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4《国家记忆》今晚播出《初心李大钊》第二集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刘婷

时间:2021-04-27 08:15:43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


4月26—28日晚20:00,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文国际频道品牌栏目《国家记忆》,推出三集纪录片《初心李大钊》!

缅怀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而奋斗终身的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革命先驱李大钊!

国家记忆,勋业千秋!


本片由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广播电视局、河北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河北广播电视台节目研发部承制。

河北卫视4月28日—30日晚19:35播出。



第二集《播火




传播主义 旌旗变色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不治而亡,83天的皇帝梦也随之灰飞烟灭。权利的蛋糕重又摆上了台面。曾资助李大钊赴日本留学的两位政治人物的命运也随之迎来了转机。孙洪伊进入了新内阁,汤化龙准备在北京办一份报纸。李大钊应邀主持编辑工作,于1916年7月11日启程北上。经过一个月的紧张工作,8月15日报纸正式面世,李大钊亲自命名《晨钟》。

    《晨钟》报发刊号发表了李大钊的两篇文章《新生命诞生之努力》和《<晨钟>之使命——青春中华之创造》,李大钊第一次向社会公布青春中华的宣言。他相继在《晨钟》报发表了十余篇短文,围绕激发青年这一主题,发出奋起自觉的呼唤,与陈独秀在上海的《新青年》遥相呼应,在北京吹起了思想启蒙的号角。


△《晨钟之使命》


     1918年初,因张勋复辟避乱天津的著名报人章士钊返京,举荐了好友李大钊接任。1918年1月,李大钊接替章士钊正式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搬进“红楼”不久的一天,经北大教授杨昌济介绍,李大钊认识了青年毛泽东,并安排他在北大图书馆担任助理员,主要负责在第二阅览室登记新到的报刊和阅览者姓名。毛泽东回忆道:李大钊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位创始人,更后来被张作霖杀害。他让我担任图书管理员,我每月可以领到一笔巨款——八块大洋。1949年3月,中共中央领导机关从西柏坡进京,毛泽东对身边的同志无限感慨地说:30年前我在北平遇到了一个大好人,就是李大钊同志。在他的帮助下我才成了一个马列主义者。他是我真正的老师。


△《新青年》同人团体


    1918年11月11日,持续4年之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英法美日意等协约国战胜德奥等同盟国而告结束。11月28日北京大学师生在中央公园举行盛大讲演会,李大钊发表了著名演讲《庶民的胜利》。面对听众他发出了令人惊奇的疑问:这次战争获胜的“究竟是哪一个”?我们大家“究竟是为哪个庆祝”?他的回答振聋发聩: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哪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庶民就是工人,庶民的胜利就是劳工的胜利。


△《庶民的胜利》


    1919年5月4日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爆发,李大钊和北京及来京的学生代表保持广泛的联系,以《每周评论》为阵地持续发表文章,把控斗争的方针和方向。5月18日,李大钊在《每周评论》发表《秘密外交与强盗世界》,抨击巴黎和会、威尔逊、日本和三个卖国贼,提出三大信誓:“改造强盗世界,不认秘密外交,实行民族自决。”为五四运动的深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目标。


△河北昌黎五峰山


    1919年7月20日的《每周评论》第31号,发表了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李大钊和胡适之间问题与主义的争论由此展开。1919年8月,在昌黎五峰山的李大钊,即刻写了《再论问题与主义》予以回复。“问题”与“主义”的争论持续了一年多,李大钊和各地年轻的马克思主义者论证了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的需要,阐述了对中国社会进行一次彻底革命的必要性。这对于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推动人们进一步探索如何改造中国社会起了积极作用。


《再论问题与主义》

    

    继《再论问题与主义》之后,李大钊又夜以继日撰写长篇论著《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分两期于1919年10月和11月在《新青年》第6卷第5号和第6号刊载。这篇文章长达2万6千多字,包括序言在内共分11个部分。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并指出这三个部分“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而阶级竞争说恰如一条金线,把这三大原理从根本上联络起来”。《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称马克思主义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比较系统的传播阶段。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1920年7月8日,北京大学评议会举行特别会议,哲学教授马叙伦提出一项议案:评聘李大钊为教授”,与会的评议员全票通过。7月23日,李大钊正式被政治学系聘为教授,从此他登上了大学讲台,讲授《社会主义史》、《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唯物主义史观》《工人的国际运动史》等马克思主义课程。


导演/撰稿   春风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