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洋葱在线 | 蒋世国的“艺术人生”—《石榴不是花儿》新书发布会在石家庄呈明书店举办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赵丽娟

时间:2025-03-18 16:29

万物新生,春意萌动。

3月16日,“美丽绽放”——《石榴不是花儿:蒋世国“美丽生活”的区域艺术社会史研究》(以下简称《石榴不是花儿》)新书发布会在呈明书店举办,一众艺术界、文学界大咖莅临活动现场,围绕本书的“前世今生”进行分析与探讨。火花四射的思想碰撞,为这个春日带来融融暖意与勃勃生机。

河北教育出版社社长董素山,河北传媒学院科研处处长董梦怀,披兰画舫文化有限公司艺术总监卫锦,观山美术馆艺术总监吴永辉,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孙大可,河北传媒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党总支书记高健宇,河北传媒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张勇正,河北新闻网艺术部主任苗淼,《时代书画报》编辑部主任李普曼,“艺术名家”栏目主理人王惠等在嘉宾席就座。

本次活动由河北教育出版社主办,呈明书店承办。


“了解一个人的心灵史,就去Ta的故乡”


画家蒋世国

《石榴不是花儿》作者刘文炯

本书作者刘文炯以区域艺术社会史的视角,从作品、作品风格、风格形成的深层社会因素等维度,对蒋世国近半个世纪的艺术实践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一创作出发点,也得到现场嘉宾的肯定。

美术批评家、武汉合美术馆执行馆长鲁虹表示,《石榴不是花儿》避开用西方概念“生吞活剥”国内艺术家,而是结合画家的成长背景、家庭环境等因素去进行“画作情景分析”,为读者提供了一把走进蒋世国作品的“金钥匙”。

美术批评家、策展人王春辰也表示,很多时候,我们面对艺术家只看到一个“结果”,却未看到“过程”。《石榴不是花儿》则用鲜活、生动的叙述,让世人看到了一个“过程中的人”,必将进一步拓宽蒋世国画作的受众面。

“了解一个人的心灵史,就去他的故乡”。与蒋世国同为秦皇岛青龙人的河北作协副主席、诗人大解,站在老乡的角度分析了画家作品风格形成的地域因素,“青龙(满族自治县)地理位置特殊,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在此交融。渗透在蒋世国作品中的飘乎感、梦幻感与生命力,都与这些有关。”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读完《石榴不是花儿》,美术评论家田倚萌想到了《飞鸟集》中的这句话。“画家对家乡的回报,令人敬佩。将画家的家族史、社会变迁及地域文化与其作品深入结合,也超越了单一的审美层面。”

叙事方式:电影蒙太奇手法的运用


一边是偏文学性的作者成长经历,一边是偏学术性的绘画作品研究。如何将两部分内容在书中有机整合?

三年的剧本创作经历,让刘文炯在创作《石榴不是花儿》时产生一个大胆的想法:打破传统叙事方式,将电影蒙太奇的手法运用到书中,让作品更具可读性与创造性。

活动现场


事实证明,这一想法令《石榴不是花儿》完全摆脱普通艺术评论类著作的窠臼,令人耳目一新。

“每个片段都像电影剪辑”“两三分钟一个点,且能抓住精华”“看起来碎片化,其实有内在的逻辑”“篇幅短小精悍,适合当代人的阅读方式”……活动现场,文艺评论家汪素芳,河北科技大学教授、美术理论家郑以墨等嘉宾,均提到了此种写法的妙处。

学者、作家闻章的见解更为精深:蒋世国画石榴,是在“格物”——“把石榴当成一个宇宙来参”;刘文炯在书中描摹“画石榴的人”,则是在“格那个格物的人”。二者如同两盏灯,互相照亮,“可谓清风入怀、别开生面。”

嘉宾们同时表示,这种设计具有一定的可复制性,为区域艺术史的研究如何有效输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排版设计:红与黑的交织


除了艺术研究视角和叙事方式,《石榴不是花儿》一书的排版设计,也得到了各位嘉宾的赞许。

河北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汪雅瑛介绍,配合书中“互文式”的阅读,在设计《石榴不是花儿》的版式时也花了不少心思,让红黑交织的文字颜色不断跳跃、变化,力求给读者带来新颖的阅读体验。

河北省评论家协会主席邢建昌表示,本书的内容与形式,给自己带来“双重发现、双重美感、双重喜悦”,“不管是粉红还是墨色,都带有和谐的关联性,调性统一,因为统一而广阔”。

郑以墨将书中的黑字理解为“象征画家故乡的黑土地”,红字理解为“蒋世国创作的石榴等作品”,不失为一种接近设计者初心的解读。

活动现场,河北省艺术研究所原所长、美术理论家贠冬鸣,河北美协副主席、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崔强,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美术理论家徐秋红,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国画研究所副所长马妮娜等嘉宾,也分享了自己对于《石榴不是花儿》一书的精彩见解。

嘉宾与读者合影


供稿:河北教育出版社

编辑:赵丽娟

编审:史儒静

监制:孟东光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