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洋葱在线|暑期安全大课堂开讲——专家详解防溺水、居家及出行安全要点

来源:

责编:赵丽娟

时间:2025-07-18 22:41

      暑假期间,安全问题再度成为家长和孩子们关注的焦点。7月17日14:30—16:00,“暑期安全大课堂”特别节目如期开播,国家职业资格应急救援员师资/考评员李冉峰老师受邀参加节目,和主持人佳宁老师围绕防溺水、居家安全、出行安全三大专题展开深入讲解,为大家送上实用的安全知识“大礼包。


防溺水专题:筑牢生命安全防线

       谈及暑期溺水事故高发场景,李冉峰老师指出,野外池塘、河流、水库及无安全保障的废弃水坑是主要风险点,喷泉、泳池、浴缸、水桶则极易被家长忽视,暴雨过后的水坑、地道桥、涵洞往往也暗含风险。当发现有人落水时,李冉峰老师强调非专业人员绝不能盲目下水。“应优先大声呼救并寻找周围成年人帮助,同时抛掷绳索、长杆等可延伸的救援物。直接下水可能因体力不支或被溺水者拖拽,导致自身遇险。”他还现场演示了用绳索打结、借助塑料瓶浮力制作漂浮物的方法,直观易懂。


       针对儿童溺水“无声”的特点,李老师解释:“儿童溺水时往往无法呼救,多表现为头部低垂、肢体小幅挣扎、嘴巴在水面上下浮动、水面可能只有轻微波纹。家长需时刻关注孩子在水中的状态,尽量保持‘一臂原则’,避免转身玩手机等分心行为。

       对于民间流传的“倒挂控水法”,李老师明确表示不科学,“这可能加重胃部不适和脑部缺氧,造成二次窒息,做法是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并指出溺水后的心肺复苏与一般的心肺复苏不太一样,一般的心肺复苏是先胸外按压,再开放气道和人工呼吸,溺水后的心肺复苏则应先进行人工呼吸,再胸外按压。且儿童与成人的按压方式也有所不同,区别主要在按压深度和频率上——儿童按压深度为5厘米(婴儿提倡4厘米),成人则为5-6厘米,频率均保持在每分钟100-120次。此外,即使溺水儿童被救后看似清醒,也必须送医检查,“溺水可能导致肺部进水引发炎症,甚至出现‘迟发性溺水’,及时就医才能确保安全。”

居家安全专题:守护家庭安全港湾

        居家安全方面,李冉峰老师从火灾预防与应对入手,指出火灾逃生的四字原则:躲火避烟。在发现火情时可以按响消防手报以报告火灾信号。在现场,李老师和工作人员为大家演示了如何使用防烟面罩:首先沿着包装盒标志方向打开盒盖,取出防烟面罩,接着撕开包装袋,取出呼吸器,拔掉前后两个密封塞,然后将面罩套在头上,最后拉紧头部的保护绳,确保面罩密封,不会泄露。


       李老师还现场演示了如何使用灭火毯和灭火器:“灭火毯使用时要覆盖火源,阻断氧气;灭火器需牢记‘提、拔、握、压’四步,对准火焰根部喷射;。”他特别提醒,灭火器和灭火毯不建议儿童单独使用,家长应提前教会孩子基本操作并做好防护。


       对于电器冒烟等情况,李老师强调:“应先关闭总开关,再拔插头,避免直接拔插头产生电火花引发危险。”暑期家庭火灾常见诱因包括蚊香靠近可燃物、充电设备长时间通电、厨房用火无人看管等,他建议定期检查电器线路、规范放置蚊香、离家前关闭电源。

出行安全专题:平安出行记心间

       孩子与家长走丢时该如何应对?李冉峰老师建议:“孩子应留在原地等待,切勿乱跑,可向穿制服的工作人员(如警察、保安、商场导购)求助,切勿跟随陌生人离开。”

遇到雷雨天气,李老师提出要遵循“三零三零”原则:第一个“30”指的是30秒。如果从看到闪电到听到雷声的时间少于30秒,说明雷电距离你不到10公里,此时即使头顶没有打雷下雨,也建议尽快寻找安全的避雷场所。第二个“30”指的是30分钟。在最后一次听到雷声后,建议等待至少30分钟再出门,以确保雷电活动已经远离,减少被雷击的风险。

雷雨天气户外避险,需远离高大树木、电线杆、广告牌,不使用手机、雨伞,尽量待在室内;若被困车内,可尝试按喇叭、打双闪求救,或用安全锤砸车窗四角逃生。

暑期户外遇到暴雨,低洼路段、地下车库入口、电线杆附近及涵洞等区域风险极高,李老师提醒:“此时应远离积水区域,不蹚水、不靠近电力设备,尽快到地势较高的室内躲避。判断积水深度可观察路边植被或车辆,若积水没过轮胎1/2则不宜通行。”

野外露营需避开低洼地带、陡坡、茂密草丛及蜂巢附近,防范蛇虫咬伤要穿长袖衣裤、扎紧裤脚,随身携带驱虫剂,被咬伤后切勿挤压伤口,应尽快就医。

此次《紫洋葱在线》视频号直播节目内容实用、讲解生动,为家长和孩子们送上了全面的安全指南,助力大家度过一个平安、快乐的暑假。


供稿:表梦颖(实习) 

图片:王可欣(实习)

编辑:赵丽娟

编审:史儒静

复审:孟东光

监制:刘 军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