;有时候不知道怎么回事干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提不起精神,变得非常沮丧;父母经常在家吵架,孩子不知道该怎么办……怎么做好这种情绪的管理呢?压力憋在心里时间长了就会产生抑郁情绪,这时一定要寻求合适的方式去排解压力。父母对我们有期望,这是很正常的。很多时候父母是希望我们做一个努力、有进取心的人。所以只要我们努力了,父母看到我们的态度,他们都会为我们骄傲的。还有,你如果感到自己无论怎么努力也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时,不妨和他们开诚布公地谈谈,把你的实际情况和压力表达出来,寻求他们的理解与支持。对待别人的打压,我们自身应该有一定的判断力,知道什么是对的。此外,要提高自己的抗挫力,不要陷入自我否定之中,保持积极的态度才是对自己负责。自信需要慢慢建立,找到自己喜欢或者擅长的事情,制订一个个可操作的小计划,这样你能通过努力清晰地看见自己的进步,也能帮助自己建立自信,不会因为别人的打击而迷失自我。

情绪需要发泄。抑郁情绪就像垃圾桶里的垃圾,要随时清理。要知道会排解自己的负面情绪是一种非常优秀的能力。可以通过写情绪日记的形式把想说的话写下来。写日记可以帮助你释放情绪,更加客观的看待事物,而不是留恋过去的感情。你可以养成几个习惯:为写日记预留出固定的时间,比如早上一起床或者晚上睡觉前;固定一个地方写日记;用一些自己喜欢的笔或者本子。坚持下去,你获得的不只是管理情绪的能力,还可以从积极的角度看待问题,看到真实的自己。

5)叛逆时

首先大家要认识到,叛逆的本质来源于独立意识的觉醒。当孩子对这个世界的很多事物都开始有自己的认知时,就会对大人的话表示怀疑和不认同。如果他们的建议长时间得不到采纳,就会用行为表示抗争。形成独立意识是成长中非常重要的阶段,这意味着孩子在渐渐长大,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渴望爸爸妈妈给予足够的尊重与信任。对待叛逆期的孩子父母要记住这六个字:真诚、同理、接纳。多和孩子真诚沟通交流,让孩子能够打开心扉;多和孩子陪伴,不管孩子做什么,家长的陪同会让他们更有信心,能觉察到爸妈的关心和爱;尊重孩子,孩子能出现叛逆都是有自己的思想,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家长是要试着让孩子自己裁夺,这样多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而且能鼓励孩子去做去思考,帮助他战胜自己身上的问题,不过分掌控孩子,孩子才能得到更多的锻炼,对于孩子一些不好的毛病,家长要有意的去引导孩子发现,当然一并传递的,还有好的习惯才行,这样孩子才好做对比和参考。

结束语:台湾作家几米有一本书《我不是完美小孩》中有几句这样的话我想念给听众朋友们听:

当我为你歌唱时,请别挑剔我五音不全。

当我为你写诗时,请别嫌弃我言语乏味。

当我为你跳舞时,请别嘲笑我四肢僵硬。

请告诉我,只要是我为你做的一切,

全都令你感到幸福。

孩子不是完美小孩,我们也不是完美父母。父母只有多学习,成为自己的情绪教练,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管理情绪。学会爱自己,学会接纳孩子,多倾听孩子的心声,看见孩子情绪背后的需求,相信我们和孩子的关系一定是健康的,充满爱的。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