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彩河北人·青年榜样”专栏丨邹国利:守护中国铁路温度的“公益性慢火车”列车长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孙希权

时间:2025-07-14 14:01


从科技前沿到体育赛场

从乡村振兴到太空探索

河北人以燕赵大地赋予的

坚韧与创新精神

在各行各业中大放异彩

展现“河北力量”


感恩奋进,双争有我

美丽河北,因我出彩

河北共青团携手

河北卫视《出彩河北人》

共同推出

“出彩河北人·青年榜样”专栏

讲述燕赵儿女的奋斗故事



1987年,承德市区至兴隆县的6433/6434次绿皮火车开行,果农们上午挑着箩筐乘坐列车到市区售卖,下午再坐列车回家,形成了当地有名的“大筐队”。在追求效率与速度的今天,这趟“公益性慢火车”依旧行驶在广袤田野山间。读书期间,邹国利时常乘坐这趟列车,如今,他成为6433/6434次的列车长。



高铁时代,人们把目光更多投向“风驰电掣”的高铁,然而在广袤田野山间,铁路部门开行的“公益性慢火车”,以低廉的票价、优质的服务和“公交化”开行模式,被誉为“开往幸福的绿皮火车”,深受百姓欢迎。



由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承德车务段客运乘务车间运行的,往返于承德站和兴隆县站的6433/6344次绿皮火车,就是其中之一。早年间,由于山区交通不便,铁路是当地果农们向外运输农产品的唯一通道。1987年,承德市区至兴隆县的6433/6434次绿皮火车开行,途经新杖子在内的多处农产区。果农们上午挑着箩筐乘坐6433次列车到承德市区售卖,下午再坐6434次列车回家,形成了当地有名的“大筐队”。进城卖山货,几乎是“大筐队”家庭唯一的收入来源。



在6433/6434次“公益性慢火车”上,有一位深受乘客喜爱的列车长邹国利。说起与这趟列车的缘分,邹国利言语中透着亲切,因为从少年求学时期,他就是这趟列车的常客。每到节假日,这趟列车就成了他往返承德和兴隆之间的选择,那些和青春有关的日子里,也少不了这趟行走在燕山山脉的浪漫时刻。可能是少年时的憧憬,也许是命运使然,2010年,邹国利进入铁路系统工作,恰巧就被分在了自己再熟悉不过的6433/6434次列车上。由于之前频繁乘车的缘故,他几乎能认出每一个坐车卖菜的村民,村民们也亲切地喊他“小邹”。



在列车运行中,邹国利每到一站都会在车门口迎接乘客,帮助有需要的村民搬运行李、安排座位。开车后,他会在车厢内巡视,检查行李摆放是否安全,与乘客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遇到突发情况,他迅速组织应急处理。他用自己的热情和责任,让这趟“公益性慢火车”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桥梁,也成为了村民们心中温暖的港湾。



过去由于山区闭塞、交通不便,“公益性慢火车”开行之初,为沿线百姓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深受百姓的欢迎。“可是近些年,特别是随着公路快速发展,私家车迅猛增加,加上铁路不断升级,乘坐绿皮车的人数逐年减少,列车编组不断缩减,影响力也在逐渐减弱。”据邹国利观察,目前经常乘坐这趟公益慢火车的,虽然也有一些游客和市民,但是绝大多数都是沿途各乡镇去市里卖农货的村民。在邹国利看来,老乡箩筐里有时装着山货,有时装着自家产的瓜果,一趟下来卖不上太多钱,但日积月累,也就成了老乡家里重要收入来源,“它们是孩子的学费、自己的养老钱,可以说,这列慢火车承载着他们美好生活的希望。”



为了更好地服务村民,邹国利积极行动。他所在的客运乘务车间创建了“绿色乡情乘务组”品牌班组。针对村民携带大筐的情况,将车厢一侧的小座席拆除,改造成能码放大筐的专用货架。他还创建微信群,及时向村民提供列车开行、农副产品价格浮动等信息,为“大筐队”开辟绿色通道,在车门处加强秩序维护,帮助搬运大筐。此外,成立“蓝马甲助力公益慢火车”青年志愿服务队,在高峰期为每节车厢配备随车志愿者。



当我们都已经熟悉高铁出行,甚至还变着法儿地体验动卧、旅游专列的时候,全国仍有80余对票价低、站站停,为乡村振兴助力的“公益性慢火车”,默默行驶在山野间。这些“慢火车”,践行着“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庄严承诺。邹国利,这位“慢火车”上的温情守护者,也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铁路人的奉献与担当!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河北共青团微信公众号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