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刘倩
时间:2021-11-11 11:11:07
传承
非遗瑰宝,工艺绝技
蕴藏着传统文化的根源
穿越时光,历久弥新
传承着艺术的匠心
河北廊坊永清的秸秆扎刻就是一项了不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值得称赞的是,它的作品是仿照中国古建筑的结构制作,按照中国木制古建筑的榫卯结构进行设计,六节稳固的扎刻作品平衡而又稳定,将古代传统建筑的古典华美与精巧体现得淋漓尽致。
永清扎刻手工技艺不但艺术观赏价值高,科学研究价值、实用价值也很高,涉及几何学、物理学、力学、建筑学等实用学科,是不可多得的民间艺术工艺品。
11月4日晚,CCTV-6播出了一场晚会——《潮起中国·非遗焕新夜》,尽展国潮时尚之美。在这场晚会上,永清秸秆扎刻惊艳亮相~让更多人见识到它的精美绝伦。
秸秆扎刻是流传于河北省永清县的一种民间扎制艺术。永清盛产高粱,手巧的家庭妇女常常用高粱秸秆钉制成盖板或放置食品的容器,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出了高超的秸秆扎刻技艺。
秸秆扎刻作品
徐艳丰出身于木工世家,祖上十三代都是木匠,专门研究古代建筑。耳濡目染之下,徐艳丰从童年起就对中国古代建筑的“五脊六兽”和对称结构产生了兴趣。
14岁时,他在一部电影里看到了天安门,宏伟的城楼勾起了他的兴趣——能不能用高粱秆扎刻一个天安门模型?为了完成这个梦想,他时常不吃不睡,村里人笑话他,父母也认为他不务正业,但他没有止步,因为秸秆扎刻是他发自内心的兴趣与追求。用了三年多时间,天安门模型做出来了,一共用了70多万节高粱秆,繁复精美、栩栩如生,观者无不交口称赞。
2008年,永清秸秆扎刻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徐艳丰成为该项目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秸秆扎刻技艺以高粱秆为原料,用各色铅笔、游标卡尺、不同型号的剪刀、刀具、锥子、竹签、树脂胶、酒精灯、各种型号的砂纸等几十种不同的工具,靠手工攒装、扎刻而成各种工艺品,它属于典型的特色传统手工技艺。
组装锁榫过程是永清扎刻整个制作过程中最关键的步骤,这个过程要按照从下到上、从内到外的组装顺序,模仿传统木建结构中的榫卯技艺,遵循“六节稳固”的结构特征来进行。
从传统的蝈蝈笼、秸秆花灯,到扎刻各类仿古建筑模型,作品通体不用一颗钉子,并且每一扇门都能开合,做工非常精细,充分展现了我国古代楼阁建筑结构的巧妙和精美。
因为秸秆扎刻周期长,难度大,完成一件作品往往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如今,“永清秸秆扎刻”名扬海外。
北京民俗博物馆收藏着三件徐艳丰创作的民间工艺品——“黄鹤楼”、“天坛祈年殿”和“故宫大角楼”模型。这三件扎刻艺术品都是用几十万节高梁秆以锁榫的方式构建而成,作品精致、精美,观赏者无不赞叹和佩服作品的“巧夺天工”。
永清秸秆扎刻,宛如一颗璀璨的明星,在民间艺术的长河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