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王悦
时间:2025-06-26 10:34
系列报道《温暖的回声》第一篇
中国好药河北造:京津冀协同赋能生物医药新高地
主持人:2023年5月11至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强调,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各项工作,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两年前的春风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蓝图在燕赵大地落下关键一笔。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犹在耳畔。今天起,河北新闻广播联合北京新闻广播、天津新闻广播共同推出全媒体系列报道《温暖的回声》,聆听京津冀大地最动人的发展回响。
在华北平原腹地,一座以“中国好药·石家庄造”为旗帜的生物医药产业高地正在崛起。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石家庄市国际生物医药园时强调,“把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命脉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为这座“华北药都”注入强劲动能。两年后的今天,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牵引下,石家庄市国际生物医药园以创新为笔、协同为墨,书写着千亿级产业集群的奋进篇章。请听河北台记者王智华的报道:
(正文)
在石家庄市国际生物医药园,北京富玛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家树向记者详细阐述了企业的布局考量。
(出录音)“我们科研成果转化会面临跨区域产业链协调的挑战,石家庄是‘共和国医药长子’华北制药的诞生地,拥有深厚的产业积淀,依托周边数十公里范围内完备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加上园区的专项政策支持,真正实现了从研发、中试到产业化的无缝链接。”(录音止)
2024年3月,这家专注于肠道微生态治疗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正式落户石家庄市国际生物医药园,成为京津冀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典型案例。
(出录音)“去年富玛特发布了《菌群移植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菌群移植临床治疗孤独症效果非常明显。”(录音止)
在公司展厅,张家树拿起两款棕色的小玻璃瓶向记者介绍,这是他们自主研发的微胶囊和油剂专利剂型,能直接添加在婴幼儿辅食中服用,用于孤独症的治疗。这些技术已经通过国际权威机构认证,达到全球行业领先水平。
更值得骄傲的是企业展现出的产业化速度。落户仅半年多时间,富玛特就建成了全国首个由政府审批的“人体肠道微生物功能开发河北省工程研究中心”和医学检验实验室,为河北省内包括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在内的多家三甲医院,提供菌群检测分析服务和菌群移植技术服务。
而在河北纳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天津南开大学博士徐兰举的眼中,石家庄的吸引力源于“政策与人才的化学反应”。2023年,徐兰举带领团队走进石家庄市国际生物医药园,深耕生物制造核心原料研发。
在河北纳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物实验室,研发人员正在加紧进行新产品研发。
(出录音)“超氧化物歧化酶在液体中的稳定性差曾经是行业的一个痛点,那么我们通过酶的定向进化、基因编辑等生物学技术破解了这个难题。”(录音止)
徐兰举告诉记者,公司已经取得了四个医疗器械注册证书、两个新原料的DMF备案,并且自主研发了十几个蛋白类新材料。2025年还将有十余款产品上市,覆盖了皮肤科、眼科、骨科和妇科等领域。
这些创新成果的取得,离不开研发团队的持续攻关,更得益于当地政府的人才战略支持。2023年,石家庄市出台了《关于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的若干措施(试行)》,措施共15条,主要是助力当地生物医药等行业优秀人才的引进。徐兰举
(出录音)“石家庄‘人才15条’非常有吸引力,我们有一名从南开大学毕业的博士,也是我的校友,他放弃了一家在大企业的优厚待遇,加盟了我们纳科生物。”(录音止)
徐兰举坦言,这一举措,为像纳科生物一样的大批科创企业提供了强大的引才政策支持。石家庄市构建的不仅是物理空间上的"京津研发+河北转化"通道,更通过创新生态重塑生物医药新高地。一个更深层的变革正在这里发生。
走进石家庄市国际生物医药园中央创新区,1800平方米的共享实验室里,精密仪器高速运转。园区管委会副主任高健介绍,企业初创期研发成本可降低40%,成果转化周期缩短30%。
(出录音)“这种‘轻资产创新’模式,吸引了15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及科研机构纷至沓来。而且我们引进了‘国家药监局特药检查中心’,这是全国唯一专注于特殊药品的监管服务平台。2025年4月份,该中心组织国家药监局药审专家与8家企业‘面对面问诊’,大大降低了研发偏差和风险。”(录音止)
坚持以创新为引领,石家庄国际生物医药园还与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合作,为企业提供订单式研发服务。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生命健康项目部部长何飞
(出录音)“园区让我们有机会去了解企业在未来创新链上的发展中有哪些需求,同时我们也想把清华大学的科技成果带到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赋能产业,来解决产业共性难题。”(录音止)
瑞石心禾(河北)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研发、生产大型医学影像设备的企业,市场总监邵雷雷介绍,他们和清华大学科研团队共同申报的项目目前已进入样机生产阶段。
(出录音)“我们在芯片上的研发,在探测器的研发以及在CT小型化的方面,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都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支持,加快了我们公司新产品的上市步伐。”(录音止)
京津冀协同发展,为石家庄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重大机遇。牢记嘱托,“把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命脉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石家庄市国际生物医药园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相继建成科技创新谷、细胞谷、医疗器械产业园等一批创新载体。2024年园区还招引了科兴生物、华大基因等82个产业链项目。以石家庄市国际生物医药园为龙头,2023年,石家庄市生物医药产业和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率先成为全市突破千亿元的产业集群,2024年,石家庄市生物医药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257.2亿元,同比增长10.7%。
行走在石家庄市国际生物医药园,道路两侧,石药集团、瑞鹤医疗、绿叶嘉奥等知名药企标识从身边经过。石家庄国际生物医药园管委会副主任高健指了指远处还在扩建的一排排新厂房,对未来信心满满。
(出录音)“我们还将吸引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和人才加入,将持续优化园区创新服务生态体系,不断提升服务企业的能力和水平。今年将着力打造细胞与基因技术、特色原料药、特殊药品三个特色产业园,不断擦亮‘中国好药·石家庄造’的产业品牌。”(录音止)
系列报道《温暖的回声》第二篇
新两翼振翅高飞 共绘京津冀协同发展新篇章
主持人:北京城市副中心与河北雄安新区,共同构成了北京新的“两翼”。如今,两地建设突飞猛进,“未来之城”加速崛起,“新两翼”已振翅高飞,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壮阔版图上,擘画着疏解非首都功能、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时代经纬。京津冀三地新闻广播全媒报道《温暖的回声》今天请听第二篇:《新两翼振翅高飞 共绘京津冀协同发展新篇章》。
正文:
(压混)三大建筑现场音乐
走进北京城市副中心,大运河畔,“绿心”之中,如明珠般镶嵌其间的三大文化建筑,如今已跃升为京津冀三地炙手可热的“文旅新地标”。自落成迎客以来,这座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建筑群首年即迎来650万人次参观。来自河北邢台的王女士初次造访,便被这里深深地吸引。
(出录音)第一次来,不打算去市区了,就在通州玩两天。这个建筑也设计比较大气,安逸、休闲都为一体。(录音止)
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一带、一轴、两环、一心”规划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要载体,三大文化建筑的投用正重塑着京津冀居民的区域生活半径。家住河北三河的李先生经常带孩子来这看书学习,他告诉记者:
(出录音)包括图书馆还有艺术中心,这种公共设施的设立能够辐射到我们河北,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好。从我们家到这里一个小时,赶上假期,我会经常带孩子过来。(录音止)
在三大文化建筑围合区域的地下,D·P·ONE 源·心项目的餐饮配套区已于2024年年底率先亮相。目前这里集结了众多餐饮品牌的首店,迸发出巨大的消费潜力。未来,这条“地下商业动脉”将一共打造18个不同主题的下沉庭院,通过连廊与三大文化建筑串联互通,更将直连地铁M101、M104双线,为副中心带来持续奔涌的商业活力。北京北投商业地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品牌总监周英琦介绍道:
(出录音)五一期间我们总迎客量超过了4万人,销售额趋近于百万,天津和河北的占到了总数的30%左右。我们陆续还会开放包括零售、儿童、娱乐、文化体验这一些业态,发挥商文旅体融合的作用。(录音止)
如今,以破茧化蝶之势加速崛起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正向着打造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稳步前行。这座大运河畔拔节生长的新城,不仅为千年古都再添创新发展引擎,更是与百余公里外的河北雄安新区共同筑起了北京“新两翼”。
(出录音 压混)现场施工声
在雄安新区启动区金融岛核心区域,金融岛站周边一体化开发项目建设现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金融岛一体化项目负责人张加健告诉记者,立足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将打造国际金融创新集聚区和雄安开放创新活力区。
(出录音)金融岛一体化项目总建筑面积超78万平方米,涵盖办公、公寓、商业、交通等功能,我们计划在2026年底实现项目外立面全部完工。(录音止)
当前,雄安新区承接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成效也已初步显现。中国电信智慧城市产业园项目现已迎来了首批约600名科技精英的入驻,成为雄安新区启动区首个市场化疏解标杆。中电信数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综合部总经理助理贾梦霜告诉记者,园区中国电信科技创新馆,不仅融合了卫星手机、量子加密对讲机等先进科技产品,更孕育着改变未来的科技生态。
(出录音)中国电信自主研发的业内首款5G网联版无人机机库,可以实现无人机的无人值守、自主充电、远程飞控以及全天候的自主飞行。目前,我们在雄安新区部署了两套无人机的方舱,开展了三条航线的试飞,可以用在公共交通、水域治理、森林防火等方面,还可以用来送快递。(录音止)
记者站在园区露台放眼望去,扑面而来的是中央绿谷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景观风貌。注目远眺是“三校一院”、图书馆、体育中心和现代化住宅所组成的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15分钟生活圈”。
(出录音)未来,中国电信智慧城市产业园还将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任务,聚焦空天信息、卫星互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携手雄安新区共绘全球创新高地的宏伟蓝图。(录音止)
系列报道《温暖的回声》 第三篇
京津冀科创链条催生新质生产力
主持人:创新驱动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根本动力。京津冀三地不断深化协同创新机制,促进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发挥各自优势推动更多前沿科技成果走向市场,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提供不竭动力。京津冀三地新闻广播全媒报道《温暖的回声》,今天请听第三篇:京津冀科创链条催生新质生产力
(卡车声……压混)
天津智清未来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基地坐落在津南区八里台工业园内。企业生产的一袋袋微纳米粉体材料正在装车出厂,交付客户。这些粉末状的新材料,将被用于添加到橡胶、建材、涂料等产品内。天津智清未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苏振国说:
(出录音)能够服务于航空航天、生态环境、绿色工业、可持续建筑等多个行业领域。既做到小,又做到了轻,又做到了强。原料都是可再生的,价格也比国际巨头在国内售价低一到两个数量级。(录音止)
智清未来出产的无机微纳米先进粉体材料,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研究热点。经过30多年研发,2023年,苏振国所在的清华大学材料学院陶瓷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始为科技成果最终转化为产品做准备。而到哪里去设厂,成了摆在团队眼前的一大问题。
(出录音)在北京这种高校出来的项目,各个地方还都是比较受欢迎的。你像江浙地区、宁波、长三角地区,他们那边产业基础政策也不错,但是毕竟研发我们是离不开清华(大学),另外人员也很重要,认可度配合度也很重要。(录音止)
一年的时间里,苏振国跑了国内不少地方。最终,他还是打算在京津冀区域内选址设厂。就在此刻,他收到了包括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天津中心和天开园管委会、天津市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在内,几方联合伸出的橄榄枝。
(出录音)天津工业基础相对雄厚,钢厂、化工、医药,特别多,我们这种新材料的企业在这种工业基础下是比较适合的。(录音止)
2024年6月20号,智清未来正式注册落地天开园核心区,同时谋划在津南区建立生产基地。当时的智清未来,已经承接了第一笔订单,建设厂房可以说迫在眉睫。为了快,苏振国自己梳理了一份需求清单,确定了厂房面积等技术参数,交给了天开津南园的工作人员王君。拿着这份清单,王君跑遍了整个津南区大大小小的产业园。
(出录音)我们先去看,觉得符合他的要求,再邀请他过来。他每一次他看完之后我们就一直问合不合适,在这个过程中他也说这个也可以,但是他没有敲定落地,咱们就肯定知道还不是特别满意,所以咱就继续又接着帮着找。(录音止)
最终,王君在津南区八里台镇找到了适合的新厂房。8月20号,智清未来团队到现场考察后十分满意,13天后就签订了租赁协议。
接下来的一切都如水到渠成般顺利。今年1月1号,世界首条先进微纳米功能粉体制造生产线,在天开高教科创园津南园顺利投产。同时,企业还以天开园为平台,与多家上下游企业建立了业务往来,甚至与阿联酋方面对接沟通了合作可能。苏振国说,未来,他们要以京津冀区域为依托,打造先进纳米粉体材料规模化生产基地。
(出录音)我们还同步在建设无机微纳米粉体新材料的重点实验室,将依托清华大学的科研实力和人才资源,瞄准无机微纳米功能粉体材料的前沿技术,聚焦产业共性需求,开发高性能、多功能、绿色环保的新材料产品。未来,我们将以低碳、绿色、节能为理念,启动二期“零碳工厂”、三期“黑灯工厂”的建设。同时为上市打造坚实基础。(录音止)
眼下,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正在依托北京的科研资源和天津、河北的产业资源,完成从研发到转化的整个科创链条,形成了涵盖医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等产业的全产业流程:位于天津的飞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飞腾系列国产CPU总销量突破1000万片、中蓖生物航煤科研项目目前正在规划在天津市和河北省沧州市建设万吨级工业装置……
截至目前,三地共同资助超过200项基础研究合作项目,促进1.43万台套科研设施与仪器向社会开放共享,中关村企业在天津、河北设立分支机构由2013年的3500多家增长到2024年的1万多家……天津市科技局局长朱玉兵表示,今年将进一步推进三地协同创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能。
(出录音)与京冀两地共建3000万元应用基础研究专项基金,实施50项基础研究合作项目,深化科技创新券合作,提升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平台技术服务能力。与京冀两地共建概念验证中心,成果孵化机构50家以上。加速前沿技术转化、孵化、产业化。(录音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