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张梦婕
时间:2025-09-30 08:48
要说这桓少君的父亲还真是有眼力,鲍宣当年不过是个一无所有的穷书生,能抛却门第之见,把如花似玉地女儿嫁给她,即便是放在现在,也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事情。那么,鲍宣究竟是凭借什么打动老丈人,并且让妻子死心塌地一生追随呢?
鲍宣确实是一位很有修养、品德高尚的君子。鲍宣,字子都,渤海高城(今河北省盐山县东南)人。他出生在贫寒的农家,从小就勤奋好学,熟读诗书,崇拜那些精忠报国、刚正不阿的英雄,打小就立志当一名为国为民的好官。
因为鲍宣聪颖不凡,满腹诗书,成了当地有名的才子,经人推荐,先是在乡里担任刀笔吏,后来代理过州官副职,还被调到郡府做功曹吏,虽说这些都是芝麻绿豆大的小官,可鲍宣却从不敷衍塞责,对工作是满腔热忱,全情投入,在每个平凡的岗位上都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慢慢的,他的名字传到了大司马王商的耳朵里,他觉得这个年轻人大有可为,就一手提拔他做了议郎,后来,鲍宣又升为豫州牧,掌管地方军政大局,权力很大。贫苦的出身,再加上多年的基层工作,使得鲍宣始终有一种平民情结。他经常说:“我一介布衣,世代耕夫,大不了归家种地。”而他的妻子桓少君坚决支持自己的丈夫做好人、不媚权贵。
清正廉洁的鲍宣,招来了同僚们的嫉恨,觉得鲍宣跟他们不是一路人,就想方设法陷害他。有一次鲍宣巡视地方的时候,因为乘坐的车子和住宿很简朴,不符合汉朝的典章制度,那些人可算逮着了机会,连忙跑到皇帝跟前打小报告,弹劾鲍宣有失朝廷体面,皇帝一怒之下,罢了鲍宣的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