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起,喝水务必调整一下!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牛志辉

时间:2025-08-12 19:11

水在人体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水不仅是人体细胞的主要成分,还参与细胞内的各种化学反应,帮助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和毒素、维持体内酸碱平衡和神经肌肉功能,使得它在人体的许多生理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喝水有哪些好处?


研究人员研究发现,喝对水,堪称一味良药。该研究通过分析18项随机临床试验的数据后发现,以不同方式增加饮水量,至少能降低5种疾病的风险。


01
三餐前补水减体重


水对超重、肥胖患者控制体重有很大促进作用。

研究中,补水组的肥胖参与者在每次饭前30分钟摄入500毫升水,按一日三餐算,相当于一天喝1500毫升水。坚持12周~12个月后,相较于不补水的减肥组,补水组的体重多减了44%~100%。

此前,几所高校开展的研究同样发现,对超重或肥胖患者实施补水干预,能让他们瘦得更快。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金晖表示,“喝饱了就吃不下”是加速减重的主要原因。


餐前适量喝水可在短时间内扩充胃体,增强饱腹感,从而削减后续正餐摄入的食物量,以及代替高热量饮料等。而且,多喝水本身可能给人一种心理暗示,提醒自己多吃健康食物,从而限制热量摄入。


02
每天多喝1升控血糖


在一项研究中,一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要在每天原有饮水量的基础上多喝1升水,具体操作是早餐前喝250毫升、午餐前喝500毫升、晚餐前喝250毫升。



8周后,这些患者的空腹血糖比不补水的患者降低了17.6%,同时,体重指数[BMI=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甘油三酯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称“坏胆固醇”)水平等均有下降。


另一个发现是,即使做到了每日多喝一升水,但不是饭前喝的人,并没有降糖效果。


研究人员表示,一方面,多喝水可增加血浆体积,从而稀释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另一方面,2型糖友控糖也离不开维持健康体重,饭前饮水可减少食物摄入、减轻体重,达到降糖的效果。


03
勤喝多排消尿路感染


临床中,加大饮水量是尿路感染患者预防反复发作的生活处方之一。


一项对140名患有复发性尿路感染,且每日饮水量较少女性进行的研究分析发现,只要每天多喝1.5升水,不必在意饭前饭后,也不必固定饮水时间,感染的发作次数即可降低。



加大液体的摄入量可通过多种机制降低尿路感染风险:


  • 增加尿液生成,稀释尿液中细菌浓度,降低感染力;


  • 促进排尿,从而对尿道进行自然冲洗,将细菌和其他有害物质冲刷干净;


  • 频繁、大量排尿的冲刷力,可避免细菌附着在尿路上皮细胞上,减少感染的机会。


年轻女性的单纯性尿路感染患病率较高,增加饮水量的防治措施操作简单,是减少使用抗生素的安全有效之法。


04
每天多喝两升半防结石

尿液中的盐浓度高是肾结石形成的重要原因,多喝水可增加尿量、稀释浓度,防止钙盐、磷酸盐因过饱和析出结晶,从而减少结石形成。



还有一项研究发现,25~50岁的健康成年人如果在每天原有饮水量的基础上多喝2升水,可降低肾结石的形成风险。


另一项追踪调查5年的研究则发现,即使是已患特发性钙肾结石的患者,当通过饮水干预使其每日尿量达到2升时,结石复发率可降低一半。


金晖建议,已患泌尿系统结石的人需增加水摄入量,至少达到每天2.5升的尿量。


05
持续多喝3个月少头痛


一项研究认为,3个月内在每天原有饮水量的基础上多喝1.5升水,可改善47%的复发性头痛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慢性轻度脱水可引发头痛,但“多喝水治头痛”的作用机制和效果目前尚不明确,需要更多研究数据来证明。


日常饮水的正确打开方式


01
主动饮水  少量多次 

感觉口渴是身体明显缺水的信号,因此,不要等到口渴了再喝水,而是应该主动喝水。


喝水可以在一天的任意时间,每次 1 杯,每杯约200毫升,建议早晚各喝一杯水;进餐前不要大量饮水,否则会冲淡胃液,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


02
足量饮水  首选白开水 

饮水不足会影响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因此,应足量饮水。在温和气候条件下,低身体活动水平的成年人每天应喝7~8杯水。当然,处于不同环境、生理状态的人对水分的需求也会发生改变,可通过口渴、排尿次数、尿液量和尿液颜色来判断自己是否缺水,从而及时补充水分。


白开水不会给机体增加能量,如果觉得没有味道,可以在水中加入柠檬片、薄荷叶等,改善口感。


03
饮水温度适宜  不宜过高或过低 

口腔和食管表面黏膜的温度一般为36.5~37.2摄氏度,适宜的饮水温度在 10~40摄氏度。过高会给口腔和食管造成损伤,过低会刺激肠胃以及血管,引起胃绞痛、头痛、呕吐等症状。


每天该喝几杯水?


喝水虽是一味良药,也需科学有度,不建议“强行灌水”,以免得不偿失。

比如饭前大量饮水会冲淡胃液,建议补水不超过500毫升,以免影响消化;短时间内摄入过多水分,如几小时内摄入7~8升水,可造成电解质紊乱,引发水中毒等;尿路梗阻或肾病患者过量饮水会加重肾脏负担,易引发水肿、高血压。

一个正常人每天的水摄入量与其所处的环境、活动强度和个体特征等因素密切相关,保持适当的水摄入量对维持健康而言是不可或缺的。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建议,在温和气候条件下,低身体活动水平成年男性每天喝水1700ml,成年女性每天喝水1500ml。

在高温或运动、孕妇或哺乳期女性、婴幼儿等特殊情况时,还应根据个体自身情况调整相应的摄水量,避免身体出现缺水或脱水,进而影响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和代谢活动。

在疾病状态下,水分需不需要补、怎么补,一定要结合自身状况并听从医生建议,同时配合其他治疗,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文字综合:新华社、生命时报、健康中国、福建疾控等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编辑:牛志辉

责编:刘新莉

编审:刘文彪 魏亦军

监制:刘   军

终审:边宇峰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