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杨素强
时间:2020-09-16 18:46:08
巍巍太行,绵延千里的绿意蕴藏着脱贫致富的希望。
变化或许就来源于——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斯人已去,但太行山上的新愚公精神却长留这里。
自李保国教授去世后,每年的几个关键时令,这里依旧会迎来几位来自河北农业大学的科研人员,忙碌在山岭上、果树间。每年秋季,当山野里的风温柔地拂过山岗、当累累的硕果绽笑枝头,这些科研人员正一次又一次印证着李保国教授的那句名言“脱贫为科研出题,科研为脱贫解难”。
用大白话讲技术,让村民们听得懂,学得会,才能惠及四里八乡。精准扶贫就是要从实际出发,扶到关键处,帮到点子上,而想从根本上解决树龄老化的问题,人们心里都十分清楚,就是刨掉老树种新苗,但期间的衔接是个大难题。
临近中午,培训接近尾声,郭素萍悄悄离开场地。今天,除了请来专家为果农解决当前的问题,科研团队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为新研制的农肥采集土样。
山路崎岖,盘旋穿行于太行山中,连接着散落在各地的村落。大山为人们提供庇护之所,有时也因为独特的地貌,成为发展的桎梏。这样的路途,郭素萍曾伴着李保国走过35年,一年行程4万多公里,几乎跑遍了这片大地的山山水水,车是他们流动的家。李保国离开后,郭素萍继续奔波在路上。每天,郭素萍的朋友圈里都会转发追思李保国的网祭链接,为他点亮一根蜡烛。这些朋友圈内容,除了追思,还记录着扶贫路上的琐事。
八月的前南峪,空气里散发着瓜果的香气,再过一个月就要收获板栗了。
这里是李保国与郭素萍科研课题最早起步的地方。
改造大山的每一个设想落地,都异常艰辛。
陈利英,绿岭核桃的技术总监,李保国技术扶贫服务队的成员,也是李保国的学生,在这里服务已经12年。她的一举一动与这里的果农毫无差别,如果不是她对果木技术张口就来,几乎让人猜不出这也是一位果木专家。
李保国在太行山上留下了一批技术人才,也留下了一种扎根大山的品质。
初秋,温暖的阳光唤醒大地,鸡冠山上的农户已经开始一天的劳作。
唐山滦州市鸡冠山生态农业产业园成立于2015年,是李保国生前参与规划的最后一个园区,参照平山葫芦峪的模式,将有机种植、特种养殖、生态恢复、观光旅游、休闲养老和农产品加工为一体,打造产业相互融合的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区。没想到,产业刚刚起步,给园区做规划的李保国教授却永远地走了。
燕赵大地一代又一代的新愚公,不仅有“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坚定信念,更拥有尊重自然、尊重科学,让山水林草造福于民的智慧力量。他们在太行山上书写着新的论文,也书写下一份属于自己对新时代的答卷。
河北省广播电视局纪录片重点扶持项目
《时代的答卷之太行秋实》
今晚21:20 河北卫视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