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牛志辉
时间:2025-10-10 10:27
“一场秋雨一场寒”,这两天,北方多地迎来秋雨连绵的天气,并遭遇“断崖式”降温。北京、天津、河北等多地最高气温骤降至15℃以下,体感温度更是因连续降雨而“冷上加冷”,让不少市民直呼“仿佛一夜入冬”。
这种入冬般的湿冷天气,即便穿上羽绒服也毫无违和感。那句老话“春捂秋冻”还管用吗?如何科学添加衣物才能既保暖又健康?
“秋冻”≠“挨冻”
这4个部位不能“冻着”
“秋冻”是指在秋季气温刚开始下降时,不要过早、过多增加衣物,让人体更能适应季节变化以提高免疫力。但“秋冻”并不意味着盲目“挨冻”,以下这些部位不适合“秋冻”,需要做好保暖。
腹部
上腹受凉容易引起胃部不适,甚至疼痛,特别是有胃病史的人更要加以注意。
下腹受凉对女性伤害大,容易诱发痛经和月经不调等,经期妇女尤其要加以重视。
双脚
脚部汇集了全身的经脉,所以人们常说“脚冷,则冷全身”。
全身若冷,机体抵抗力就会下降,病邪就有可能乘虚而入。
脖子
这个部位受凉,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向上则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
肩膀
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相对比较脆弱,容易受伤。
不同年龄人群的
“秋冻”策略
“秋冻”因人而异,不同年龄、体质人群需调整方式。
儿童:适度锻炼,保护关键部位
儿童适度秋冻能锻炼免疫系统。需注意:应从短时间接触凉意开始循序渐进;重点保护腹部防腹泻、双脚避寒气入侵;不建议让孩子光脚或穿露脐衣。
青少年:增强体质,避免过冻
青少年代谢旺、抵抗力强,适度秋冻可增强体质。需注意:一是避免熬夜(耗阳)、久坐(滞气),否则过度“秋冻”会加重身体负担;二是运动后汗湿衣物需及时更换,防受凉。
成年人:提升耐寒力,兼顾特殊情况
成年人适度秋冻可提升心肺耐寒力。需注意:“久坐族”别让腿长时间暴露在空调凉风或冷空气中;女性经期腹部对冷敏感,需格外保暖,不建议经期秋冻。
老年人:慎之又慎,保暖脚部
老年人血管收缩功能下降,过度秋冻易诱发心脑血管问题(如血压骤升、血管痉挛等)。需注意:脚部务必保暖,穿暖和的鞋袜;锻炼选在日出后,避开清晨低温。
特殊人群:尽量不冻,以暖为主
孕妇、哮喘或过敏体质者以及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病患者,身体弱或处于特殊生理阶段,秋冻可能加重病情,应“慎冻”甚至“不冻”,优先保暖。
科学增添衣服
学会“洋葱式”穿衣法
面对突如其来的降温,如何科学增添衣服呢?不妨试试“洋葱式”穿衣法,将防风外层、保暖中层、纯棉里层的衣物“叠穿”,每层都选取方便穿脱的衣物,随时根据温度和环境进行增减。
文字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中国天气网、健康浙江、河北日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中国天气网
编辑:牛志辉
责编:刘新莉
编审:刘文彪 魏亦军
监制:刘 军
终审:边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