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市锐评】汽车营销不能 “包治百病”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大成

时间:2025-08-06 12:36

当车企销量下滑,业绩承压,往往会在营销上大做文章。从邀请明星代言、举办大型发布会,到开展促销活动、投放大量广告,甚至车企上下全员参与产品营销,可谓花样百出、投入巨大。可问题来了,营销真能拯救下滑的车企吗?答案或许是否定的。


营销或许能在短期内吸引消费者注意,制造销量小高峰,但对于深陷下滑困境的车企,这只是饮鸩止渴。产品营销的核心是产品,不是营销。若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营销不但无法掩盖缺陷,还会使其逐渐暴露。汽车作为高价值耐用消费品,消费者购买时会理性考量,产品的品质、性能、技术水平、安全性等硬实力,始终是决策核心依据。曾经的手机巨头诺基亚,在智能手机时代,虽在营销上投入巨大,却因产品创新滞后,最终被市场淘汰。汽车行业也一样,当新能源和智能化浪潮来袭,那些产品技术落后、无法满足消费者新需求的车企,无论怎么营销,都难以阻挡销量下滑。


比亚迪和特斯拉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崛起,靠的正是产品实力。比亚迪持续投入研发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推出刀片电池、DM-i 超级混动技术;特斯拉在三电和智能化领域不断深耕,每年的 AI day 堪称汽车智能化风向标。反观一些销量下滑的车企,在产品端问题重重。部分传统车企新能源转型迟缓,产品布局不合理,新能源车型续航短、充电慢、智能化程度低;一些新势力车企过于注重营销噱头,忽视产品质量,车辆交付后问题频发,口碑不佳,即便前期靠营销吸引了用户,后续也难以留存,销量自然无法保障,比如曾经销量尚可的威马、哪吒,最终也走向落寞。


互联网发展让消费者获取汽车信息的渠道变多,购车决策更加理性,不再轻易被营销套路打动。如今,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多渠道收集信息,客观比较不同品牌车型。过去车企靠大规模广告投放、明星代言等简单粗暴的营销手段,如今已逐渐失效。消费者对广告中的夸大宣传越发警惕,更相信身边亲友经验和专业媒体评价。比如某品牌汽车因宣传的先进技术实际效果不佳,引发用户不满,导致口碑受损、销量下滑。而且,消费者购车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尤其年轻一代,更注重汽车的个性化设计、智能化体验、使用成本等。车企若不能深入了解这些需求变化,仅靠传统营销,很难与消费者建立有效沟通和共鸣。


车企的品牌形象靠长期积累,靠营销难以快速扭转。品牌形象是车企在产品质量、服务水平、企业价值观等多方面因素在消费者心中形成的综合印象,塑造需要精心培育和维护,一旦受损,很难靠短期营销修复。例如沃尔沃 XC90 被曝前装仿制音响,品牌形象严重受损,退订量急剧攀升。而那些长期重视品牌建设的车企,即便遭遇短期困境,也能凭借良好品牌基础和消费者信任,较快恢复市场份额,像 BBA 等豪华品牌,以及注重用户服务的蔚来汽车。


当前汽车市场竞争激烈,产品同质化严重,车企靠营销打造差异化优势愈发困难。多数营销手段易被模仿复制,优势转瞬即逝,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众多车企营销概念相似,实际产品表现相差无几,消费者逐渐审美疲劳。过度依赖营销而忽视产品研发创新,会使车企陷入同质化竞争恶性循环,压缩利润空间,加剧经营困境。真正脱颖而出的车企,靠的是在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供应链管理、服务提升等方面建立核心竞争力,形成独特差异化优势,如特斯拉的领先技术、蔚来汽车的高端用户服务体系,它们将营销建立在强大产品和服务基础上,赢得市场认可。


车企若想破局销量下滑困境,应回归产品与技术本质,强化用户体验。加大研发投入,持续技术创新,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优化产品设计和功能配置;注重提升用户体验,提供全方位、个性化优质服务;加强品牌建设,树立正确价值观,塑造良好品牌形象;在营销方面,摒弃虚假和过度宣传,以真实、客观、有价值的信息与消费者沟通,建立信任关系。

总之,产品才是雪中送炭,营销只是锦上添花。车企只有回归产品与技术核心,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不断强化自身实力,才能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实现破局重生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