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红领巾的长城长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王悦

时间:2025-06-26 10:34

主持人:40年前,一条红领巾跨越千里,从吉林长春送到河北山海关,留下45颗童心对长城朴素而深沉的爱。40年后,这条红领巾作为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最受关注的馆藏之一,迎来薪火相传的新朋友。请听新闻专题:《一条红领巾的长城长》。

正文:

6月15日上午,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正式开馆。这座国家一级博物馆刚刚揭开面纱就吸引了大批游客。在“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基本陈列展厅,展柜里一条绣着45个名字的红领巾,被首批进馆游客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大家仔细聆听着一位小讲解员的介绍:

(出录音)1985年的春风里,在“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的号召下,山海关老龙头长城开始修复。彼时,长春市南关区平阳街小学五一中队的45颗童心,顺着邮差的足迹,飘向万里长城的入海处——山海关老龙头。(录音止)

这位小讲解员名叫张晓煊,来自秦皇岛山海关区南园小学,她用稚嫩的声音讲述着一个40年前关于红领巾与长城的故事。

(出录音)他们用稚嫩的笔迹写下对长城的热爱,把红领巾叠成最珍贵的礼物,连同一捧带着黑土地温度的泥土,装进泛黄的包裹。这些带着朝阳气息的心意,竟在秦皇岛市山海关区文物保护所的回信里,种下了一颗跨越四十年的约定——“盼你们来看看修复后的长城”。这就是当年的红领巾和当年的信。(录音止)

其实,在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正式开馆之前,这条红领巾就已经提前火出了圈。5月12日,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发布一则特殊的寻人启事,寻找当年“红领巾上的金色名字”。这一消息引发了社会各界和网友的广泛关注。河北秦皇岛和吉林长春两地媒体跨省联动,参与寻找,两地居民和广大网友通过各种方式积极提供线索。经过多日寻找,终于找到了40年前长春市南关区平阳街小学五一中队的班主任李桂琴老师和她的学生们。通过李老师的讲述,四十年前的往事渐渐清晰。李桂琴:

(出录音)我今年已经是虚岁86、周岁 85了。回忆往事,当时每次召开中队会都必须要有一个主题,我就在报纸上看见了要修复山海关老龙头,我想这个题材挺好的。长城是咱们中华民族的一个象征,永远是在我们中国人的心里,那修复长城是个好事。可是我们远离长城,而且我们又都是一些小学生,做不出什么贡献来。最后我们讨论就是,给修长城的工人师傅们写封信,鼓励他们修好长城,我们希望把我们家乡的土撒在长城上,也算我们尽一份心意吧。(录音止)

平阳街小学五一中队的学生们用稚嫩的小手,一针一线把名字绣在了红领巾上,又从校园里挖了满满一袋泥土,连同着写给老龙头修复工程队的信,一并寄到了700公里之外的秦皇岛山海关。信的落款日期是1985年6月19日,发黄的信纸,定格下40年前这场关于长城保护的“爱心接力”。当年平阳街小学五一中队的学生刘艳如今已经年过五旬,读起当年那封信,刘艳难掩激动的心情:

(出录音)敬爱的修筑长城“老龙头”的全体叔叔、阿姨你们好,我们中队全体少先队员,听到修筑长城“老龙头”工程后,心情万分激动,请你们代表我们把泥土撒在修筑老龙头的工地上,希望你们亲手把红领巾挂在修复老龙头上,让我们站在老龙头上展望祖国的未来。希望你们收下我们小小的心意。(录音止)

在秦皇岛山海关区,回忆起40年前接到信件的情景,74岁的原山海关区文物保管所所长郭泽民说,这份朴素的心意,让当年奋战在修复长城工地上的他们倍受感动。

(出录音)这是第一个小学生对长城修复的一个支持,这个举动非常有意义。我们到施工现场就把他们信宣读了以后,把那红领巾又高高地挂在杆子上,当时施工人员都非常激动,所以他们干劲也非常高昂的,也保证,我们一定不能辜负他们的期望,把长城修好。(录音止)

四十年岁月如梭。自1984年邓小平、习仲勋等领导同志为“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活动题词,海内外中华儿女爱长城护长城的热情被激发,长城的保护修复接续进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不断进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加速推进。在秦皇岛山海关,“天下第一关”雄姿再现,一段段关于“红领巾”和长城的故事也在这里被续写。

(出录音)同学们,今天是我们的长城校本课时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关城探秘,走进天下第一关。“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压混)距离老龙头景区几公里外的山海关区南园小学,一堂以“长城文化故事多”为主题的长城校本课正在进行。授课老师冯蕊,今年45岁,是学校教导处副主任,也是小黄莺长城文化宣讲团的指导老师。作为长城脚下长大的长城娃,她自小有一种油然而生的使命感。

(出录音)不论是作为老师也好,不论是作为山海关的一员也好,我们一定要把家乡的文化教给我们的下一代。不仅是知识,尤其是这种长城的精神,一定要让孩子们传扬下去,然后在他们会的基础上能够传播给更多的人,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也是必须做的。(录音止)

“老龙头里有多少个第一?二月二龙抬头这天,老龙头藏着哪些传统习俗?老龙头的澄海楼、石碑、城墙,哪些内容让孩子更感兴趣?……”为了编纂一本适合低龄儿童学习的长城课外读本《长城之约——探访入海长城老龙头》,冯蕊和团队老师历时半年,拜访了多位长城专家,几乎走遍了老龙头的每一个角落。

(出录音)我们有一个题就是南海口关是什么关?它在哪里?以前都是忽略的,因为它就在咱们上坡下边一个小门洞里,特别特别小,很不起眼,但那个关口非常的重要,那是一个咽喉要道。(录音止)

冯蕊说,编书的过程像一场“文化探险”,既要让长城“活”起来,又要让孩子们“玩”进去,让长城知识入脑入心。8岁的女儿刘姝含是这本书的第一个小读者,耳濡目染下,她喜欢上了山海关老龙头。今年5月,南园小学开始新一批小黄莺长城文化宣讲团选拔,刘姝含凭借讲述老龙头“天开海岳”碑的故事成功入选,成为宣讲团里年龄最小的成员。

(出录音)天开海岳碑位于入海石城之上,但是它原本并不在这个位置。相传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英国占领了老龙头,看到天开海岳碑感到很不舒服,就让马去拉倒它,可直到7匹马都套上后也没拉倒……(压混)

这样声情并茂的讲述现在经常在山海关——这个“中国长城文化之乡”的各个景区里响起。来自当地各所小学的学生宣讲团成员,和刘姝含一样,佩戴着鲜艳的红领巾,从长城文化“学习者”变身“传播者”。

(出录音)学生1: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我今天宣讲的内容是雄伟的老龙头。

学生2:如果说万里长城是一条巨龙,那么澄海楼就是这条巨龙的眼睛。

学生们:长城是我们共同的财富,保护长城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宣誓: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守护这一人类文明的瑰宝……(压混)

稚嫩的脸庞、洪亮的声音、郑重的承诺,一个个小红领巾收获了众多游客的鼓励与点赞。浙江游客习奶奶:

(出录音)看到小朋友非常可爱,我们老师把爱国的情怀都贯彻到下一代。对保卫长城的意愿,小朋友都体现出来了,看到祖国的希望、人民的精神状态,民族精神!(录音止)

在天下第一关景区,来自吉林长春的李秘、白淑芳夫妇,紧跟着宣讲团的步伐,生怕错过哪一个精彩的故事,一老一小,一问一答,如影随行。

(出录音)小朋友,我想跟你照个相行吗?我特别喜欢听你朗读。你看现在孩子们多棒,绘声绘色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这一字怎么来的、怎么写的,这城楼为什么是正的?墙为什么是斜的?他的文化知识讲解大家都通俗易懂。(录音止)

这些小红领巾不仅把长城故事种进游客们心里,还用歌声把长城文化传向五湖四海。

(出录音)我家住在山海关,南有海北有山,城里有个第一关……(压混长城歌曲《关城故事》)在天下第一关景区通往镇东楼的马道上,来自山海关区兴隆小学的童声合唱团正在演唱长城主题歌曲《关城故事》,他们演唱的这首歌曲在今年春天被录制成MV,通过山海关景区和网络平台面向国内外游客宣传推广。

(压混歌曲《长城》)今年4月,由河北交响乐团创排、兴隆小学合唱团表演的交响组歌《长城》,登上“山海回响·筑梦长城”山海关长城文化艺术季,成为主推歌曲。在2024秦皇山海名家诵读大会上,合唱团的小朋友们和朗诵名家任志宏、李立宏、徐涛等同台表演,共同完成诗朗诵《我们一起走长城》。兴隆小学校长李立军:

(出录音)每个孩子都成了山海关长城文化的传播者,成了宣传家乡的一张名片,唱响了山海关,也唱火了山海关。(录音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保护好、传承好这一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这份沉甸甸的使命和责任,激励着越来越多人走近长城,用满腔热情弘扬长城文化,讲好长城故事,带动更多人了解长城、保护长城。李立军说,作为教育工作者,他们责无旁贷,一定要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财富世世代代传下去。已年过半百的他教学足迹覆盖秦皇岛市七所小学,每到一所学校,他都要把自己的“长城文化”教育实践融入其中。如今他已探索出一套完整的“读长城、画长城、演长城、讲长城、探长城”课程体系,成为秦皇岛市中小学“长城文化”教育示范样本。

(出录音)山海关的孩子们从小长在长城脚下,长城文化资源就成了最好的课程资源。通过开发长城文化课程,开展系列活动,让孩子从小种下了长城文化的基因,孩子们以自己的方式来传播长城文化。(录音止)

40年来,一代代红领巾不断成长,一颗颗“知长城、懂长城、爱长城、护长城”的种子在他们心中悄然发芽,也让他们接续成为长城保护最前线的主力军。在山海关区三道关长城,“80后”长城保护员张鹏像往常一样,从装备箱取出无人机,熟练地组装、连接、按动操控键,开始例行巡查。曾经,老一代长城保护员日复一日用脚步丈量长城,以双手守护长城。如今,年轻的长城保护员用科技力量守护着家乡这一方世界文化遗产。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长城保护员2.0版”。张鹏:

(出录音)我们不仅要做长城的保护者,不仅仅去守护文物古迹,更要做长城的宣讲员,用我们的知识给游客给亲朋好友去介绍长城,介绍家乡。我热爱长城,就是热爱我家乡的一种表现。

山海关区人民法院长城文化保护人民法庭,是全国法院系统首家专门审理涉长城文化资源保护相关案件的法庭,法庭的骨干是一群年轻的90后群体。庭长申妍:

(出录音)我们配备专门审判力量审理涉长城案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通过集中审理,有效解决同案不同判的问题,对长城文化资源和长城保护形成充分的司法保障。(录音止)

在刚刚开馆的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70后”副馆长郭颖正带着青少年研学团队,探秘长城背后的民族交融密码。

(出录音)随着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稳步推进,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又将成为秦皇岛乃至河北省的一张“金名片”。我们将深入挖掘长城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弘扬长城文化,讲好长城故事。(录音止)

万里长城万里长,守护长城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需要一代代接续努力、久久为功。40年前,山海关区文物保管所等三家单位在给长春市平阳街小学的师生们回信时,向他们发出邀请,希望他们有机会来山海关参观游览,亲眼目睹老龙头“天开海岳”的英姿。由于某些原因,当年的约定一直未能成行。

40年后,作为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首批“长博童声小小讲解队”的成员,山海关区南园小学小黄莺长城文化宣讲团的孩子们,也被当年的故事深深感动着,想要续写这份约定。由于年龄和身体原因,李桂琴老师不能来到山海关。博物馆开馆当天,孩子们在冯蕊老师的带领下,登上老龙头,他们要在这里跨越山海,和四十年前的“红领巾”们,和长春市平阳街小学李桂琴老师和她的学生们进行一场特殊的“云端对话”。

(压混视频通话现场音)

(出录音)同学们:李奶奶好,李奶奶好……

冯蕊:李奶奶,这个就是入海石城,老龙头就是矗立在海上,像一座巨龙横卧在海面之上。您听到海浪声了吗?您看到了吗?

李桂琴:老龙头太漂亮了。

冯蕊:您当时从长春带来的土就放在了我们山海关老龙头这里。

李桂琴:我看到这个画面使我深深地感到我们祖国真的伟大!

冯蕊:这位是您的学生是吗?刘艳姐姐,你好!

刘艳:感觉现在的老龙头建地更壮观了,觉得特别地亲切,有机会一定会去。

李桂琴:今天看到你们站在长城上,就等于我已经站在长城上了,看到了祖国的大好山河。我们谢谢你,完成了我们心愿。

学生1:李奶奶,我向你保证,以后看到有人扔垃圾及时制止,并且将垃圾捡起来扔进垃圾桶,也阻止其他人在城墙上做危险的行为。

学生2:李奶奶,我要好好讲解长城故事,以后讲给更多人听。

学生3:李奶奶,我一定好好学习,把学到的知识讲给游客们听。

冯蕊:40年前您带着您的学生通过一条红领巾了解长城,认识长城。40年后我们继续带着这条鲜艳的红领巾,在长城脚下继续延续长城的精神。

李桂琴:希望你们的红领巾继续为长城作出贡献,接过我们手中的班,续写新的长城内容,续写祖国新的未来。(录音止)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