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彩河北人·青年榜样”专栏丨塞罕坝机械林场第三代务林人王雪萌:我替山河织锦绣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孙希权

时间:2025-07-14 15:01


从科技前沿到体育赛场

从乡村振兴到太空探索

河北人以燕赵大地赋予的

坚韧与创新精神

在各行各业中大放异彩

展现“河北力量”


感恩奋进,双争有我

美丽河北,因我出彩

河北共青团携手

河北卫视《出彩河北人》

共同推出

“出彩河北人·青年榜样”专栏

讲述燕赵儿女的奋斗故事



作为从小就在塞罕坝长大的“林三代”,2019年,王雪萌成为塞罕坝机械林场的一名林业技术员。“啥活都能扛,啥苦都能吃,这是爷爷和父亲对我的嘱托!”



塞罕坝是蒙语,意为“美丽的高岭”。但是,这片昔日有千里松林的美丽高岭,由于连年火灾、乱砍滥伐,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时,生态环境已严重恶化,成为人迹罕至的荒原。为遏止沙漠逼近北京、涵养京津地区水源,国家决定在河北北部建立大型机械林场。在1962年的深秋,凿开了塞罕坝的第一个树坑,开启了三代人60年的造林传奇。



“从小就听爷爷和爸爸讲他们的工作,2017年塞罕坝获得联合国‘地球卫士奖’的时候,当我看到爷爷和爸爸激动样子的那一刻,我读懂了塞罕坝三个字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同时也在心底种下了回到塞罕坝的种子。”作为从小就在塞罕坝长大的“林三代”,王雪萌现在已经成为塞罕坝机械林场的一名林业技术员。



从小受到家里人的影响,以及对家乡的热爱,这让王雪萌对回到塞罕坝工作充满向往。2018年王雪萌从河北师范大学毕业,2019年通过统一考试,回到塞罕坝机械林场千层板分场营林股工作。



王雪萌的爷爷是第一代务林人,在她小的时候,经常听爷爷讲起当年上坝的故事。“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是上世纪50年代塞罕坝的真实写照。风沙肆虐,直吹北京,毛主席发出了“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21岁的爷爷就在那个时候来到了塞罕坝,成为第一批奔赴塞罕坝的造林员。他们住茅草屋,吃黑莜面,经历了雨凇灾害和大旱,但讲起那时战天斗地、植树造林的事,爷爷总是眼含热泪,特别骄傲。无论多么艰苦,为国家扛活、让荒原变绿是他们唯一的信念。



“造林不易,护林更难”,王雪萌的父亲作为第二代塞罕坝务林人,18岁开始在林场工作,在他身上的重担就是把老一辈人种下的林子管好、护好。王雪萌还清晰地记得第一次与父亲一起到林区作业:“我当时特别怕因为不懂出丑,回家挨训,所以做了很多功课。”她说,“父亲站在木头堆上量木头、报数,我和另外一个叔叔记录、验库,大家分工明确,合作愉快。”她还补充说,“平时父亲是非常严厉的形象,但是在外面,他严谨、乐观又带点小幽默,我看到了父亲的另一面。”看着年过半百的父亲在两米多高的楞垛上爬上爬下,她的心也总是悬着,但父亲却时常说:“老一辈种下这片林子实在是不易,我们必须替他们守护好。”父亲没有时间照顾王雪萌,却把那片山、那抹绿照看得很好,几十年如一日,从未停下坚守的步伐。



2019年参加工作后,她深知,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塞罕坝机械林场有句老话,叫“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2018年,24岁大学毕业的王雪萌,接过父辈的接力棒,成为地地道道的“林三代”。工作后,王雪萌和两个“90后”女孩一同被分配到营林股,开展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木材入库。11月的塞罕坝已经很冷了,山上大雪过膝,一天工作下来,棉裤都湿了半截,甚至有时下山晚了,棉裤已经变成了冰裤,看到能立在地上的裤子,年轻的女孩子们都哈哈大笑了起来。每年5月份,春季造林拉开序幕,作为技术员,他们需要每天早晨五点半到达作业地块,中午在山上吃面包、啃火腿,直到下午六点才能结束一天的工作,栽树苗时需要蹲着或者跪在地上,一天下来,感觉腿脚都不是自己的了。但是,每当想到亲手种下的那一株株树苗会长成参天大树,第二天的工作就更有力气!



今年是王雪萌在林场工作的第6年,她一直坚守在生产一线,从育苗到造林,从设计到施工,从检查验收到木材清点,啥活都能扛;在零下30度、车抛锚时当过“推车侠”,也在大雪纷飞的五月天当过“抢工者”,啥苦都能吃。见到过3人合抱的古树、发现过藏在树根下的鸟窝、偶遇过呆萌奔跑的狍子,这些都是林场带给她的浪漫。王雪萌说:“这些年,我没有穿过裙子,但这满山鲜花,就是我最美的裙子。”



近年来,塞罕坝机械林场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很多大学生慕名而来,成为新一代务林人。王雪萌表示,现在的塞罕坝已经走上了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道路,条件不再那么艰苦,但是“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在每一代务林人之间传承!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河北共青团微信公众号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