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娓娓道来话燕赵·邯郸成语】用兵如神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梁爽

时间:2020-04-27 15:16:01

今天我们要讲的成语“用兵如神”出自《三国志·魏书·郭嘉传》。谋士郭嘉对曹操说:“袁绍这个人喜欢虚张声势,不懂得用兵之道。曹公您善于以少胜多,用兵如神,变化莫测。这是咱们的王牌,也是敌人的克星。”后来,“用兵如神”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善于用兵,指挥作战灵活多变。

郭嘉为什么会对曹操发表“用兵如神”的好评,又说袁绍不懂得用兵之道呢?故事还得从头说起。

当初,袁绍以邺城为根据地,统领十几万大军,控制了黄河以北,也就是今天河北、北京、山西大部分地区和山东、辽宁部分地区,成为独霸一方的割据势力。袁绍统治的冀州是北方重要的冶铁基地,还盛产铠甲、兵器和马匹。当时,袁绍兵强马壮,志得意满,日子过得非常舒服。

与此同时,曹操抢占了黄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和袁绍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但是而曹操所占的黄河以南地区,地盘小、物资匮乏,就连总兵力大概不过几万人,远远比不上袁绍。再加上黄河以南地区长期处在战乱中,老百姓没法安居乐业,物资相当紧缺。论实力,曹操根本没法跟袁绍相比。

起初,袁绍压根没觉得曹操是个人物,可是后来,他眼看着曹操借着汉献帝这个王牌,一呼百应,心中很不是滋味。公元199年,袁绍派出十万大军南下,准备一举消灭河南的曹操。

袁绍的十万军队攻来,汉献帝吓得脸都白了,岂不是要将许都踏成平地?就连曹操手底下的将士们一个个也觉得这事儿有点棘手。危难关头,“用兵如神”的曹操又会做出怎样的决定呢?

曹操心里当然明白,要是以现有的两万兵力去对抗袁绍的十万大军,根本就是拿着鸡蛋碰石头。可他偏偏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正面迎敌。曹操的葫芦里面究竟卖的什么药呢?

这还得说说曹操和袁绍两人之间的关系。他们俩都是官宦子弟,从穿开裆裤的时候就玩在了一起。之后,朝廷设立西园八校尉,袁绍任中军校尉,曹操任典军校尉,两人还曾经一起作战。

在相处的过程中,曹操对袁绍的性格有了深入的了解。在曹操看来,袁绍有五大弱点:第一,袁绍志向很高,但是不善谋略;第二,袁绍外表很威严,实际是个胆小鬼;第三,袁绍这人心胸很狭窄;第四,他的兵力虽多,但是不善于编制,战斗力没有得到相应的发挥;第五,袁绍手下很多将领骄傲狂妄,根本就不服管。

正因为看到了袁绍这五个弱点,曹操才做出了正面迎敌的决定。胸有成竹地对大伙说::“大家不要怕,我和袁绍共事多年,深知他的为人。他这个人没什么本事,根本不会用兵,只会虚张声势。想当年,十八路诸侯有多少骄兵悍将,他袁绍根本就指挥不了,所以最后才失败了。别看冀州地盘广阔,兵马众多,粮食充足,这些都是给咱们准备的供奉啊。”您瞧瞧,曹操的口气也真够大的。

不过,手下的将士们听了曹操的这番话,像是吃了定心丸,一个个士气大增,都卯足了劲儿,想要跟袁绍大战一场。

建安五年,也就是公元200年,袁绍派大将颜良 率军进攻黄河南岸的白马城,也就是现在的河南滑县,同时又派大将文丑进攻延津,侧应主战场。就这样,袁绍跟曹操之间的战争拉开了序幕。

当时,白马守将刘延只有三千兵马应战,面对袁绍的上万大军,实在有点招架不住,赶紧给曹操写了封十万火急的求救信,请求增援。曹操不走寻常路,看了信以后,没有直接增兵白马,而是带着军队大张旗鼓地开赴延津。他意欲何为呢?

曹操明白,如果直接带着几千人马和袁绍正面作战,必然全军覆没,如今只能靠计谋取胜。他听取谋士荀攸的建议,采用声东击西的方法,自己带领主力部队假装增援延津,吸引袁绍把主力调往那里,再抽调精锐部队偷袭白马,解白马之围。

袁绍果然中计,他听说曹操去了延津,赶紧带领主力直奔延津,白马一带只剩下颜良率领的先头部队。于是曹操派了一支轻骑兵抄小路直扑白马攻打颜良,把颜良的部队打得落花流水,这次战役留下了一段经典的故事,那就是——“关羽斩颜良”。

白马的危机终于解除,曹操也算暂时松了口气,他知道,虽说这次的警报已经解除,但是袁绍一定会反扑过来。因此,曹操决定放弃白马南下官渡。

袁绍在白马一战损兵折将,气得吹胡子瞪眼,他怎么演得下这口恶气?很快,袁绍率领十万精兵追到了官渡,向曹营发动猛攻,曹操打了漂亮的翻身仗,主动撤军,守在官渡这个重要的渡口。

按理说,袁绍应该吸取白马之战的教训,长点心眼,可他仗着手下兵多将广,再一次发动进攻,想要围歼曹操大军。他们又是作高橹、起土山,利用地形优势向曹操的军营中射箭,接着又挖地道,想从地下袭击曹营,结果都被曹操击破。两军一攻一守,就这样耗着,相持了近两个月。曹操心想:我打不过你,我拖死你!

到了农历十月,天气突然变冷,袁绍的军队没有御寒的棉衣,又缺少粮草,士兵们又冷又饿。袁绍下令从河北运来粮草万余车,屯在乌巢,派大将淳于琼带兵看守。恰好这时,袁绍的谋士许攸投奔了曹操,给曹操出主意了。什么主意?那就是偷袭乌巢,断绝袁绍的粮草。

许攸说了:“如果能派人烧了这些粮草,不出三天,袁军不战自溃。”

曹操一听这主意不错,简直就是喜上眉梢,他亲自率领精锐骑兵五千人,趁着天黑从小路偷袭乌巢,一把火烧掉了袁绍的粮草。只见火光冲天,浓烟滚滚,一万车军粮全给烧成了焦炭。

袁绍十万大军的命脉这样烧没了,所有士兵都慌了神,不知如何是好。在曹军的猛烈攻击下,袁绍只能带着仓皇逃跑,曹操乘势追杀,杀掉了袁军七万多人马。等袁绍逃到黄河以北清点人数的时候,发现跟随他的只剩了八百多骑兵。

而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曹操靠着智慧和勇气成就了“用兵如神”的奇迹,写下了军事生涯中最辉煌的一页。接下来,曹操由被动变主动,很快锁定了下一个目标——袁绍的大本营邺城。

曹操又如何攻下邺城,一举端了袁绍的老巢呢?

官渡之战后,袁绍带着残兵败将回到邺城,憋了一肚子的窝囊气。建安七年,袁绍病死在那里。袁绍有三个儿子,长子袁谭驻守青州,次子袁熙驻守幽州,三子袁尚驻守冀州。袁绍去世以后,老大袁谭和老三袁尚开始了窝里斗。袁谭打不过弟弟袁尚,逃出了邺城,投降了曹操。

 曹操一看,哎呦呵,机会来了。他借着兄弟俩内讧的机会,于建安八年,对袁尚发动攻势,率领大军攻打邺城。曹操跟袁尚你来我往,打得好不热闹。

要说袁尚真是个败家子,老袁家已经风雨飘摇,他还惦记着和哥哥的恩怨,不顾曹操兵临城下,倒跑到山东去打袁谭,只留下审配、苏由守着邺城。袁氏兄弟斗得正欢,曹操又将如何施展“用兵如神”的能耐?

当时的守城将领审配是袁氏集团的忠臣,一向对袁氏忠心耿耿,而且还是兵法上的行家。他担起守护邺城的重任之后,一点也不敢懈怠,时刻保持高度警惕。

有一回,邺城东门的守将冯礼因为醉酒耽误了工作,审配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惩罚。冯礼这个人心胸狭窄,咽不下这口气,就偷偷跑到城外投降了曹操,把邺城的军事部署一五一十报给了曹操。于是,曹操派冯礼带着三百名士兵,连夜挖通地道,准备偷袭邺城。没想到审配很快识破了曹操的这个计谋,他赶紧让人关闭了闸门,冯礼和三百名士兵没了退路,全都死在了邺城之中。

曹操一计不成,再施一计。他知道袁尚迟早会回到邺城,就率大军退到洹水,也就是现在河南洹河一带,等着机会消灭袁尚。接着,他改变了作战方案,把土山、地道全部毁掉,在邺城周围挖了一条长四十里的壕沟,做好了长期围城的准备。

曹操果然老谋深算,一开始,他故意让士兵把壕沟挖得很浅,精明的审配在城上看了偷偷直笑,觉得曹军挖这样的壕沟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完全白费力气。城上的守军也渐渐放松了警惕。

曹操看审配上了当,心中暗暗高兴。几天之后,他突然在晚上大量增加兵力,把壕沟加深加宽,然后挖开漳河,水灌邺城。就这样,邺城变成了一片汪洋,城里的军民饿死、淹死了一半多,基本丧失了战斗力。

话说那袁尚跟他哥哥的自相残杀之战打得差不多了,带着一万多士兵回来,想救邺城。曹操早就料到会有这么一天,根本不给他这个机会。这时候,袁尚又会想出什么招呢?他能不能敌过用兵如神的曹操,拿回邺城呢?

 袁尚气势汹汹奔着曹操过来了,没招架几下就落了下风,他见形势危急,只好派人请求投降。曹操看不上袁尚这个德行,根本不搭理他,一股劲地加紧围攻。袁尚一看这架势,只好带着少数几个亲信趁着晚上突围,逃到中山国去了。

邺城之中只剩下审配继续坚守,但审配的侄子审荣见老袁家大势已去,打算另找靠山,就偷偷投降了曹操,打开城门把曹军放进了城。审配虽然坚持抵抗,可是双拳难敌四手,最终因为寡不敌众,还是让曹军抓了起来。

曹操见审配性格刚烈,一心为主,心里非常敬佩,有意想把他留在自己帐下工作,可审配宁死不屈,他说:“我生为袁氏人,死为袁氏鬼,你痛痛快快杀掉我,保全我的名节吧!”曹操看他视死如归,不好勉强,只好下令把他处死。

邺城之战再一次展示了曹操用兵如神的军事才能。随后,曹操陆续清剿了各地袁氏残军,安抚了百姓,彻底平定河北。紧接着,汉献帝下诏让曹操代替袁绍的职务。正如谋士郭嘉所料,袁绍不懂得用兵之道,丧失大好机会,还丢了性命。而曹操用兵如神,才能以少胜多,最终打败了袁绍。

成语“用兵如神”如今常常用来形容善于指挥作战。毛泽东就是用兵如神的另个一典范,他在长达二十多年的军旅生涯中创造不少战场神话,比如四渡赤水、延安保卫战、辽沈战役等等。特别是在长征路上创造的“四渡赤水出奇兵”的独特战法,也许正是受到曹操官渡之战的启发。

这正是:

以弱敌强战官渡,邺城易主决胜负。

用兵如神赖人谋,曹袁成败非天数。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