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纪录片《大名七师》将于1月12日、13日在河北卫视播出!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杨素强

时间:2022-01-12 17:42:17

历史文献纪录片《大名七师》,分《星火古城》《燎原直南》上下两集,将于1月12日、13日21:20在河北广播电视台卫视频道播出。

该片主要讲述在那风雨如晦的上世纪20年代,在河北邯郸东部大名县建校的直隶省立第七师范学校师生们,心向光明、勇于斗争,创办党的早期地下组织,策动革命星火燎原冀鲁豫大地的故事。这所饱经战火而巍然屹立的学校被誉为“直南革命策源地”和“地下党校”,为我党培养、锻炼了大批优秀干部,为民族解放和建立新中国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近一年来,纪录片创作团队怀着对革命先烈的崇高敬意,踏访历史旧地、钩沉档案陈迹,跨越北京、天津、江苏、湖北、河南、河北,辗转北京、天津、南京、石家庄、延安、襄阳、邯郸、濮阳、安阳等地,拍摄了大量珍贵的史料素材,抢救式采访了七师先辈的子女及权威专家,挖掘到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七师先辈们在国家和民族处于危亡的关键时刻,领导直南人民展现了英勇顽强,不畏艰难的精神,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展现的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为人民的利益勇于牺牲,乐于奉献的精神,这些都是我们今天需要传承和发扬的七师精神。七师精神的内核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跟随镜头,我们将会沿着七师先辈们革命的足迹,领略先辈们青春岁月的风采。

编导手记


接到这个选题的时候,我安之若素,主要是七月份我们已经完成了30集微纪录片《鉴证》的创作工作,自我感觉对红色文化纪录片题材已颇有心得,关于一所学校的历史,应该不会有太多难度吧?

当摄制组第一次来到大名七师,第一次看到谢台臣校长的雕像、石碑,第一次走进陈列馆,看到大名七师昔日的毕业学子的英姿,才发现,这所中等学校竟隐藏着这么多的“秘密”,长久以来被掩藏在历史长河中,不为世人所知。


揭开这段历史的过程实属不易:校舍曾经被毁,许多资料消失于战火;年代久远,相关当事人几乎不在,也鲜有留痕……先贤之光洒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我们如何能搞清楚这光的来处呢?


拍摄过程中,邯郸广播电视台和学校方面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在各方推动下,我们的工作从抢救式地采访开始了。

谢台臣孙女谢培苏多次拖着瘦弱的身体,牵挂着在南京近百岁的老爸爸,为纪录片奔波于南京、濮阳、大名县之间。在联系谢培苏女士,要去南京采访谢毓瑨先生时,马上答应,说随时可以来采访。谢毓瑨先生,在大名出生,上小学,对大名特有感情,对七师更有感情。已经97岁的他回忆着父亲谢台臣辞去省参议员之职到大名创办七师的故事,让《大名七师》纪录片从开篇就生动起来。李介夫校友的儿子李鲁平,时刻关注着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系统丰富的父辈的革命历程,整理了系统的照片,默默的为我们贡献自己的力量。冯品毅的孙女,听说我们要去湖北襄阳采访她的父亲冯河先生,特意推掉差事,陪同拍摄采访。由于冯河先生年事已高,其他人与冯先生沟通困难,冯莉多次耐心的指导自己的父亲配合拍摄,终于使得抢救性采访取得满意的画面。赵纪彬之子赵明因先生,由于身体及疫情因素,未接受采访,但却寄来大量的资料和几乎赵纪彬的所有著作

在众多校友家属后代无私奉献帮助下,纪录片拍摄顺利进行,这其中离不开河北省档案馆提供的帮助,以及在踏访七师学子们革命奋斗足迹过程中,众多的党史部门、众多的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大力支持。


随着各方努力,关于直南革命策源地大名七师的拼图才日渐完成,我们也更深刻地了解到在国家和民族处于危亡的关键时刻积极奔走的七师先辈们。


在后期制作过程中,再看这些资料和采访,仍会被触动,还时常反思,历史是个意义不断失落的过程,这其中到底该留下什么?新闻报道、自述、统计数字、文件、影像等等帮助我们回到历史现场,仍只能传递不完整的信息。或许正如有人曾说的,纪录片的工作,大概就是将瞬息闪烁的历史片段——比如亲历者刻骨铭心的感受和记忆一一组合,唤回时光中不断消逝的深层意义吧!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