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刘婷
时间:2021-02-23 10:06:42
作者简介:
张海龙:诗人、作家、纪录片策划人及撰稿人、“我们读诗”总策划。
曾担任央视纪录频道纪录片《自然的力量》《跟着唐诗去旅行》总撰稿、《疯狂摄影师》《功夫少林》《藏着的武林》文学统筹;央视中文国际频道纪录片《传承2》与《记住乡愁》第4季、第5季、第6季、第7季策划及撰稿;新疆电视台纪录片《新疆是个好地方》《塔里木河》《伊犁河》《山河新疆》总撰稿;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纪录片《流动的盛宴》总撰稿;河北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国梆子》总撰稿;河南电视台纪录片《豫见新世界》总撰稿;浙江电视台纪录片《孤山路31号》《西泠印社》总撰稿。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
我们生于天地之间,首要之务自然是辨识草木、踏访山川、泛舟湖海,以此才能确认自己身处的时空与座标,判断未来的走势与方向。
读史必先读地。百余年前,梁启超就曾在《中国史叙论》中写下这样的文字:“东半球之脊,实为帕米尔高原,亦称葱岭,盖诸大山脉之本干也。葱岭向东衍为三派,其中部一派,为昆仑山脉,实界新疆与西藏焉。昆仑山脉复分为二,其一向东,其一向东南。向东南者名巴颜喀喇山,界青海与西藏,入中国内地,沿四川省之西鄙,蔓延于云南、两广之北境,所谓南岭者也。其向东者名祈连山,亘青海之北境。其脉复分为二:一向正东,经渭水之上流,蔓延于陕西、河南,所谓北岭者也;一向东北,沿黄河亘长城内外者为贺兰山。更北为阴山,更北为兴安岭,续断蒙古之东部,而入于西伯利亚……”
一国有界而山河无界,只有按照这种视角,才能真正理解中国。近期追看完河北卫视播出的六集纪录片《大河之北》,不禁生出由衷的感慨:这是一部迟来的纪录片!这也是一部正当其时的纪录片!这更是一卷需要走读的山河地理!
所谓迟来,是指在今天“存在感”似乎不那么强的河北,早就需要这么一部从山河地理来辨识其人文气象乃至地域性格的全景式纪录片了。本片从得名、山地、高原、平原、河流、湖泊、海洋作为切入口,深度解读河北这部微缩的国家地理读本,解析自然地貌赋予这片土地的独特人文精神与气质,正是认识河北、了解河北的最佳选择,更是理解北方中国的重要门户。事实上,今天能说清楚一地之由来并不容易,那是我们在天地之间的来路和出处,而“大河之北”这四个字形同密码,深藏着一条浑浊大河裹挟万物的伟力,更蕴含着一块燕赵大地的生民血性以及承受苦厄的秘密。
所谓正当其时,是指2021年刚刚经历过新冠疫情困扰的河北,却也因此而激起了人们探究此地的好奇心和原动力。大江大河的湖北,孕育出武汉的英雄气;辽阔雄奇的新疆,培养出乌鲁木齐的包容性;地貌齐备的河北,则滋生出石家庄的精气神。城市形象,就是一省浓缩的山河气概。作为河北省委宣传部2020年度文艺精品创作扶持项目,本片初心是展示河北地域形象,解读河北地理特征,阐释河北历史变迁,增强河北文化自信。岂料播出之时,正逢非常时刻,又让这部片子起到了提振士气的作用。而这正是纪录片最大的功用之一:让我们在更广阔的时空场域中去直面今天所遭遇的一切。
风物长宜放眼量。《大河之北》开篇就以一种“上帝视角”告诉我们:河北是中国地貌类型最为齐备的省份,“山脉如镰、河流如扇、平原似毯、海洋若盘”,18.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镌刻着一幅壮观的地理画卷,被称为浓缩的“国家地理读本”。这片土地历史绵长,35亿年的沧海桑田、白云苍狗,每一寸土地上都写满传奇。这片土地辽阔富饶,18.8万平方公里之上承载着北纬38°的肥沃丰饶、北纬40°的甜蜜芬芳。这片土地从来就具有生生不息的力量,是充满希望之地。
由此,《大河之北》徐徐展开这幅巨型山水画卷,一点点阐释解析,带我们去体味脚下这块大地未曾了解的秘密。你会发现,仅仅用美来形容这卷山河地理是远远不够的:这里有沃野平原,也有险绝山地:这里有岁月静好,也有连年征战;这里有山海相望,也有苦难辉煌;这里有大河之北,也有人世艰难。
第一集《得名河北》
开门见山就讲“河北得名”,实在太过必要。由名而入实,让我们沿着大河血脉深入这个北方省份,也让我们顺流而下打开京畿之地的山河门户。万物共生,天人合一,是中国人古老的自然观。与河流伴生的农业,从来都是一诺千金的美德。一灯如豆,一田如舟,一家如芥,大地上的农人凭此撑渡得过清贫岁月。而在今天这个“互联网时代”,很多人都忘了脚下的大地,也忘了从前河流上的舟楫,更忘了脚下这片大地才是离我们最近的星星,那是一种对“生命之根”的遗忘。
你瞧,很多人在看这部《大河之北》之前,甚至都不知道河北是中国唯一兼有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草原和海滨的省份,只是因为疫情的原因才开始重新打量河北这块甚少踏足的省份。其实,历史上经历过无数次战争、饥馑的河北,从来都习惯了居安思危和痛定思痛,最能应对生命中的种种横生枝节,人世间又有什么好怕呢?
得名河北,其实就是用山河湖海赋能河北,就是笑看荣枯的底气与慷慨悲歌的豪情。
第二集《燕赵脊梁》
直接展示“燕赵脊梁”,仅仅用了太行山与燕山这大地上的一撇一捺,就意在笔先般地勾勒出了河北大地的隐忍与非凡。
如果你不知道山地占了河北总面积的35%,你就不能理解河北的那份“山野豪情”;如果你不知道太行山自北而南纵贯中国大地腹心,划分出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并成为中国第三阶梯向第二阶梯的天然一跃,你就无法想象这里的山前走廊为何会成为王朝更迭和抵御外侮的大通道与主战场;如果你不知道燕山横亘在中国雄鸡的咽喉部位,如同天然屏障隔开了坝上高原和华北平原,你就很难认知草与禾的分野以及长城的悲壮。
可以这么说,正是山决定了这块土地上人们的活法与疆域,也是山阻隔了内蒙古高原和华北平原,却也让游牧部落与农耕聚落相互融合。今天,军都山、大马群山等山峰怀抱着的宣化、怀来等山间盆地,又要聚拢来全世界的冰雪高手,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雪上项目将用激情点燃这片区域。
燕赵脊梁,其实就是给硬朗的山地赋予人格,让山流动成河,让河凝聚成山。
第三集《广袤高原》
一路向北,看向河北之北的“广袤高原”,重点讲的是知名度极高的坝上。
坝上,在游客眼里只是一片美丽风景以及一条草原天路;在地理学家眼里,却是内蒙古高原伸入河北版图的那一部分,平均海拔1450米,占河北全省面积的8.5%,包括张家口市的尚义、张北、康保、沽源县和承德市丰宁、围场的北部;在历史学家的眼里,那里就成为地理和文化上的巨大落差,也正是河北所以成为京畿之地的原因。高原如猛虎,马背上的草原民族从前对峙着牛背后的农耕民族;在文学家的眼里,“坝”又是一个充满想象空间的词语,从西双版纳的热带坝子、到西南盆地的山间坝子、再到河北的坝上高原,“坝”一直是和异样风情与臻美风景联系在一起。接受无数种可能,包容种无数种存在,开阔、开放、坦荡、通达,或许这就是坝上高原的最终表达。
坝上的广袤高原,其实就是欧亚温带大草原的一部分,北接内蒙古高原,南临华北大平原:低缓起伏的山坡、台地,断续分布的树林、草甸,意味着连接更广阔世界的可能。
广袤高原,其实就是异度空间,让我们看见不一样的河北。
第四集《沃野千里》
沃野千里,是大多数人所熟知的占全省面积将近一半的河北大平原。
从先秦到北宋的上千年时光里,黄河大致从今天河南开封转而向北,经河北的邯郸、邢台、衡水、沧州一路,从天津入海,造就了河北的连片重镇。这片由大河裹挟万物所造就的沃野,以其肥沃的土壤、适宜的气候、便利的交通,成为整个河北人口最集中、最富庶的区域。南北延伸约4个纬度,东西最宽处跨越3.5个经度,河北大平原地势坦荡辽阔,既无山丘突起,又无冈陵盘踞,沃野千里,天地四合。大自然的伟力和韧性,造就了这平坦又坚实的土地,也造就了厚德载物的民风。
这里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诞生发展的重要区域,至今仍是中国主要粮食与经济作物产地。小麦占全国小麦产量的十分之一,玉米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也位居全国前列,全国地理标志产品数量众多,道地药材享誉世界。
正是因为这片沃野,才有了三千年不改其名的古城邯郸,也才有了“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更有了千年大计的雄安新区。
我最喜欢这集里这样一句解说词:甜,是大地最直接的善意;苦,则是大地饱含仁慈的苦口婆心。原意是说这里盛产的水果与草药,其实不也正是人在大地上劳作的写照?
沃野千里,正是让我们看见河北的根本,那是大河泥沙俱下的馈赠。
第五集《向水而居》
说的是河流湖泊,取名向水而居,带出的却是连片的城市。
河北水系众多,又离海洋很近,丁玲笔下的桑干河、孙犁书中的白洋淀都在河北。几乎每座城市都有一条母亲河,但从地理学上来说,这些河流却都无法代表河北。河北,共有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河流1386条,分属海河、滦河、辽河、内陆河4个水系。这些河从太行山、燕山甚至更遥远的地方赶来,有些奔赴大海,有些中途隐没。
人有两条命,一为生命,一为使命。向水而居是生命,治水理水则是使命,这一集的故事除了讲述自然水系,重点还是在呈现人工治水的伟力。从大禹治九河开始,善于治水的基因就刻入了燕赵大地。大运河、跃峰渠、南水北调工程,还有散落各地的60多座大中型水库,都见证了河北人翻江倒河的力量。
向水而居,向是渴望与抵达,居则是停留与生活。
第六集《面朝大海》
面朝大海,这片蔚蓝色区域,一直都是河北最被忽视的地方。
河北全省西高东低,正好环抱住渤海。山海之间,千年不倒的镇海吼,秦始皇东巡、徐福东渡、曹操望海抒怀,无不见证着中国人在这片土地上对于更大世界的想象。北起秦皇岛山海关,南至沧州黄骅港,再到中国北方唯一拥有双港口的城市唐山,河北487公里的海岸线,竟然是中国港口最为密集的地方。河北直面海洋,沟通大千世界,开辟着一个港通东西、物联南北的未来。
河海之间,万物生长。全世界四分之三的大城市、70%的工商业资本都集中在沿海地带。中国将近一半的GDP,都集中在沿海200公里以内的62座城市。可是,太多人都未曾想过河北其实是个沿海省份。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看不到河北的身影;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沿海经济区逐浪增高,而河北却保持着沉默,甚至被评价为“沿岸却无海”。
好在,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拥有“外环渤海,内环京津”的河北已经开始规划新的蓝海梦想,这部纪录片所呈现出来的正是对大海的认知。
面朝大海,或许正意味着河北的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