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王欣新
时间:2025-08-23 17:08
当蝉鸣渐弱、晚风添了几分凉意,二十四节气的指针便悄然指向处暑。作为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它不仅带着明确的时空坐标而来,更像一场温柔的宣告——宣告盛夏“三暑”行至末章,酷热难耐的日子,正缓缓落下帷幕。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亦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它有着明确的时空标识:斗指戊(西南方),太阳黄经达150°,交节时间通常在每年公历8月22日至24日。时至处暑,盛夏“三暑”已行至“末暑”阶段,意味着那段酷热难耐的高温天即将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开始逐步下降,昼夜温差逐渐拉大,秋高气爽的天气慢慢临近。
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
一候“鹰乃祭鸟”:此时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先陈列猎物仿佛祭祀,随后再食用;
二候“天地始肃”: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空气里逐渐弥漫起萧瑟的气息;
三候“禾乃登”:“登”即成熟收获,此时水稻、高粱等农作物陆续成熟,田间开始进入丰收的忙碌阶段。
处暑前后的民俗活动,多围绕“祭祖”与“迎秋”展开,传递着人们对季节更替的感知与对生活的期许。
庆贺“七月半”(中元节):作为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此时部分农作物已成熟。民间会按例祀祖,用新稻米等祭品供奉,向祖先报告秋成,以表感恩。
吃鸭子:民间有“七月半鸭,八月半芋”的说法,古人认为农历七月中旬的鸭子最为肥美营养。处暑当天,老北京人会购买“处暑百合鸭”;江苏地区则有“处暑送鸭,无病各家”的习俗,做好的鸭子菜会端一碗送给邻居,传递健康祝福。
放河灯:处暑前后的中元庆祝活动中,人们会在底座放灯盏或蜡烛制成河灯,将其放入水中任其漂流,既用以悼念逝者,也祈求家人平安顺遂。
拜土地爷:处暑正值农作物收成之际,农家会举行多种仪式拜谢土地爷。有的杀牲口到土地庙祭拜,有的将旗幡插在田中央表感恩,还有的当天从田里回家不洗脚,担心“洗掉”即将到手的丰收。
处暑后易出现“秋老虎”,气候渐燥,冷热交替也易引发不适,故需从饮食、起居两方面做好调理。
1. 饮食调理:养阴清燥
核心原则为“养阴清燥,润肺生津”,需多食清淡食品,如梨、百合、马蹄等,缓解秋燥对身体的影响。延续民俗传统,可食用秋鸭。鸭肉味甘性凉,既能补充营养,又不易上火,契合处暑时节的养生需求。
2. 起居调整:防“秋乏”养精神
作息上建议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睡眠,可适当增加“子午觉”(子时、午时的短暂休息),帮助恢复精力,缓解“秋乏”。正如唐朝陆龟蒙诗句“强起披衣坐,徐行处暑天”所言,处暑养生也需静气缓心,可适当慢走、散步,以平和的状态适应季节变化。
文字来源: 新华社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欣新 项楠(实习生)
责编:刘新莉
编审:刘文彪 魏亦军
监制:刘 军
终审:边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