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岳欣
时间:2025-06-26 11:23
6月24日,2025年首次“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河南省安阳市举办。经各地推荐、网友评议和专家评审等环节,共有152人(组)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身边好人光荣上榜。
其中,河北省共有7人上榜。他们分别是:
敬业奉献
韩艳丽:“巾帼工程师”18年获109项专利 点燃创新发展引擎
韩艳丽,女,1974年5月生,河北某玻璃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兼质量管理首席执行官,高级工程师、一级人力资源管理师。从业18年来,她以技术为矛、创新为盾,个人累计获109项专利,主持编制1项地方标准,参与制定8项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发表7篇核心论文。其成果助力公司打破美国公司垄断,进军车载触摸显示领域,连续多年蝉联当地工业企业利税榜首。韩艳丽曾荣获“河北省劳动模范”、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河北好人”等荣誉。
破局突围:点燃技术革新之火
2007年,韩艳丽初入公司时,公司生产技术面临瓶颈,高端市场竞争力薄弱。她敏锐意识到,唯有创新方能破局。为此,她牵头组建研发中心,带领团队日夜攻关。有一次,为了攻克超白玻璃的一个关键技术难题,她与团队在实验室连续奋战半个月,反复调整参数、优化流程,最终突破关键技术,大大提高了超白玻璃的品质和生产效率。该技术迅速成为公司核心竞争力,助力企业抢占高性能超白特种玻璃市场。
此后,在韩艳丽的带领下,她的团队累计研发40余项课题,获209项专利,其中自主研发的“一窑两线”生产技术填补国内空白。近年来,其团队成功开发车载显示玻璃,打破美国公司长达10年的垄断,产品性能达国际领先水平。这一突破不仅让河北南玻在行业内拥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更使河北南玻成为全球车载玻璃供应链的关键一环。
育才树人:锻造企业核心引擎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韩艳丽深谙此道。她首创“优才计划”“工程师俱乐部”“新生力培养计划”等人才培养体系,为员工量身定制成长路径。一名新入职的研究生曾因职业规划迷茫而感到沮丧,韩艳丽主动与其谈心,并安排资深导师“一对一”指导。几年下来,这名员工成长为技术骨干,获3项行业创新奖。
在韩艳丽的推动下,公司累计培养技术型人才30名、管理型人才40名、创新型人才30名,员工获省级以上荣誉近百项。她主导的“五星工厂”班组建设,使设备故障率降低40%,生产效率提升20%。
精益管理:擘画行业标杆蓝图
在企业管理上,韩艳丽也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气。她积极引入国际先进管理理念,启动“五星工厂”建设。建设初期,员工对新模式抵触强烈,制度推进举步维艰。面对这些困难,韩艳丽没有退缩,她亲自参与制度设计,逐条修订管理细则,组织集体培训,用案例解析、实操演示化解员工疑虑。
2023年,她主持编制的《五星工厂管理及评价指南》被列为廊坊市地方标准,并在全省推广。该标准涵盖6大模块、128项细则,为行业提供可复制的质量管理范本,助力30余家企业通过五星认证,间接创造经济效益超5亿元。
韩艳丽,用18年的坚守与付出,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践行了“聚一流人才、做一流产品、建一流企业”的目标,诠释了敬业奉献的精神内涵。
宁小五:信义支书带领村民共谱乡村振兴歌
宁小五,男,1964年9月生,中共党员,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黄儿营西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任村书记17年来,宁小五践行“诚信做人、诚信做事,干真事,干实事,干老百姓满意的事”人生理念,带领全村大力发展电线电缆、兴办教育、改善民生,昔日“盐碱地”“要饭村”旧貌换新颜,成为名副其实的乡村小都市、和美乡村样板村。宁小五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大杰出村官”“河北好人”等荣誉。
以身作则促发展 诚信经营树品牌
2008年上任之初,面对全村80余家线缆小作坊濒临关停的困境,宁小五立下“质量立命、诚信兴业”军令状。他带头捐资50万元建设宁联创业辅导基地,吸收全村80多家小作坊加入,帮助他们和本村有资质、重诚信的大型电缆集团签订委托加工协议,以强带弱,带领全村电缆企业走上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之路。
宁小五坚信:“企业要以质量求生存,以诚信求发展”。为引导企业健康发展,他带领企业逐步实现从生产到经营的“五个统一”,即统一管理、统一入料、统一检测、统一品牌、统一销售。
2012年3月,基地某企业价值30万元产品检测不合格,他当众销毁全部问题线缆,并立规:“诚信红线失守,百万损失可担!”此举推动全村线缆企业次年总产值突破9800万元。截至2024年,全村培育中国驰名商标10个,年产值超亿元企业达50家,产品远销37个国家。
一诺千金办教育 攻坚克难人称赞
“让娃娃们在家门口享受省会教育!”2010年,宁小五顶着质疑声启动教育攻坚。他自驾4.2万公里走访23省商户,40天募集1800万元,建成全县首个配备VR教室的农村小学。
2018年,他抵押个人房产筹资,带动村集体投入3.6亿元建成明德学校,引进特级教师12名。如今该校在校生达1.2万人,2023年高考重点上线率居全市第三。17年来,为了保证学生营养均衡,同时减轻家长负担,他承诺“每餐荤素搭配不超过8元”,为此他坚持每月10日检查食堂菜谱,累计补贴承包商超标伙食费47万元。
不忘初心谋幸福 民生改善多途径
在村民眼里,宁小五是“24小时书记”。他建立“红白事必到、大病患必访”制度,17年参加村民葬礼263场,拒收礼金18万余元。2019年实施新民居工程期间,他连续87天驻守工地,带领村民义务投工1.2万人次,建成河北省首个村级人车分流社区。为解决留守老人就餐难题,他推动建成“孝老食堂”,80岁以上老人每日1元即可享用三餐。
2023年,黄儿营西村人均收入达8.6万元,较2008年增长28倍。全村拥有3A级红色文化园、国家级篮球训练基地等设施。正如他所说,“诚信不是口号,是刻在黄儿营人骨子里的基因密码!”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宁小五任村书记已有17个年头,17年斗转星移,17年初心不改,宁小五以“让全村人都过上好日子”的执着信念,以诚实守信的品质和真抓实干的勇气创造了一个村庄的致富传奇!
张宸:“北斗女孩”科技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
张宸,女,1992年8月生,河北沧县鑫翰种植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2013年,张宸走出校园,走进田间地头。她带领合作社走科技创新的发展道路,成为远近闻名的用“北斗”系统种地的“90后”姑娘。如今,张宸带领合作社共流转土地1.07万亩,带动8440户村民增收致富,带领本村及周边的农民制作面点,各类面点累计年销量达100余吨。张宸曾荣获“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全国农村创业优秀带头人”“河北省三八红旗手”“河北省巾帼新农人”等荣誉。
心怀梦想 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新路
在河北沧县兴济镇赵庄子村,“90后”新农人张宸被乡亲们亲切称为“北斗女孩”。她借着对农业的热爱与创新精神,借助“北斗”卫星系统,在盐碱地上书写着现代农业的崭新篇章。
1992年,张宸出生在河北沧县兴济镇赵庄子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从小看着父母在盐碱地辛勤劳作,她心中便埋下了用科技改变农业的种子,希望能让父母不再那么辛苦。高考时,她义无反顾地填报了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2013年毕业后,她放弃了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回到家乡做起了农民。她多次前往中国农业大学取经,加强栽培管理,提早预防病虫害。2014年,合作社种植的旱碱麦每亩产量比流转前增收约10%。但2015年的一场旱灾让合作社遭遇重创,小麦产量不及往年一半。但这些困难并没有将张宸击垮,她认真复盘问题,积极探索。
引入北斗 开启智能农业篇章
一次外出学习中,张宸了解到加装“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无人驾驶系统的农机可实现无人驾驶和精准定量播种。尽管一台农机安装“北斗”系统成本高达6万元,加上父亲对此举深表怀疑,但张宸算了一笔账:原来播种一亩地成本340元,用“北斗”播种只需300元,一亩地节省40元,一万亩地就能节省40万元。最终她说服了父亲,陆续给11台播种机、收割机等农机安装了“北斗”系统。此后,播种、收割、平整地块、植保等环节都实现了无人化和自动化,作业效率提升20%至30%,仅小麦播种环节就能节约成本10%到15%。
张宸没有满足于个人的成功,而是积极谋划带动更多人发展现代农业。2023年,在沧州市科协支持下,她牵头组建沧州市农机联盟,整合市内各县区农机资源,全力推广农业机械化作业。如今,联盟内2100多台农机均配备“北斗”系统,从春播到夏收,这些智能农机在广袤田野上往来穿梭,为粮食丰收筑牢坚实基础。
拓展产业 延伸农业产业链条
张宸经营的合作社规模不断扩大。如今,在“北斗”系统的加持下,沧县鑫翰种植专业合作社已流转土地1.07万亩,托管土地7.3万亩,辐射带动8440户村民增收致富。2023年旱碱麦产量3620吨、玉米产量9760吨,亩产比上年平均增加10%以上。合作社还专门为农民提供耕、种、管、收、加、储、销一体化的生产服务,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眼看着小麦生产走上正轨,张宸又把目光投向食品加工、销售领域。她发现旱碱麦锌、铁、钾等微量元素含量比普通小麦高,做出的面花馒头口感Q弹。于是她组建团队,开始“面花”加工和销售。目前,合作社由旱碱麦生产的各类面点累计年销量达100余吨,随着“面花”的成功,她又增加了杂粮杂豆、小磨香油、芝麻酱等多种农产品,形成了从种植到深加工的产业链,从一个“花”到一条“链”,不仅为村民提供了数百个就业岗位,还增加了种植户的收益,仅2024年春节,靠直播销售就创收了90.7万元。
张宸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新农人的担当与使命。在盐碱地上,她借助“北斗”科技,让传统农业焕发出勃勃生机,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活力。正如她所言:“未来,我要带领更多青年投身农业,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在张宸的带动下,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农业现代化的征程中,共同书写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
赵蕊:非遗传人扎根乡土40载 创新传播党的好声音
赵蕊,女,1963年4月生,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第六批河北省非遗(乐亭大鼓)传承人,乐亭大鼓第七代传人。自1979年拜师学艺以来,赵蕊始终坚持“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宗旨,从“走街串巷”搭台演出到“七进”文化惠民等一系列公益活动,不仅为乐亭大鼓艺术培养了更多的欣赏群体,更让这门艺术有了一大批新生力量。赵蕊曾荣获“河北好人”等荣誉。
刻苦钻研 精艺求精
1980年,17岁的赵蕊考入乐亭县曲艺队,成为一名正式的乐亭大鼓演员。入队后,她先后跟随王立岩、肖云霞、王学荣、李伯华等多位名家前辈学习技艺。学习之余,她每天天不亮就独自苦练,为了练习吐字发音,舌头经常咬出血。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学艺的第二年,她就能独立带组演出了。
从此,在乡间的小路上,经常看到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骑自行车驮着一位盲人弦师和行李的欢快又奋发的身影。从艺至今的40多年,她始终不放弃对艺术的精益求精,演出以外的时间,几乎全部投入到对乐亭大鼓的研究探讨中。
传承艺术 精心育人
源于对这项艺术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赵蕊将“传承”视为自己终生的使命。近年来,在省市县曲艺家协会领导和业内人士的见证下,她收徒曾丽、曹美惠、张文凤等25人,培养他们成为乐亭大鼓第八代传人,并且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所学所感倾囊相授。为了让徒弟们增长见识、激发动力,她积极带徒参与“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等各种演出、赛事。弟子先后荣获第十二届河北省燕赵群星奖、河北省“燕赵文化之星”称号、“宣南杯”全国鼓曲大赛一等奖等荣誉。
植根乡土 讴歌时代
文艺是时代的号角。多年来,赵蕊一直秉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艺术创作理念,宣传党的政策,讴歌时代英雄,写身边人、唱身边事,创作了一批精品书段。其中乐亭大鼓《文明城创建“社区治理”》《最美志愿者》《美丽家园》《走近乐亭》《举杯,为你送行》《因为我是共产党员》《环卫礼赞》《过年啦》《喝彩冬奥》《加油唐山》《铁肩英魂》《关东“呔商”杨焕亭》《大爱忠魂》等原创作品先后刊登于各大网络媒体。其团队创作了多部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作品,其中《新时代思想领航程》入选唐山市“人人争做文明使者 携手共创美好生活”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仪式参演节目。群众在哪里,舞台就在哪里,2018年,她带领团队入驻直播平台,目前已收获粉丝20多万。
热心公益 甘于奉献
作为一名基层文艺志愿者,赵蕊每年参与线上、线下宣传文明城创建、理论宣讲、普法、“弘扬传统文化”进社区、乐亭大鼓基层巡演等主题公益演出300余场次。她自费创办了450平米集演出与教学于一体的“鼓韵书苑”公益演出小剧场,每天坚持演出、教学活动,宣传党的政策,弘扬正能量。
除日常活动外,“乐亭大鼓周周唱”是鼓韵书苑剧场的招牌活动。每周坚持乐亭大鼓免费培训,教授学员230余名。暑期举办青少年乐亭大鼓免费培训班,培训学员30余名。剧场先后挂牌河北省青年曲艺工程培训基地,乐亭县非遗会客厅、非遗传承基地,唐山市、乐亭县演艺新空间,乐亭县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等,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赵蕊用自己的坚守和奉献,让乐亭大鼓这门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传承使命的担当。
周淑英:非遗传承人秉持艺术匠心 推动剪纸技艺大众化国际化
周淑英,女,1964年11月生,河北省石家庄市新华区湾里庙步行街周淑英民间文艺家工作室负责人。周淑英在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和省政协委员期间,多次就非遗助力乡村振兴、非遗和企业融合、非遗进校园等提出议案提案,受到重视和采用。2018年,周淑英提出的关于非遗纳入教育教学体系,促进民族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提案获文旅部答复并向全国推广。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2012年12月,被文化部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蔚县剪纸代表性传承人”,为推动剪纸技艺大众化国际化作出了突出贡献。
师承名门 将非遗发扬光大
周树英父亲周永明是蔚县剪纸第二代传承人。周淑英自幼受优良家风熏陶,耳濡目染,立下远大志向,要将蔚县剪纸发扬光大。于是,周淑英白天和哥哥姐姐们在地里做农活,晚上通宵练习绘画练基本功,将父亲剪纸的画稿描了一遍又一遍。父亲被女儿对艺术的执着打动,便将传男不传女的习俗打破,开始教授她最核心的传统技艺,也开启了她的艺术生涯,并在后来的岁月里逐渐培养其成长为新一代传承人。
1995年,周淑英参加了世界妇女代表大会,为大会制作大型宣传画,作品《世妇会徽》荣获大奖,也将老家河北蔚县推向了全世界。2023年,其创作的《龙行天下》系列作品被选入《非遗里的中国》。2025年大年初三,其作品于登上了央视非遗晚会。
振兴乡村 传授剪纸技艺
1978年,周淑英在老家成立了周永明世家剪纸厂,向全村和周边村里的妇女传授剪纸技艺,人数从一开始的20人到50人,再到1000人。周淑英又将培养好的技术骨干送到其他厂家,慢慢地,老家的剪纸从业者达到了3万多人。后来,她又来到中央美院民间美术研究室进行深造,随后成立了周淑英剪纸艺术工作室,免费培训5000多人,解决了许多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
周淑英本人做了非遗助力乡村的大量示范活动,主动和多家知名企业进行合作。
传承非遗 走进校园和社区
自2018年开始,周淑英通过非遗进校园、海外宣讲等活动,推动剪纸艺术大众化、市场化、时代化和国际化。在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几十所学校开设剪纸课程,讲授传统剪纸的理念、艺术价值、技法等,推动其纳入学校课堂教学体系。
2022年,在省、市、区各级党委宣传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周淑英在石家庄市新华区湾里庙步行街成立了名家工作室。有了这个根据地,她积极践行非遗进社区、进校园,带动广大青少年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她经常在各大、中、小学和社区举办公益讲座传授剪纸技艺近百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和社区内外开枝散叶,发扬光大。
目前,湾里庙步行街人潮如织,几乎每天都有十几万人游玩打卡。而周淑英已经依托名家工作室举办了各种宣传活动逾百场,平均日接待参观者超过10小时,亲自为游客讲解剪纸技艺和非遗文化等知识,极大地提升了人们对剪纸艺术的认知。周老师虽已年逾六旬,但她怀着一颗火热的艺术匠心,在推动剪纸技艺大众化国际化的道路上仍不断前行。
见义勇为
陈潮:英勇小伙路遇车辆侧翻起火 果断出手挽救两人生命
陈潮,男,1980年9月生,河北省定州市北城区街道香江博仕园小区居民,北京市顺义区某装修公司施工队队长。2024年6月30日,陈潮乘坐网约车途经北京市顺义区左堤路时,遇到一起车辆起火侧翻的事故,与网约车司机张中星合力救出2名被困人员。陈潮曾荣获“首都见义勇为模范”等荣誉。
路遇险情 无畏书写生命答卷
2024年6月30日21时15分许,陈潮搭乘网约车途经顺义区左堤路。夜色中,一辆侧翻轿车燃起的火光照亮路面,多名路人正焦急呼救。他立即要求司机张中星停车,冲至事故现场。此时车辆发动机舱已窜出半米高火苗,车内传来微弱呼救声。陈潮透过碎裂车窗发现,后排一名昏迷男子被安全带卡住,随即与张中星徒手撕开变形车门,10秒内将伤者转移至15米外安全区域。
正当众人以为救援结束时,陈潮突然听到车内传来敲击声——驾驶位仍有1名被困者!此时火势已蔓延至油箱,爆炸风险剧增。他抓起路边石块猛砸前挡风玻璃,与张中星顶着60℃以上的高温浓烟钻进车体。因车辆侧翻角度刁钻,两人尝试4次未能拽动伤者,最终通过摇晃车身调整受力点,用时28秒完成救援。就在撤离瞬间,事故车辆轰然爆炸,烈焰吞噬整个车身。事后消防部门确认,从首次施救到爆炸仅间隔2分30秒。
侠义传承 善行浸润城市温度
这次惊险救援并非陈潮首次挺身而出。2005年夏,他在定州市唐河岸边救起1名溺水少年;2019年冬,于北京市朝阳区拦截持刀抢劫嫌疑人,协助警方破获系列案件。问及多次冒险救人的初衷,陈潮坦言:“父母自幼教导我‘见难必帮’,这份信念早已融进血脉。”其居住的社区主任透露,陈潮连续8年义务为孤寡老人维修房屋,累计服务超300户。
凡人星光 照亮文明精神底色
“若不是陈师傅拼死相救,我们家就塌了!”获救司机王某康复后,携全家从黑龙江赶赴北京致谢。面对赞誉,陈潮始终淡然:“我就是个普通装修工,危急时刻伸手帮一把,换谁都会这么做。”正如顺义区消防救援支队评价:“他用凡人身躯架起生命通道,诠释了新时代公民的责任担当。”
陈潮以朴素的善念冲破黑暗,用无畏的身躯筑起生的希望,更以持续20年的凡人善举,织就城市文明的温暖底色。这份融入市井烟火的英雄气概,正随着千万个“陈潮”的涌现,汇聚成时代精神的璀璨星河。
孝老爱亲
曹湘莉:大爱母亲养育脑瘫双胞胎儿女 照顾重病亲人
曹湘莉,女,1974年3月生,中共党员,河北省沧州市新华区道东街道办事处三角线社区居民(中国石化沧州炼化公司退休职工)。曹湘莉的一对双胞胎儿女出生后被确诊为脑性瘫痪,多年来,曹湘莉精心照料儿女与年迈父母,同时在工作一线拼搏进取30余年,取得不凡业绩。曹湘莉曾荣获“河北好人”“河北省最美职工”等荣誉。
命运多舛 她用爱为孩子点亮希望
2002年,曹湘莉迎来了生命中最幸福的时刻——双胞胎儿女的出生。然而,命运却给她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孩子们出生后不久,均被确诊为脑性瘫痪,且均为智力一级重度残疾。那一刻,曹湘莉的世界仿佛崩塌了,但她很快擦干眼泪,决定与命运抗争到底。
20多年来,曹湘莉带着孩子们辗转全国多家医院,尝试过输脑活素、高压氧治疗、康复训练等无数种方法,只为让孩子减轻病痛,获得一丝自理能力。每天清晨五点半,她就起床为孩子们准备早饭、穿衣、喂药,然后匆匆赶往单位。下班后,她顾不上疲惫,立刻返回家中陪伴孩子进行康复训练。深夜,她还要为年迈的父母翻身、擦洗身体。
为了缓解女儿豆豆(化名)的情绪问题,曹湘莉自学心理学知识,用音乐、绘本和户外活动帮助她打开心扉。面对儿子小小(化名)的癫痫发作,她总是第一时间冲上去急救,为他擦拭呕吐物。在她的坚持下,如今女儿已能独立行走、听懂简单指令,儿子也能自己穿衣吃饭。这些微小却珍贵的进步,凝聚着曹湘莉无数个日夜的坚守与付出。
孝老爱亲 她用责任撑起家庭的天空
在悉心照料患病儿女的同时,曹湘莉的家庭又接连遭遇不幸。2017年,她的公公被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母亲因摔伤导致骨折、生活不能自理。面对家中四位需要照顾的至亲(双胞胎儿女、年迈父母),曹湘莉没有丝毫退缩。她与丈夫分工协作,白天上班、下班后先去医院照顾老人,再回家看护孩子,常常忙到凌晨才能休息。
2018年,曹湘莉所在班组因优化整合,人员骤减至两人,而她负责的重油氮含量分析任务却异常繁重。为了不影响工作进度,她不得不将孩子短暂锁在家中,通过摄像头监控孩子动态。然而,缺乏陪伴的孩子情绪失控,女儿豆豆曾连续七天七夜不睡觉、自残,儿子小小也因癫痫频繁发作让曹湘莉心力交瘁。即便如此,她仍坚守岗位,一个月内高质量完成100多项次分析任务,确保产品合格率100%。
坚守岗位 她用拼搏诠释职业担当
在同事眼中,曹湘莉是“铁打的战士”;在老人口中,她是“最美儿媳”。然而,她却总是说:“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正是这份平凡而伟大的爱,让两个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让两位患病老人安度晚年。
尽管家庭负担沉重,曹湘莉从未放松对事业的追求。在沧州炼化化验室工作的32年里,她从一名普通化验员成长为高级技师,创新研发《直接进样法改稀释法》等操作法,解决多项技术难题,攻关液化气铜片腐蚀技术,实现液化气出厂合格率100%;做好连续重整、苯抽提2套装置开工各项分析,指导新装置顺利开工。她带出的20余名徒弟中,多人成为技术骨干。
“生活再苦涩,我也要微笑着坚持走下去!”这是曹湘莉常挂在嘴边的话。她用行动诠释了孝老爱亲的真谛——不是轰轰烈烈的壮举,而是日复一日的坚守与付出;不是对苦难的妥协,而是用爱与责任为家人筑起温暖的港湾。这位“钢铁战士”用柔肩扛起生命重量,用孝心书写人间大爱,成为燕赵大地上一面闪耀的道德旗帜。
来源:中国文明网、文明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