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齐少乾
时间:2025-08-22 13:13
在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的足球场上,一场特殊的“思政课”正在进行。体育教师程功把学生分成两队,模拟“红军长征”场景,要求队员在“突破封锁线”(绕杆跑)“抢占阵地”(射门得分)的过程中,必须全员协作才能完成任务。“足球不只是攻防对抗,更是对团结精神的最好诠释——就像当年红军过草地,缺了谁都走不到终点。”程功的话语让学生们若有所思。这是他将体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生动一幕,为全国体育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可借鉴的“体教融合”样本。
一、课堂革新:让运动技能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
“体育思政不是贴标签,而是要找到运动规律与育人目标的共鸣点。”有着多年辅导员经验的程功,深知非体育专业学生对“说教式”教育的抵触。他在羽毛球、足球、保健课三大课程中,构建起“技能习得—情境体验—价值内化”的三阶教学模型。
在羽毛球双打教学中,他设计“搭档成长日志”,要求学生记录配合失误时的沟通过程。计算机专业学生司同学在日志中写道:“程老师让我们分析‘接发球失误后互相指责’与‘主动补位’的胜率差异,原来‘责任担当’不只是口号,更是赢球的关键。”这种将团队协作理念融入战术训练的方式,让抽象的价值观变得可触可感。
二、赛事育人:在胜负场中淬炼健全人格
“竞技场是思政教育的天然课堂。”程功组织的每场活动,都蕴含着精心设计的思政主题。2024年足球赛以“工匠精神”为主题,要求参赛班级制作“技术革新看板”,分析球队战术如何像精密仪器般协同运转。某团队在决赛中故意放弃“拖延时间”的投机打法,虽以一球惜败,却获得“最佳协作奖”。“程老师说,‘零件不投机,机器才可靠’,这比冠军更有价值。”这句话道出赛事的育人内核。
程功还特别关注赛事中的“失败者教育”。当远东学生组成羽毛球校队连续两次止步小组赛时,他组织“失利复盘会”,邀请退伍军人教师分享战场经历:“战场上没有永远的赢家,但有永远的战士。”如今这支球队虽未夺冠,却成了全校训练最刻苦的队伍,队员们说:“我们学会了把‘屡败屡战’刻进骨子里。”
三、场外延伸:让体育精神扎根社会土壤
“体育思政不能局限于操场,要延伸到社会大课堂。”程功发起的“党员服务岗”,让学生在服务社会中践行所学。2023年寒假,他带领学生为社区老人开设“健康太极课”,在教简化太极拳时,穿插讲解“以柔克刚”的处世智慧。
更具创意的是他设计的“体育思政实践包”。包里有印着“女排精神”、“乒乓外交”等故事的运动手环,有记录社区健身需求的调研表,还有结合专业特色的服务方案——经管类学生用数据分析社区运动人口结构,工科学生设计简易健身器材。“在给独居老人调试智能计步器时,我才明白‘科技为民’不是课本上的话。”计算机专业学生赵同学的实践报告,记录着价值观的升华。
程功的体育思政实践,让非体育专业学生收获了意外成长:有17名学生通过他的课程考取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更有学生在考研面试时,因阐述“足球战术与团队管理”的独特见解被导师破格录取。
程功的创新之处,在于他没有把思政教育硬塞进体育课堂,而是像调试羽毛球拍线那样,找到二者的最佳张力——当学生在跑动、跳跃、协作中自然领悟责任、公平、坚韧的内涵时,体育思政便真正实现了‘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这种扎根课堂、延伸赛场、服务社会的立体化实践,为全国高校体育思政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