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援外医疗: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王乾

时间:2025-09-25 15:51

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

“白求恩来到中国救死扶伤,还撰写了很多医疗教材,为中国培养了很多医生,他的精神深深影响了每一位中国援外医生。”9月3日,华北烈士陵园白求恩纪念馆内,河北省胸科医院介入科副主任医师袁帅,正为来自刚果(金)的医务工作者讲述这段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

袁帅(左一)和刚果(金)的医务工作者参观白求恩纪念馆

1963年,中国开始实施对外医疗援助计划,迄今为止已经走过了62年。2020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上宣布“中国将建立30个中非对口医院合作机制”。在此背景下,2023年河北省胸科医院与刚果(金)中刚友谊医院建立起对口医院合作机制,刚果(金)的医疗技术骨干开始到河北学习交流。今年7月,来自刚果(金)的第三批学员来到河北省胸科医院开展为期三个月的培训计划。

伊巴布正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培训

刚果(金)学员代表凯伊巴布目前正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培训。他说他在回国后会和同事们分享这些专业知识,帮助当地获得更优质的医疗服务,降低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率。

刚果(金)的学员卡本巴学习医疗器械操作

除了担任本次培训的讲师外,袁帅还有一个特殊的“标签”,他是河北省近年来援外时间最长的医疗队长。

2020年6月,袁帅远赴刚果(金),这一去便是31个月。初到当地,现实比袁帅想象中更严峻:原始森林里的眼镜蛇潜藏威胁,断水断电更是生活常态。

31个月里,袁帅和同事开展了45场义诊,救治近万名患者。袁帅还把“授人以渔”刻在心上。他在中刚友谊医院带出的3个徒弟,如今都已经能够独立完成诊疗操作。袁帅说,援外不是一阵子的事,要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才是真正发挥了中国医生的作用。

袁帅(左九)与队友在刚果金首都机场合影

据了解,1973年起河北省承担向刚果(金)派遣援外医疗队任务。50多年来,河北向刚果(金)派出23批586人次,向尼泊尔派出16批282人次,共派出868人次。累计诊治患者600多万人次,为受援国培养医务工作者6000余名。

河北各医院医疗骨干参与援外工作

军地协同的“生命防线”

在地方医院展开医疗援助的同时,中国维和部队的援外力量也进驻当地,形成军地协同的动人画面。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赵广义医生就是其中一员。9月3日前夕,记者通过视频语音电话采访了正在南苏丹进行援外医疗的赵广义,他是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骨科主治医师。2024年12月,赵广义作为中国赴南苏丹第15批维和医疗分队的一员,来到南苏丹从事维和医疗工作。

赵广义(右一)和队友出征前合影

“这里的路基本都是土路,很多孩子吃不饱饭,霍乱还夺去了很多人的生命。”局势不稳,战火频繁,相比刚果(金)而言,南苏丹的情况更加复杂。赵广义每天的外科门诊以及对当地医生争分夺秒的培训,都像一场与死神的赛跑。

即便身处险境,赵广义和战友们从未退缩,他说这是军人的职责,更是白求恩赋予的精神力量。

赵广义(右二)在南苏丹为当地患者医治

援外医疗的“中国答卷”

62年间,中国向77个国家和地区派遣援外医疗队队员3万余人次,援建医疗卫生设施130余所,诊治患者近3亿人次,为许多国家培养医疗人员10万余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理念,还亲自总结凝练了“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中国援外医疗从“输血式”的援助已经转向了可持续的“造血式”的合作。如今,无数中国医生前赴后继挺进受援国,为人类医疗健康事业贡献着力量。

2023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何炤华在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新闻发布会上说,“在新的时代里,我们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式的援外医疗队工作格局。一方面,我们拓展提供医疗服务的国家增多,十年间,根据有关受援国的请求,我们向南太岛国、加勒比海地区等7个国家新增派了中国的医疗队,医疗队年均服务受援国的患者已经达到数百万人次,而且还在逐年增加。另外,我们还推动与当地医院建立对口医院合作,目前我们国家各个地方的医院和全世界43个国家48家医院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对口合作关系。同时,也和有关国家一起合作,建立了25个临床重点专科中心,也引入了数百项新的技术。”

今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过往,白求恩当年留下的不仅是手术刀,更是“医疗无国界”的精神火种。如今,这火种已化作构建全球健康命运共同体的星火,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人道主义光芒。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