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风味》第三集|《衡漳韵味》水润丰饶,乡情温暖!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邓晓卿

时间:2022-12-13 07:00:00

“何事人烟聚此都,飞帆衔尾集商舻。构成贸易通功市,写出升平辐辏图。” 这是清朝进士贾如玺的一句诗,描述的是当年故城运河商埠昔日繁盛景象。

浩浩汤汤的大运河由南向北,从邢台流出后,便遇上水润丰饶的湖城衡水,当年运河边热闹繁华的商贸盛景,烟火人间,在漫长的时光中,润泽了衡水的一方水土,沉淀在了一个个古迹古村、街区长廊中,也融入了运河儿女日常生活的一日三餐。

郭庄煊饼

曾经繁华过的运河边上,运河水滋养着金黄色的小麦,磨成粉后被制作成黄澄澄的煊饼。

运河两岸,最有名的便是郭庄煊饼,因起源于故城县建国镇郭庄村而被命名,其独特之处就系在郭庄人世代相传的技艺中。

“小锅虽然不算大,里边盛着百座山。千百眼睛往里看,烙饼只有一人管。”

再寻常不过的羊肉馅、猪肉馅、韭菜鸡蛋、豆腐等,经李月国云淡风轻的调制,便有了惊艳味蕾的本味;本味已具,但若想烤出郭庄煊饼的独特风味,火候,也是制作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三翻六刷”,翻三次面,刷六遍油,让饼在锅里“旋”起来,炉火劈啪作响,表皮呲呲冒油,酥脆的煊饼伴随着扑鼻的香气,出锅。

四百多年前,郭庄煊饼一经问世,就因美味异常,且便于携带而广受运河两岸人们的喜爱。三十多年前,李月国兄弟四人走出郭庄,除了三哥去了山东,其余三兄弟都到了故城县城,郭庄煊饼也随着他们去了不同的地方。如今,郭庄煊饼的香味早已飘出运河,飘向了山东、天津、黑龙江等全国多地。

从开着三轮车沿着运河赶庙会的固定竹棚,到现在的固定店面,李月国几十年如一日,一双不惧高温的铁手,一个个不停旋转的郭庄煊饼,在故城的运河氤氲中,香气弥漫,当熟悉的味道植入记忆深处,便成了亲情的纽带,乡情的链接。

粉玍馇

浩浩汤汤的大运河从故城进入景县后,弯道增多,弯度变大,以华家口最为典型。为了保障船运顺利,当航船经过弯道,遭遇倒回流,必须要由纤夫们迅速将船拉过,方能顺利通航。李风林便是这大运河上的最后一批船夫,如今已经80岁的他,作为华家口村仅剩的“喊号人”,成为了大运河宝贵的“活记忆”。

一个“活记忆”,一个“老味道”,“老味道”指的便是景县粉玍馇,景县一带的传统美食。虽然看上去朴实无华,却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在大多数时候只靠窝窝头充饥的纤夫岁月里,李风林最为怀念的是这道粉玍馇。对李风林而言,它不仅是一种食物,还是生活和家的味道,永远也难以忘怀。

粉玍馇的制作过程极为讲究,以绿豆为主要原料,其制作的第一步就是将新鲜饱满的绿豆在泡发去皮后,再用传统的石磨磨成糊,绿豆成糊后,再运用手腕的力度,不停地用小木马勺在烧着的铁饼上研磨,铺开一层面糊,待到粉玍馇熟时,便迅速将其四边折叠起来,稍事加工,各种口味的粉玍馇大餐便上桌了。

李风林在运河边长大,又与运河打了一辈子交道。有了运河的相伴,简单的粉玍馇,成了唤起乡愁记忆的钥匙,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这是运河教给他最为朴素的道理,正如历经沧桑的运河水,要始终奔腾向前。

霞口鸭梨

大运河从南向北,从景县流向阜城,在流出衡水前,将最珍贵的一抹甜留在了阜城霞口。丰润的运河水滋养着霞口的土地,使霞口土质更加细腻柔软,为梨树的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霞口古渡码头上,川流不息的船只,装载着口感绝佳的鸭梨,北上天津港,进而远销海外。

30多年前,刚刚走马上任的刘风义,便开始带着村民们引运河水灌溉梨园,待到金秋九月,大运河畔,梨香四溢,黄澄澄的果实满载着丰收的喜悦坠弯了枝条。

鲜嫩多汁的霞口鸭梨生吃时脆甜可口,制作成梨羹时,甘甜都变得温柔细腻,这当地人多年来研究出的新吃法。将梨洗净、挖核,然后在中空处填上当归、枸杞、陈皮、银耳等药材,再配以冰糖,随后用大火蒸20分钟,让梨的清润与药材的功效完美融合,便是一碗清肺利咽、营养丰富,老少咸宜的梨羹。

除了梨羹,人们的餐桌上还多了梨酒,要说这梨酒,最有趣的便是它的制作过程。其实就是在挂果之初,给幼果套上酒瓶,继续生长至成熟,后再倒入美酒,沉淀浸润中,酒水晶莹剔透,清润甘甜,兼梨汁润与酒之醇,入口则唇齿萦香,让人回味无穷。

千百年来,人们追求着味蕾上的新鲜刺激,不断为美食开发新的制作工艺,这其中如煊饼般古老技艺长存的有,如粉玍馇、鸭梨花样百出的也有,但是这些美食在几百年的岁月里,如同悠悠的运河,在时空流转中,都幻化成难以割舍的乡愁、乡情和乡味,牵引着运河两岸人们的心。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