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教育“冀”心田丨第六期:抗大烽火——从战争中学习战争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杨业

时间:2025-07-27 08:00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全面抗战的烈火席卷山河。面对日寇的疯狂扫荡,党中央及时作出决策,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迁移至晋冀豫边区,于山林之中开展办学活动,培育军政人才,为前线锻造栋梁。

【河北广播电视台 朱一帆】

红色精神传燕赵,爱国教育“冀”心田。大家好!我是主持人一帆。今天我们跟随李彤彤老师,带领邢台市金华实验小学的同学们,一起来到邢台浆水镇,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就矗立在这里。

【邢台市金华实验小学 学生】

老师,大学周围不应该是高楼林立的繁华景象吗,抗大怎么会建在山沟里呢?

【邢台市金华实验小学 大队辅导员 李彤彤】

1936年,为弥补军政干部的紧缺,迎接抗战新形势,在毛泽东的指导下,抗大于延安创办。随着抗战局势的发展,1940年11月,抗大经过一年多的千里行军,转移到群山环抱的浆水镇,开展了“敌后烽火育英才”的光辉历程。

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抗大在浆水办学期间的主要领导——时任抗大教育长、副校长的何长工带领抗大师生一手拿锄头、一手握钢枪,于烽火硝烟中,白天练兵作战,夜晚挑灯学习,在敌后战场持续培养出了六、七、八期军政双优的骨干学员。

1941年6月,抗大举行五周年纪念大会。七天时间里,阅兵式展现军威、运动会锤炼体魄、文艺演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响彻太行。

在陈列馆内,一枚褪去光泽却仍熠熠生辉的抗大五周年纪念大会纪念章置于展柜中,其章体虽已氧化泛绿,却仍透出“铁血办学”的铮铮气魄。

透过这枚精美的纪念章,我们仿佛也能看到当时抗大五周年纪念大会时的盛况。当时“抗大万岁”的口号已经铺天盖地,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亲笔题词:“号召千万青年走上革命战场,高举抗大旗帜,插遍整个中国。”左权、罗瑞卿等中央领导也为大会题词贺电。七天校庆的盛况与抗大五年来的教学经验经过系统性梳理,一同编纂到了《抗大五周年特辑》中,此特辑也成为抗大站在最前线开展敌后办学的有力佐证。

抗大抗大,越抗越大!办学8期,抗大(总校及各地分校)累计为革命事业输送了20多万名军政干部,包括徐向前、罗瑞卿等7位开国将帅都曾在抗大工作、学习过。

八十年风雨沧桑,抗大精神历久弥新。如今,我们重走抗大路,感悟先辈的艰辛与胜利的不易。教育是永不熄灭的烽火!这烽火,点燃了新时代青年心中的报国壮志,愿我们都能继承抗大烽火,薪火相传,使命在肩!




2025年7月27日18:24

河北卫视

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

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

联合出品

敬请期待





编辑:杨业   记者:赵志达 于梦羽 杨业   监制:张志红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