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杨业
时间:2025-07-12 09:00
1933年,日军分三路向热河发动进攻,热河地区的人民遭受了日军的残酷暴行。在热河革命烈士纪念馆内,珍贵展品静静诉说往昔艰苦抗战史。
【河北广播电视台 朱一帆】
红色精神传燕赵,爱国教育“冀”心田。大家好,我是主持人一帆。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请到了董琳佳老师和承德市南营子小学的同学们,一起走进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热河革命烈士纪念馆。
【承德市南营子小学思政老师 董琳佳】
非常开心能和大家一起开启这次意义非凡的旅程。在我左手边的就是热河革命烈士纪念馆的镇馆之宝。
这条围巾是抗日民族英雄孙永勤唯一留下来的遗物。
孙永勤生于兴隆县的一个农民家庭,他为人热心,爱帮弱小、对抗豪强。1933年日军侵占热河,孙永勤与16位农民兄弟竖起“天下第一军,均富又济贫”大旗,成立民众军。他的妻子雷永兰连夜编了条灰色麻线围巾为他送行。此后,孙永勤一直贴身戴着这条围巾,它既能遮风挡寒,关键时刻还能助他隐藏行踪,与敌人巧妙周旋。
【承德市南营子小学 学生】
老师,这支农民组成的队伍战斗力怎么样?
董琳佳:“这支农民组成的队伍战斗力特别强。孙永勤虽然出身平凡,却有着非凡的军事指挥能力。他组建的民众军战斗力也特别强,首战便攻克了张杖子伪军据点。战后,民众军开仓济贫,声望大增,队伍人数很快扩充到五千余人。为了严明纪律,孙永勤设下军法处,定下‘不贪财、不扰民、不奸淫’的铁律。此后,孙永勤率领部队凭借灵活敏捷的游击战,让日军吃尽苦头。敌人对他们恨之入骨,给他们起了‘山耗子’的绰号。”
除了“山耗子”这个绰号,日军还称他们为“热河之癌”。1934年,中共京东特委委员王平陆建议孙永勤将民众军改编为抗日救国军。整编后,军队在长城沿线痛击日军。在黄花川、南山子、宽城九虎岭等战斗中,他们多次重创日军。不到一年时间中,抗日救国军与日伪军战斗200余次,歼敌数千人,令沦陷区民众士气大振。因此日军将孙永勤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称其为“热河之癌”。
1935年5月,孙永勤为摆脱日军追击前往遵化,临行前将围巾留在家,叮嘱妻子照顾好孩子。战斗中他率领部队多次打退日军,但自己不幸腹部中弹,最终壮烈牺牲。他的妻子在老乡保护下,隐姓埋名带着孩子逃亡,始终未舍弃这条围巾。
一条围巾,一份寄托。这条围巾满含着妻子对孙永勤的牵挂,见证其热血抗战征程,更见证了孙永勤抗日救国的无畏勇气。1935年,中共中央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上高度赞扬了孙永勤,并将其与吉鸿昌、瞿秋白等其余十名烈士并称为“本土抗战民族英雄”。愿我们继续继承先烈的遗志,将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灿烂辉煌。
2025年7月12日18:24
河北卫视
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
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
联合出品
敬请期待
编辑:杨业 记者:赵志达 于梦羽 赵一博 监制:张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