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纪念日|英雄太行④——自古英雄出少年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孟智

时间:2022-09-03 07:22:00

面对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一批稚嫩的儿童团员、少年英雄被迫直面残酷的现实。他们跟父辈一起,用柔弱的肩膀担起了沉重的抗争,在中国抗战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少年英雄,血沃太行,感天动地;英风烈气,光照太行,浩气长存!


王二小


1942年10月25日,日本军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疯狂的"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护转移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气急败坏之下,将王二小用刺刀刺死。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残忍地杀害了;他牺牲在涞源县狼牙口村,年仅13岁。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儿去了。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岁月悠悠,转眼间70多年过去了,一首《歌唱二小放牛郎》在中国传唱了半个多世纪 。

 

阎富华

 

阎富华,平山县南滚龙沟铧子尖(自然村)人。自幼家境贫寒,十一岁便父母双亡,以四处乞讨为生。在与抗日军民的接触中,逐渐萌发了强烈的抗日情绪,便报名参加了抗日儿童团,并担任了儿童团团长,为八路军割草、送军鞋、送信,为抗日做了许多工作。

1940年11月,晋察冀日报社从阜平县转移到南滚龙沟村,阎富华带领儿童团员利用放牛、拾柴的机会给报社望风、放哨,防止敌人偷袭和奸特破坏。

1941年的9月16日,有敌人从东面进山了!发现情况后,阎富华当即命令儿童团员回村去报信,他自己留下来继续监视敌人。鬼子四处搜寻无果之际,突然发现了正在牛背上望风的阎富华,用枪顶在他的后背上逼迫他带路。阎富华带着敌人转圈圈,专挑崎岖的山路、坑道走,把鬼子带入八路军的包围圈。

突然间四面八方便响起了枪声,如倾盆大雨般的子弹向敌人扫射开来。敌军官气急败坏之下,将阎富华抓起狠狠地扔向石头,然后又用刺刀刺死了阎富华,鲜血喷涌而出,染红了整个山坡。

因为和王二小有着相似的经历,阎富华也被称为平山“王二小”,那首动听感人的《歌唱二小放牛郎》也同样的讲述着阎富华的故事。

 

温三郁


1942年,温三郁12岁,日军在烧光、杀光、抢光“三光政策”的指引下,对我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惨绝人寰的的“大扫荡”。

一名游击队员住进了小三郁的家里。第二天,由于汉奸的告密,鬼子就追踪而来。小三郁闻讯,立刻将这名游击队员隐藏了起来,然后不慌不忙地回到屋里,装作什么事都没发生。当鬼子搜索到小三郁家时,鬼子见小三郁还是个孩子,于是拿出糖果,企图引诱他说出游击队员的下落。温三郁年纪虽小,但鬼子这套他早已司空见惯,他根本就不予理会,什么也没说。鬼子见软的不行,就来硬的,开始掏出刺刀进行威胁,但小三郁还是什么都不说。 

鬼子顿时气急败坏,拔出刺刀就向三郁头上狠狠砍去,小三郁见状,连忙举起双手进行抵挡,但他怎么会是鬼子的对手。最终,温三郁被鬼子砍去了两个右手手指和三个左手手指,但成功保住了这名游击队员。

温三郁的英勇事迹很快冀中平原传来,边区军民纷纷夸赞他为断指小英雄。后来,因为他的英勇事迹,边区人民政府还授了他一枚银质奖章。这枚奖章如今就珍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

 

史庆云

 

史庆云出生于1942年,父母都是当时的八路军战士。其中,她的父亲本名李景春,代号“张士杰”,而她的母亲本名李淑敏,代号“素云”。

两个人刚刚结婚不久,就为了抗战而四处奔走,夫妻二人不得不被迫分离。素云是一名情报员,专门负责情报传递的工作,这个工作非常重要,是不能出一丝意外的。所以为了方便工作,素云在女儿刚刚满月时,便带着她一起传递情报。

有一次,素云在传递情报的过程中,不慎被敌军发现,情急之下,她把情报藏在了女儿的脚丫子里。之后,为了保护情报和孩子,她把女儿扔进了地沟里,自己则壮烈牺牲了。

后来,有个老人在路过地沟时,听到了孩子的啼哭,便把史庆云救了回来,并接回了自己家里抚养。不久后,党组织得知素云已经牺牲,又打听到了史庆云的下落,便来到老人家里,接走了她。

母亲“素云”虽然牺牲了,但是还在襁褓中的史庆云却光荣的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