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商课堂】短剧为什么越来越同质化?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王悦

时间:2024-06-21 16:12:09

冀商课堂,商界导航。

本月初,国家广电总局制定的“微短剧管理新规定”正式生效。新规主要是对微短剧实行“分类分层审核”。第一个分类是“重点微短剧”,就是总投资额达到100万元及以上的作品,由国家广电总局统一备案管理。第二类是“普通微短剧”,总投资额度在30万元到100万元之间,由省级广电部门审核。第三类是投资额低于30万元的“其他微短剧”,由播出的网络视听平台承担审核责任。

这会给短剧行业带来哪些影响呢?自媒体《短剧自习室》做过一份分析。首先,这意味着对内容质量的要求提高了。同时,也可能让短剧行业的整体成本下降。因为投资30万元是个分水岭,30万以下的短剧能够拥有相对简短的审核流程。其次,落实到实操层面,对于上游的IP方,新规定能够加强版权保护。对于出品方,新规提高了行业门槛。对于平台方,新规明确了审核职责。

但是,回到内容,现在的短剧也呈现一个明显的趋势,这就是,越来越同质化。前段时间有媒体做过统计,截止到今年6月,已经有3309部,大约22.7万集微短剧获得了上线备案号。其中189部剧名使用了“总裁”、109部使用了“夫人”,还有相当一部分使用“娇妻”“离婚”等。

那么,这个同质化的现象是怎么发生的呢?是因为从业者的创意有限?并不是。短剧之所以容易雷同,很大程度上,是这个行业的生产模式决定的。

前段时间,《娱乐资本论》专门研究过短剧的生产过程。一部爆款短剧是怎么诞生的呢?这个制作过程大概是,位于北京的一家平台想要做短剧,于是就把剧本发给了一家西安的公司制作。成片拍完后,位于广州的一家投流公司把这部短剧分发给了全国各地的分销商。最终,观众充值后,钱就回到了北京的这家平台手里。

注意,北京、西安、广州这些地名可不是随便起的。目前,国内微短剧行业的产业链,已经有了相当稳定的格局。从全国范围看,西安、郑州、横店聚集了大批短剧制作者,杭州、广州是投流的主阵地,而渠道方、版权公司以及平台公司大多数在北京。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局面?跟每个城市背后的产业基础有关。比如,西安原来就有很多做信息流、婚庆策划的团队。后来短剧赛道爆发后,这些人就成了短剧制作团队。再比如,重庆和成都,艺术院校多,就有更多的导演、演员。再比如, 杭州和广州,本来就是互联网企业的聚集地。

那么,这当中谁的话语权最大?大概率是地处北京的几家公司。一来,北京拥有大量的小说版权方。比如,掌阅、点众、中文在线。二来,头部平台大都聚集在北京。北京微短剧平台数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二。三来,短剧买量渠道也集中在北京,像字节的巨量引擎,百度营销都在北京。说白了,北京的公司掌控了短剧行业非常重要的IP、平台、投流等环节。行业的大部分流水,最终都会流向这些环节。

换句话说,短剧产业链的中心,并不在创作团队,而在平台方。这就导致,短剧的运行,更像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命题作文,而不是自下而上的自由创作。也就是,平台先确定哪个类型能火,然后就公开命题,各个制作团队去制作。这个模式让短剧的商业营收有了保证,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内容同质化。

你看,过去我们总觉得,创意是灵感层面的事,但实际上,这背后还有一条更大的产业链,决定了创意的边界。说白了,创意不是灵光乍现的一个点,而是根植于现实世界的一张网。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说的这个话题。

短剧为什么越来越同质化?短剧的题材,并不只是由创作环节决定的,它更是由整个短剧产业链决定的。创意并不是孤立的点,而是一张根植于现实世界的网。

来源:《新冀商传奇》栏目组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