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话健康26】涨知识,三伏贴竟是这么做出来的

来源:冀时客户端

责编:刘伊宁

时间:2019-04-28 22:18:05

传说中的三伏贴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今天《国医话健康》节目来揭秘三伏贴的制作过程~  


特邀专家 


三伏贴是中医的特色疗法,以“冬病夏治”为原理,在一年中最炎热的“三伏天”,将中药敷贴在特定穴位上,治疗冬季易发或在冬季加重的疾病。通过人体阳气最为充沛、代谢旺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缓解和治愈。  

三伏贴是用什么做的? 

目前全国各大医院或者门诊的穴位贴敷膏,都有一个基本的处方,多数情况下包括白芥子、细辛、甘遂、元胡索。


中药卡片 |白芥子  

【性味】味辛温。

【归经】归肺经。

【功能】温肺祛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

【主治】用于寒痰喘咳,胸胁胀痛,痰滞经络,关节麻木、疼痛,痰湿流注,阴疽肿毒。




中药卡片 | 细辛  

【性味】味辛温。

【归经】归肺、肾经。

【功能】祛风止痛,散寒解表,温肺化饮,宣通鼻窍。

【主治】用于风寒头痛,牙痛,痹痛、风寒感冒,寒饮咳喘,鼻塞鼻渊。



中药卡片 | 甘遂  

【性味】味苦;性寒;有毒。

【归经】归脾、肺、肾、膀胱、大肠、小肠经。

【功能】泻水逐肿,消肿散结。

【主治】水肿,腹水,留饮结胸,癫痫,喘咳,大小便不通。




中药卡片 | 元胡索  

【性味】辛;苦;温;无毒。

【归经】归肝、胃、心、肺、脾经。

【功能】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活血,散瘀,理气,止痛。主心腹腰膝诸痛,月经不调,症瘕,崩中,产后血晕,恶露不尽,跌打损伤。


这个基本方是清代医家张璐所著《张氏医通》中记载的,用于哮喘的冬病夏治,被人们沿用至今并有所发展。现代临床上,医生常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进行辨证,进行药物的加减,气虚加补气的药,阳虚加一些温阳的药等,会有一些变化。


三伏贴怎么制作?

榨姜汁

药物打成粉

把新鲜的姜榨汁,基本上不掺水。


药物打成粉

把所需药物打成粉,用姜汁调和成糊状,保持干稀适中。太稀就流了,太干会松松洒洒的,不易贴服。


厚度与大小

     

一般是介于五毛钱硬币到一元硬币之间大小,厚度在0.5至1厘米之间。


脱敏胶布

选一个脱敏胶布,中间会有一个槽放置药品。一般情况下是当天做的药品,当天贴敷在我们的穴位上。如果当天药品做多了,留下第二天用的时候,一定放冰箱里储存,保持新鲜的状态。


穴位选择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头伏贴敷穴位


第一次贴六个穴位,一般在背部所选择的穴位有定喘穴、肺俞穴还有膈俞穴。根据患者辨证的情况再选择像脾俞、胃俞或者肾俞等等这些穴位。


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在头伏主要是选择双侧的定喘穴、双侧的肺俞穴、还有双侧的膈俞穴。

想冬病夏治的朋友要提前准备去正规医院咨询贴敷哦,最好在头伏第一天进行,10天贴一次,一次2-3个小时即可。


国医话健康,助你健康快乐每一天!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