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卫视 || 历史上的乙巳年(九)——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大出天下无后顾无忧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贾惠超

时间:2025-02-20 11:00

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秦国大出天下无后顾无忧

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力日趋强盛,对周边诸侯国的扩张欲望以及对土地和资源的渴求加大。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陷入了进退两难之中,咸阳大殿上,两个重要人物争吵不休。

秦国国相张仪主张进攻韩国;大将司马错则主张出兵灭蜀。

AI生成秦国国相张仪大将司马错争吵场景)

《史记》《战国策》都对此番辩论做了记载,整体而言,两人的目的相同,都是为秦一统天下,但具体采取的方式和途径有所差异。司马错认为,国家要想富强,必须要增加土地面积;而张仪主张征服弱国以稳步推进东出战略。

张仪与司马错的辩论,实际上是对秦此后的战略方向作出的一次推演。

按照司马错的想法,秦国如果能得到巴蜀地区,不仅能扩充国土面积,而且取巴蜀地区的财富,将足以使秦国富国强兵;且巴蜀可从水路攻击楚国,“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

就当时而言,巴蜀地区也曾是楚国的目标,而且从进攻道路的难度来看,楚国从巴蜀东线溯江而上进入四川盆地,并不会比秦国从巴蜀北线的关中平原跨过秦岭入川,难度更大。

关键在于秦楚两国对巴蜀的诉求。

秦国需要成都平原的耕地,以支撑秦国的战争消耗;并可以占据长江上游,给最大的竞争对手楚国以压力。

楚国相对来说,对巴蜀的期待值并不如秦国强烈,因为它可扩张的选择范围实在是太大了,两湖、江淮地区乃至中原地区都有着大片水量充足、地势平坦的肥沃土地,并且人口众多,用不着非要逆流而上取成都平原。

而即便楚国占据四川盆地,向北进攻秦国的可能性也不大,从后来楚汉相争之际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难度,可见一斑。

这样看来,秦国东出较难、西进北扩不现实,向南攻取巴蜀诉求最强烈、胜算最大、利益最广。

公元前316年,这一乙巳年,秦惠文王最终决定,听取司马错的意见,派兵开凿连通从陕西进入四川的金牛道,先后攻灭蜀国和巴国。

 

(AI生成人物形象:秦惠文王)

之后,李冰治蜀,修建都江堰,使得蜀中成天府之国,为秦国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强势的经济、军事基础。

AI生成人物形象:秦国时期蜀郡守李冰

而进攻巴蜀这一决策说明,秦并天下其中人为因素固然重要,某种程度上,在地理大势面前,亦是所趋。


文字整理:刘正其)

说明:本文所使用的图片均由AI技术生

《历史上的乙巳年》往期文章链接:

历史上的乙巳年(八)

历史上的乙巳年(七)

历史上的乙巳年(六)

历史上的乙巳年(五)

历史上的乙巳年(四)

历史上的乙巳年(三)

历史上的乙巳年(二)

历史上的乙巳年(一)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