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张文锋
时间:2025-11-25 09:59:44

你是否经历过这样的夜晚,凌晨1点突然惊醒,四周寂静得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尝试闭眼放松,大脑却开始不受控制地回放白天的工作、家庭琐事,甚至是遥远的童年记忆。好不容易再次入睡,2小时后又醒来,这次再难重新入睡。
这种“频繁半夜醒来,醒后再难入睡”的情况,并非简单的“睡不好”,而是医学上所称的——睡眠维持障碍。
睡眠维持障碍是失眠障碍的常见表现之一,也常在其他睡眠障碍中出现。
健康人的睡眠分为非快速眼动(non-REM)睡眠(大致分为浅睡眠、深睡眠)和快速眼动(REM)睡眠两类,它们会在整夜中交替出现,形成完整的睡眠周期。
成年人大约50%的睡眠时间在浅睡眠,20–30%在深睡眠,另有20–30%左右在快速眼动睡眠。
在这一过程中,任何外界或内在的因素干扰,即可导致中途醒来。若是大脑前额叶提前激活,可能造成再次入睡困难,从而引发睡眠维持障碍。
导致睡眠维持障碍的三大因素有生理与疾病因素、心理与行为因素和环境因素。
生理与疾病因素。
睡眠维持困难与褪黑素、皮质醇的节律密切相关。褪黑素可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少夜间觉醒,延长睡眠时间。若其分泌不足或节律紊乱,可能导致睡眠浅、易醒。
夜间皮质醇水平异常升高会抑制褪黑素分泌,使身体处于警觉状态,导致浅睡眠增多、深度睡眠减少,增加夜间觉醒次数。
50岁以上人群因为褪黑素分泌减少、睡眠结构改变,浅睡眠比例增加,半夜醒的概率是年轻人的3倍。
此外,一些慢性疾病也与睡眠维持相关:高血压患者易在凌晨2–4点因血压波动醒来;胃食管反流患者会因夜间胃酸反流刺激食道而惊醒;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则会因呼吸暂停缺氧中断睡眠,自己却未必察觉。
心理与行为因素。白天忙碌时忽略的压力,会在夜间睡眠时显现,表现为“早醒”或“半夜醒后思维活跃”。
不良的睡前习惯也会直接影响睡眠维持:睡前1小时使用手机、电脑,屏幕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睡前喝浓茶、咖啡,导致睡眠变浅、易醒;白天补觉时间过长、熬夜等会打乱生物钟。
环境因素。睡眠环境不佳或床品不适都会刺激感官,导致睡眠中断。
若长期受“半夜醒”困扰,可从三方面着手调整:
调整生活习惯。固定睡眠节律;优化睡前流程,避免刺激性活动;白天适当运动;控制白天补觉时间,不超过30分钟。
改善睡眠环境。打造“睡眠友好型”卧室:安静、黑暗、凉爽;选择适宜的床垫、枕头和被褥,提升舒适度。
调节心理状态。
如果经过生活习惯调整后,“半夜醒”仍然频繁出现,明显影响白天的工作效率、情绪或生活质量,建议及时到睡眠障碍门诊或神经内科就诊。
(稿件素材来源于“新闻坊”客户端)
编辑:龚月超
编审:张文锋
责编:刘文彪
监制: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