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报道《行走渤海湾》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王悦

时间:2025-09-23 11:37

行走渤海湾|在黄骅港,智能化让港口更“聪明”

主持人:当晨光刺破渤海湾的雾霭,万吨货轮的汽笛声唤醒了这片古老的海域。这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蓝色动脉,是河北向海图强的战略支点。

今年7月1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河北持续优化港口功能布局,发展壮大临港产业,不断向海发展、向海图强。

秋风送爽,河北新闻广播记者踏上《行走渤海湾》的征程,将深入沧州黄骅港的智慧码头、唐山曹妃甸的钢铁摇篮、秦皇岛北戴河的生态廊道,记录港口升级的澎湃动能、临港产业的蝶变轨迹、海洋生态的修复密码。

向海发展,逐梦深蓝;向海图强,“冀”往开来。从“渔舟唱晚”到“巨轮破浪”,行走渤海湾,我们将以脚步丈量海岸线,用镜头聚焦蓝色经济,为您呈现渤海湾在新时代的史诗篇章。

主持人:具有71.4公里海岸线的黄骅港,由北到南依次分布着煤炭、液化、散货等47个生产性泊位。每天有60多万吨的煤在这里中转,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煤炭下水港。如今,年轻的黄骅港在新技术加持下,正在不断“进化”,变得更绿色、更智慧。特别策划《行走渤海湾》,第一篇我们一起走进“聪明”的煤炭大港——黄骅港。

记者:在黄骅港煤炭港区,装载一艘5万吨级的运煤船需要多长时间?答案是:仅需24小时之内。国能黄骅港务有限责任公司装船指导员张勇:

出录音张勇:因为我们这边流量比较大,装的比较快

记者:一天以内全都装完了?

张勇:对对。【止】

效率提升的背后,是港口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在黄骅港煤炭港区码头,眼前“静谧”的作业场景与印象中的码头截然不同:作业现场空无一人,飞速转动的皮带机正源源不断地将堆场煤炭运往码头,橙色装船机灵巧地舞动着“机械臂”,臂架自动向下对准舱口,煤炭瞬间倾泻而下,整套流程一气呵成。这离不开码头的“智慧大脑”——生产运营指挥系统在背后“坐镇指挥”,工作人员只需坐在办公室里轻点鼠标,就能实现对码头装卸作业的操控。张勇:

【出录音】我们这边是采用自动化作业,它是通过北斗定位,基本上都是实现无人装船的。【止】

随后,记者来到距离码头2公里外的国能黄骅港务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指挥中心,看到巨大的屏幕上实时跳动的数据流,恰似港口的“神经脉络”。生产调度员 张永旭:

【出录音】这里被称为黄骅港的中枢大脑,我们这里的大屏将黄骅港的到港资源、设备运行情况、现场货物堆存、船舶情况以及电厂信息,及时准确地反映在生产调度人员面前。港口接卸非常灵敏,我们这里将每天到港的160列车,以及60万吨的电煤能够准确无误地接卸到17个煤炭泊位。【止】

港口的“智慧”,不仅体现在码头装卸作业,整个港口已实现翻堆取装全流程智能化。在黄骅港三四期翻车机房,一列满载煤炭的列车缓缓抵达,长长的车厢被定位车牵引至抵港第一站。记者看到每4节车厢为一循环,翻车机钳制车厢旋转160度左右,只听“轰”的一声,320吨煤炭在干雾的全包围中顺势卸下,整个过程20秒左右。设备点检员 赵永辉:

【出录音】翻4节翻完了把它推出去,再到翻的过程,一共是两分钟左右。然后它作业完一列车108节,大概是90分钟左右。【止】

接下来,这些煤炭通过传送带转运至港口另一头的筒仓,那里的卸料小车正通过调度指令,自动到达指定筒仓进行作业。

电话调度出录音您好

10翻180565454黄端一致

180565454一致,好啦中控10作业18056,外购5500。

在数百米外的集控室内,依托自主研发的智能生产操作系统,仅用一个半小时就完成了8000吨煤炭卸车作业,工作人员只需对全流程的作业进行监控。翻堆操作员 焦温静:

出录音我们基本上不怎么操作。(记者:咱们现在看到的是漏斗?对,这个格珊,一个一个格珊就是一个个漏斗,煤翻到咱们下方漏斗,我们需要把漏斗系数调一下,因为防止过大或者过小。

智能化既重塑了作业效率,也加快了绿色转型。赵永辉说,翻车机房是传统煤港的“污染大户”,但在这里丝毫感觉不到飞扬的粉尘,这得益于黄骅港自主研发的“本质长效抑尘系统”。

出录音】这是干雾,就是为了抑尘,它喷出来的水汽跟煤灰已经融合了就会给它压下去,到底层的时候,皮带上方有一层洒水管,它运往筒仓的时候也不会起尘。你看地面也这么干净,这观光平台都干净。【

作为世界上首个实现翻堆取装全流程智能化的煤炭港口,黄骅港煤炭下水量已连续6年居“北煤南运”港口首位,并连续5年煤炭下水量突破2亿吨。目前,黄骅港煤炭港区五期工程项目建设正酣。本次扩建项目在往期的基础上再次增加18座储煤筒仓,4个7万吨级散货泊位,以及配套的装卸设备。建成后,将再为黄骅港提供每年5310万吨的煤炭运力。国能黄骅港务有限责任公司工程管理中心土建管理 陈华斌:

出录音煤炭五期工程码头的基础采用高性能混凝土,增厚保护层的创新技术,设计年限从50年提升至75年,项目建成后,堆存能力将新增54万吨,煤炭运输能力将从每年2.1亿吨跃升至2.6亿吨。【


行走渤海湾|港产城“融”出不一样的黄骅港

主持人:码头塔吊林立,集装箱吞吐繁忙有序,临港产业集群不断扩容升级,港城产业园区优美宜居、魅力十足……沧州黄骅港正激发融合新动能,跑出发展“加速度”。特别策划《行走渤海湾》,一起来听港产城“融”出不一样的黄骅港。

记者:记者来到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北方(沧州)跨境电商物流基地,看到装卸工人驾驶叉车进进出出为集装箱“投放”货物。沧州渤海新区渤投商贸有限公司综合办公室主任皮博达:

【出录音】目前咱们与投石供应链、美航达等10家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现在基地累计出库191标箱,在未来我们计划一年达到5000标箱的出货量。【止】

这座现代化物流枢纽与黄骅港直线距离仅1公里,依托港口密集的外贸航线网络,可以让货物实现“全球选品、沧州集货、一键出海”。港盛物流公司刘强:

出录音】以前货物来了,直接集港到码头,海关再拆箱查验再装箱,以100箱为例,集港的时间7天左右,现在直接在咱们这个库区先查验后装箱,省去了很多环节,三天时间就差不多,降低了很多物流成本。【

在黄骅港综合港区多用途码头津冀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的2号泊位上,“吉源隆37”轮正在进行装船作业。津冀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曹树猛:

出录音】所有的货物在通过计划在系统当中做好配载图,然后我们的集卡车辆在后场通过场桥进行装车,按照指定的作业线路运输到码头前沿,由咱们现在所看到的岸桥进行吊装,摆放到舱内固定的位置,这也是集装箱作业的一个特点,标准化、流程化、便捷化还有高效。【

曹树猛介绍,公司目前内外贸航线共有13条,实现了全国港口全覆盖。其中美西航线是我国北方第一条以快航模式运营到美国洛杉矶港的集装箱航线。货源以跨境电商货物为主,沧州的金属制品,廊坊的家具、保定高阳的毛巾、邢台自行车等,越来越多的“河北造”从黄骅港出海走向世界。

出录音】船舶从黄骅港离泊以后,16天就能到达洛杉矶,比其他港口缩短了近一周的运输时间,尤其比货物运到南方港口,再配载其他的外国船公司航线,物流成本可以节省2万余元。这条航线对于京津冀地区特色产业集群应该说有非常大的帮助作用。【

中欧班列开行音

8月19号,一趟装载55个标准集装箱的中欧班列从黄骅港发运。沧州港海物流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郭子琛:

出录音】发运了一列汽车配件,是从山东过来的,发往俄罗斯莫斯科。【

2024年5月,黄骅港开通至莫斯科、阿拉木图两条中欧班列。郭子琛介绍,今年开始实现从“月月开”到“周周开”的飞跃。

出录音】逐步培育市场,到现在平均下来每个月能达到8列左右,2025年累计开行了75列,装载标准集装箱2252个,总货重22000吨,总货值3.7亿元,发行列数较比2024年增长非常显著,班列运营实现稳定性增长和扩张性态势发展。【

通过公铁联运和海铁联运两种模式,黄骅港中欧班列的辐射范围不断扩大。

出录音】现在集货不仅仅是沧州地区,包括延伸到保定、衡水,还有山东地区货量也特别大。依托港口优势,也延伸到上海港、宁波港,包括南沙港,都有货往这走海铁联运线路。【

地处渤海穹顶处的黄骅港,不仅有便捷的出海口,临港产业也在这里碰撞出新的火花。

在位于黄骅市港城产业园区的鑫海化工新材料基地项目一期建设现场,储罐作业区施工正酣,预计2026年投产。项目投产后,不仅在企业内部实现产业链条的延伸,还同步吸引10个上下游绿色化工项目落户。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港城产业园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 张传斌:

出录音我们港城产业园区主导产业是绿色化工,像我们现在形成了600万吨炼油,800万吨重交沥青,45万吨己内酰胺等一些产能,我们还有燕赵绿色化工实验室。另外我们也在做一些延链强链补链的工作,我们还引进了一些像石油化工的下游产业,依托我们的港口,进一步的降低我们绿色化工企业的一个物流成本,形成一个绿色化工的产业集群。

向海奔赴,黄骅港“临海”的地理优势,正逐渐转化为“亲海”的发展动能,港、城、人的互动交融日益频繁。

傍晚六点半,微风卷起层层浪花,拍打着金沙滩。波光粼粼的“海面”上,摩托艇像箭一般穿行,激起一道长长的浪花;宽阔的沙滩上,游客们吹风拍照,孩子们嬉戏打闹。

出录音】我是徐水的,先去的黄骅港,打完鱼之后来到这边,

现在天气也挺好,孩子过来玩一圈。【

今年以来的多个“小长假”,港城产业园区格外热闹。“五一”期间,仅沧海景区金沙滩就接待游客9.5万人次,单日最高接待游客达1.8万人次,创历年新高。港城产业园区文化旅游工作办公室主任李月良:

出录音】截止到今年7月底,港城区累计接待游客81.2万人次,同比增长5.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33亿元,同比增长6.2%。【

今年以来,港城产业园区持续完善文旅基础设施,完成了沧海文化风景区,贝壳湖景区的绿化提升和设施维护,重点对贝壳湖景区周边的环境步道、艺术通道及周边的亮化工程进行了提升。如今,贝壳湖景区的夜景已成为新的网红打卡地,增强了港城夜间消费的活力和吸引力。李月良:

出录音】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规划引领,深入挖掘滨海旅游资源潜力,加快推进港城区文旅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向海图强,聚力发展深蓝旅游经济,全力打造独具魅力的滨海休闲目的地。【


行走渤海湾|南大港湿地:鸟儿的“幸福社区”

主持人:总占地面积7500公顷的沧州南大港湿地,是一个由草甸、沼泽、水体、野生动植物等多种生态要素组成的湿地系统,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南大港湿地成为众多珍稀鸟类栖息、繁衍、迁徙的天堂。特别策划《行走渤海湾》,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鸟儿的“幸福社区”。

记者:雨后的南大港湿地,水草丰美,天空湛蓝如洗,微风拂过,苇秆轻轻摇曳,仿佛在演奏一曲自然乐章。黄清港骑上电动车准时出发,沿着湖岸线一路向西,开始了一天的巡护工作。

【出录音】每天日常工作是从我们厂部往西6公里,早晨、中午还有傍晚三次巡护,巡护的时间就是一个小时左右,发现了水里有浮游物马上清理,还有环港路的垃圾及时清理,鸟儿巡查保护。【止】

在南大港湿地,像黄清港一样的巡护员共有20人,两人一组,值守在10个站点。黄清港和他的搭档轮流值守,每两天换一次班。如果遇到不认识的生物,他会详细地记录下来,为湿地研究候鸟迁徙和保护提供详细依据。

【出录音】大雁就是嘎嘎地叫,你像鹤,它是非常细的声音。这几年咱们巡护员的努力,从单纯的几种变成了很多种鸟类,飞到我们南大港湿地来,为我们南大港湿地弄了一个非常美好的景色,我们以后会更加努力守护好这片湿地。【止】

南大港湿地临近渤海,是我国重要湿地之一。总面积达7500公顷的候鸟栖息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上的关键驿站与珍稀水鸟的繁育天堂。然而,生态系统的完整源于持续不懈地修复与守护。沧州市南大港管理区农业发展公司副经理王宽说,这几年实施了南大港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等项目,恢复湿地308.8公顷。

【出录音】2022年一个退养还湿项目,修复了108公顷。对养殖池围堰进行一个地形改造,弄成有浅滩、有水域,5个生态岛,恢复湿地的功能,这个效果非常明显。这几年鸟特别多,而且迁徙来的鸟最先到那里去,隐蔽性非常好,对鸟的栖息是有一定的帮助的。【止】

2024年7月,沧州南大港候鸟栖息地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的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当地观测到的候鸟数量,从2019年的2万只,增长到2024年的10万多只,5年间增长了4倍。特别是去年以来,湿地增加了牛背鹭、赤嘴潜鸭、东方白鹳、棉凫等珍贵鸟类。王宽:

【出录音】现在还没有到大批量迁徙的一个过程当中,但是在北侧有一个生态修复区域,有一些比较珍稀的鸟已经来了。【止】

能够精准捕捉到早期到达的候鸟,监测出鸟类的数量与品种,南大港湿地科研监测一体化平台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平台上,显示着光顾湿地的众多鸟儿,每只鸟上方还标注了鸟名等信息,平台还记录了当日监测的鸟叫声条数。点开声纹统计,里面详细记录着各类鸟出现的时间,点开还能听到相应的鸟叫声。南大港产业园区文化旅游局宣传科科长张景兴:

【出录音】南大港湿地搭建的科研监测一体化平台,通过14套具备人工智能技术的装置,给湿地装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AI声纹装置能够24小时不休息地收集鸟类叫声,了解来了哪些鸟,AI摄像头能自动认出鸟的种类,比人看得准,准确率达90%以上。【止】

截至目前,该平台已累计收集了超过22万条各类音频记录,并从中成功识别出多达197种鸟类,包括许多珍稀和重点保护物种。这些海量的数据不仅丰富了南大港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更为科研人员研究鸟类行为学、种群动态以及评估湿地生态健康状况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张景兴:

【出录音】例如最近通过平台发现“半蹼鹬”等珍稀鸟类,我们就会及时关注,重点保护它们。【止】

如今,南大港湿地记录在册的鸟类有272种,其中17种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52种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对“保护对象”了如指掌的背后,除了人工巡护和智能监测的双重保障,还有一群快乐的“拍鸟人”。63岁的刘全胜就是其中之一。

【出录音】我拍鸟近10年了,拍了几万张,电脑里边、手机里面在保存着。鸟迁徙的时候,几乎每天过来,天上飞的,水里游的飞起来很壮观,抓拍的时候我们也很兴奋。【止】

提起各种鸟类,刘全胜如数家珍。为了拍鸟,他换了一台又一台相机,拍摄的上万张照片里,不仅能看到经常光顾湿地的“熟客”,还有远道而来的“贵宾”,也见证着这里的生态蝶变。

【出录音】咱们湿地现在的环境经过改造、修整,环境变得越来越好,珍稀鸟类的越来越多,很多鸟都不知道名字,你像白枕鹤、白天鹅、东方白鹳经常见到,很多鸟儿到这儿成家立业。【止】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