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科教君
时间:2025-08-21 07:30
《红色诗行里的成长印记》
翻开历史厚重的书页,西柏坡三个字总是闪烁着特别的光芒。这个坐落在太行山东麓的小山村,是中国革命走向全国胜利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而对我这个生长在和平年代的高一学生来说,西柏坡不仅是一段辉煌的历史,更是一首与我共同成长的红色诗歌,字里行间都镌刻着青春与信仰的印记。
记得第一次真正"遇见"西柏坡,是在初中历史课本上。黑白照片中简陋的中央军委作战室,毛泽东主席那“两个务必”的谆谆教诲,让我第一次感受到这个普通山村承载的不平凡。那时的我正为中考焦虑不已,每每想到革命先辈在西柏坡那样艰苦条件下仍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便觉得自己的困难实在微不足道。我开始学着像西柏坡时期的共产党人那样,在笔记本上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把大目标分解成小任务——这不正是当年三大战役的战略智慧吗?西柏坡教会我的第一课,就是如何在困境中保持清醒头脑,用智慧与毅力开辟前路。
进入高中后,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西柏坡研学活动。站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前,抚摸着斑驳的木门,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心跳。导游老师讲述着"进京赶考"的故事,我的思绪却飘回了刚入学时的迷茫。面对陡然增加的课业压力,我曾一度手足无措。但此刻,我忽然明白:西柏坡精神中最动人的,不正是那种永不停歇的学习姿态吗?毛泽东在西柏坡的小土屋里写下《将革命进行到底》,周恩来在油灯下批阅战报至深夜——他们从未因已有成就而停止前进。回到学校后,我成立了"西柏坡读书会",和同学们一起研读红色经典,交流学习方法。我们约定要像西柏坡时期的革命者那样,把每个今天都当作新的起点。
去年冬天,我尝试将西柏坡故事改编成校园剧。查阅资料时,一段关于中央机关食堂的记载深深触动了我:为了节约粮食,领导人和其他工作人员一样吃粗粮野菜,周恩来还发明了"瓜菜代"的饮食方法。这让我想起自己曾经对食堂饭菜的种种挑剔,不禁面红耳赤。在排练过程中,我们特意加入了这段情节。当小演员们用质朴的表演展现革命前辈的艰苦朴素时,台下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西柏坡就这样以最生动的方式,教会了我们这一代人什么是真正的幸福观。
如今,我的书桌上常年摆着一尊西柏坡纪念馆的微缩模型。每当我感到疲惫或迷茫,就会想起那个小山村里发生的伟大故事。西柏坡于我,早已超越地理概念,成为精神成长的重要坐标。在这首共同谱写的红色诗歌里,我是蹒跚学步的稚子,西柏坡是智慧长者;我是亟待书写的白纸,西柏坡是饱含哲思的题词。我们相互成就——我因它而坚定,它因我们这些新时代青年的传承而永葆青春。
站在人生的新起点上,我愿继续以虔诚之心品读这首永不完结的红色诗篇。让西柏坡精神如太行山上的朝阳,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这一代人的奋斗故事,成为这首诗中最鲜活有力的篇章。因为我知道,真正的红色传承,不在响亮的口号里,而在每个平凡日子里的选择与坚持中。
作者:冯天媛 (衡水第二中学2406班)
作者 | 红色文化工作室 制片人 | 王平 监制 | 杨宝昆 杨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