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李帆
时间:2024-12-04 18:05
坚韧执着不向厄运低头的杨春雪,怀揣梦想苦苦奋斗的梁麦茬,絮絮叨叨心地本善的二奶奶,一脸严肃有点刻板的海堂叔,动不动撒泼耍混的兰花婶,自私狡黠的李双河,好吃懒做的李歪歪……《故乡的泥土》一下子让我回到了父老乡亲中间,回到了那些艰辛而又充满希望的农村岁月。
我的家乡是滹沱河南岸的一个村镇,与剧中的银沙窝相距不过几十公里,地理环境相似,风土人情相同,所以,我首先被《故乡的泥土》中所散发的浓郁乡土气息所吸引,进而与父老乡亲所经历的忧愁、磨难和奋斗所共情,看完全部剧集,更激发出对乡土文化的回望和社会变迁的无限感慨。
这是一部年代质感极强的农村戏。一个村庄的故事、三代农民的命运变迁,浓缩了中国农村四十多年的发展史。从分田到户,办乡镇企业、土地开发与环保治理、农业产业化……近半个世纪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嬗变大势,各个阶段的热点事件,均以近乎写实的风格展现开来,却又立足于“金沙窝”这一片故乡的泥土。
所以,剧中的人物并没有被设计成年代演变的符号。编导把波澜起伏的历史进程作为背景,聚焦于小人物在大变迁里的悲欢离合,从而把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扭结一起,这一特点尤其体现在主要人物的塑造上。
在三代农民的人设中,杨春雪梁麦茬是中生代也是主角。他们的苦闷和挣扎,奋斗和荣耀贯穿全剧。杨追求爱情而不得,被迫嫁入支书家,弱丈夫恶婆婆,在苦水泪水里挣扎,终于从个人情爱与家庭伦理、社会习俗的纠结中脱颖而出,最终成长为村庄带头人和“乡土守护者”;梁逃亡他乡,艰苦创业,而后在与两个女人的情感“三角”关系中苦恼徘徊。他们最终在奋斗和创业的风雨中实现自我治愈。春雪和麦茬的际遇和成长,从恋爱悲剧起步的苦情戏,演变为奋发进取的励志戏,可以说,时代前进的步伐,把人间悲剧变成了悲喜剧。杨春雪梁麦茬们的成长史,为时代进步的大叙事增添了血肉。
当人们痛惜梁杨“有情人未成眷属”时,编导不失时机地补了一笔银牛与麦穗的结婚喜剧,让扼腕不已的人们松了一口气。当然,这口气不仅体现在恋爱自主、婚姻自由的浅层主题上,而是鲜明对比出中国农村的深层变化一一经济发展才可能带来人性的解放。
围绕主角安排配角人设,形成互补或映衬,这是《泥土》在人物塑造上的一大特点。
随着主要人物的成长过程,高海堂、梁传根、王军花、李双河、兰花等次要人物形象也逐渐丰满,他们性格有发展和演变,因为他们身上的某些缺点弱点而变得栩栩如生,终究可亲可爱或可敬(这也是一种成长)。
二奶奶和德昌爷,代表乡村传统宗族社会中正气与善良品质传承者。尤其是二奶奶,每临大事的开明与关爱对杨春雪起到了保护神作用,这个人物的善良一面剧中被强化甚至美化,而把传统宗族社会的愚蛮落后一面赋予在恶婆婆兰花身上,这两代人形成了对照和互补。恶婆婆和“巨婴”高石条,再加上拜金主义姑娘李彩云,都是杨成长之路上的梦魇,既起到了磨刀石作用,也描述了农村社会结构和人物思维的复杂性。
老一代农村干部高海堂,信念坚定不徇私情却观念落伍,但他身上那种对土地的挚爱却令人感动。他因对联产承包制的抵触丧失人心,又为保护耕地而牺牲,一个可敬的基层共产党员的形象因此矗立在滹沱河畔。头脑灵活不失奸滑乖巧的李双河,是高海堂的陪衬者。而失联老兵梁传根,则既是高海堂坚持信念的呼应者,也是农村社会叙事的另一层面开掘者,他代表了农村精神生活层面的追求和信仰的力量。
就连剧中的黑嫂、李歪歪、小山、李彩云等边缘人物,也有各自的人设底线、性格特色和行为轨迹,也在农村发展的大趋势下丰富着人们的认知,避免了芸芸众生模糊一片的倾向。
当新生代农民的代表高天骄登台亮相时,剧已近尾声。新时代代表着故乡光明的未来,如朝阳升起,光芒照射在芬芳的泥土上。
至此,四十多年的沧桑,三代人的命运遭际,都化为泥土上长出的故事,被《故乡的泥土》讲述的余音绕梁。
河北有创拍农村题材的传统优势。从《李小娥分家》到《沃土》,从《当家的女人》到《镇长》,都在我国电视剧发展史上产生了一定影响。相信这部以年代为叙事经络的《故乡的泥土》,也会在中国电视剧百花园中长久散发她的芬芳。
(作者系原河北省广播电视协会会长何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