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王悦
时间:2025-05-01 15:33
孩子做事拖拉磨蹭,家长越催,孩子反而越慢。孩子缺乏时间观念,不仅学习效率低,还很难做到自律,有时也会影响到孩子的亲子关系,在和小伙伴交往时也会出现问题。今天邀请石家庄市东风西路小学班主任王晓雅老师,跟我们聊聊,孩子出现这些情况,家长可以怎么办?
主持人:王老师,孩子们为什么会出现缺乏时间观点的情况?
王晓雅:不妨先从缺乏时间观念的原因入手:
自身因素: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他们的认知还没发展成熟,对时间的的感觉还不太准确。在孩子的思维里,时间是一个抽象且模糊的概念,根本没办法像咱们大人一样,清晰地知道时间有多长、先后顺序是什么样的,也不明白时间到底有多宝贵。比如说,对于半小时、一小时这样的时间段,孩子心里根本没有概念,也没办法准确估计完成一件事要花多长时间,那肯定就没办法合理地安排时间了。咱们就拿写作业来说吧,孩子可能都不知道按照作业的多少和还有自己的做题速度,到底该先做哪门功课、每科该分配多少时间才合适,这样一来,时间安排得乱七八糟,学习效率自然就不高了。
2.家长因素:
(1)包办代替:在日常生活中,不少家长都太疼爱自家的孩子啦,老是忍不住啥事儿都替孩子打理得周周全全。从早上起来穿啥衣服、吃什么饭,到学习上的计划安排,通通都一手操办了。这使得孩子很少有机会自己去动动脑筋,想想该怎么规划和安排自己的时间。比如,每天一大早,家长就提前把孩子要穿的衣服找出来放好,接着叫醒孩子,还不停地在旁边催着让孩子赶紧洗漱、快点吃饭。孩子根本不用自己去琢磨时间该咋分配,日子久了,自然而然就慢慢失去了自己管理时间的本事喽。
(2)自身缺乏时间管理意识:咱都知道,家长可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呀。孩子好多行为习惯,都是在平时生活里,通过观察和学家长的样子慢慢养成的。要是家长自己对管理时间这事儿也没什么概念,做事情老是拖拖拉拉的,也不提前规划规划时间,那孩子天天在这样的环境里,不知不觉就受影响了,想养成好的时间观念可就难咯。就拿一件事儿来说吧,家长跟孩子说好,把家里的家务做完后,就一起出门去玩。结果呢,家长自己玩手机玩得入迷了,或者忙别的事儿给耽搁了,一次又一次地往后推出门的时间。孩子把这些都看在眼里呢,慢慢地心里就会觉得,时间好像也不是啥特别重要的事儿,自己做起事情来,自然也就拖拖拉拉的了。
(3)“专制型” 教养方式:还有些家长呢,用的是那种 “专制型” 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管得可严了,控制欲特别强。不管干啥都按自己的想法来,给孩子定各种各样的规矩,设一堆目标,压根儿很少去想想孩子心里是咋想的,有啥感受。在这种压力特别大的环境里待着,孩子很可能就会产生逆反心理,想着法儿跟家长对着干。他们会用磨磨蹭蹭、拖拖拉拉这种方式,来挑战家长的权威。举个例子哈,家长非要孩子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好多好多学习任务,孩子心里可不乐意了,但是又不敢直接反抗,那咋办呢?就只能故意把速度放慢,用拖延的办法来偷偷表达自己的不满。
3.环境因素。现在可是数字化时代啦,像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游戏机这些电子产品,到处都是,都 “跑” 进咱们生活里来了,孩子也不例外,很难不接触到。这些电子产品里的游戏、视频,还有社交软件啥的,内容又多又好玩,吸引力可大了,孩子一接触就很容易陷进去,玩得停不下来。当孩子一头扎进虚拟世界的时候,他们的注意力全集中在屏幕上的东西了,根本顾不上现实里时间过得有多快,对时间的感觉就变得越来越迟钝,时间观念也越来越淡了。比如说,孩子在玩一个特别好玩的游戏,本来想着就玩个十几分钟,结果不知不觉一个小时甚至更久都过去了,他们自己还没发现呢。要是一直这样下去,对孩子认识和管理时间的能力影响可大了。
主持人: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树立时间观念呢?
王晓雅:今天我们试试和时间做朋友的三步走:“引荐”、“过招”、“情谊”。
第一步:“引荐”时间朋友。孩子们对时间的感受跟咱们大人可不一样哦。像分钟、小时、天这些时间概念,对孩子来说呀,又模糊又抽象,他们很难准确地知道一段时间到底有多长。就比如说吧,要是孩子在做自己喜欢的事儿,像玩乐高、拼图或者数独游戏,可能一玩就是一两个小时,可他们还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呢;但要是让他们做那些单调、重复,或者不感兴趣的事儿,哪怕才过了半小时,他们也会觉得时间过得特别漫长。所以呀,家长可以用一些具体的办法,来给孩子 “介绍” 时间这个好朋友。用直观、具体的方式,让孩子能感觉到时间,体验时间的流逝,还能大概估算出时间的长短,这样孩子就能对时间有个整体的概念啦。比如说,我们可以做一个时间饼图,家长可以拿圆规在纸上画一个大大的圆,然后把这个圆平均分成 24 份,这每一份就代表一个小时,整个圆就表示一天的 24 小时啦。接着呢,再把孩子一天里要做的事儿,像睡觉、吃饭、上课、休息、锻炼身体、上学和放学这些活动所花的时间,分别填到不同的格子里。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起,用不同颜色的笔来涂这些时间格子,这样孩子一眼就能看出来,自己一天的 24 小时到底是怎么花掉的。另外呢,家长也可以通过让孩子做一些具体的事情,来让他们估算时间。比如说,给小鱼换一次水,大概要花半小时;做一个手工作品呢,可能得花上两个小时左右。通过这些方式,孩子就能更好地了解时间啦。
第二步:与时间朋友“过招”。大人们想光靠嘴巴跟孩子讲明白啥是时间观念,可不容易。孩子只有亲自和时间 “过过招”,才能更好地建立起时间观念来。就比如说啊,早上孩子起床的时候,家长可以多鼓励鼓励他,“宝贝,今天你起床可比昨天早了 15 分钟呢,这下你能不慌不忙地吃顿早饭,再去上学啦,真不错!” 还有啊,孩子放学回家,要是能先认认真真把作业完成了,家长可得好好夸夸。就跟孩子说,“哇,今天你才花了 40 分钟就把作业又快又好地做完了,接下来半小时你想干啥就干啥!”让孩子和时间 “过招”,不光得让他们尝到高效利用时间的甜头,也得让他们体会体会浪费时间的苦头。就像啊,因为写作业磨磨蹭蹭的,结果错过了跟好朋友在楼下一起玩的机会;早上睡过头了,没赶上校车发车的时间…… 碰到这种情况,家长先别着急插手,往后退一步,看看孩子是怎么应对的,就像个教练一样,把孩子时间用得咋样,原原本本地告诉孩子。先安抚安抚孩子,让他们情绪稳定下来,然后再一起说说哪儿做得好,哪儿做得不好。打个比方,孩子因为写作业拖拉,没时间跟好朋友下楼玩了,家长就可以跟孩子站在一块儿,感受感受孩子那种沮丧、失落,甚至有点生气的心情,同时跟孩子说,“作业没写完,没办法跟好朋友玩了,真可惜呀。下次可得集中注意力,先把作业完成了,可别再放好朋友鸽子啦。”在这之后呢,家长还可以带着孩子回顾回顾整个过程,找找问题出在哪儿,再给孩子提供几个不同的选择,帮着孩子改进。比如陪着孩子重新算一算,放学回家后有多少时间可以用,再根据写作业、休息、发展兴趣爱好、娱乐这些事儿,分别要花多长时间,难度有多大,列出好几种不同的安排顺序,让孩子根据自己的目标和喜好,好好规划规划。
第三步:咱得帮着孩子跟时间这个 “好朋友” 处好关系,把情谊加深呀。要知道,时间的总量都是固定的,一天就那么 24 个小时,不会多也不会少。可每个人对时间的利用和管理方式不一样,最后得到的结果也就千差万别啦。所以呢,家长们就得好好引导孩子珍惜时间,让孩子看到时间能创造出的价值。同时,可以通过讲述成功人士如何高效利用时间的故事,激发孩子对时间的尊重和利用时间的兴趣。
举个例子: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时间观念非常强烈,深知时间的珍贵。鲁迅在年轻时曾经在绍兴城里的一所私塾读书。他非常用功,每天早上天刚蒙蒙亮就起床读书,一直读到深夜。他意识到时间的宝贵,经常利用各种零碎时间来学习和思考。在去私塾的路上,他会在路边找一个角落读书;在吃饭的时候,他会边吃饭边读书;甚至在夜晚乘凉的时候,他也会抱着书看个不停。有一段时间,鲁迅的母亲生病了,需要人照顾。鲁迅不仅每天要到药店去抓药,还要照顾母亲的起居饮食。为了节省时间,他决定在药店等待抓药的时候读书。他带了一本《资治通鉴》到药店,利用等待的时间认真地阅读。当药抓好了,他会一边走一边看,一直到回到家里才把书放下。鲁迅珍惜时间的态度和行为,让他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的事情,成就了他的伟大事业。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只有认真对待每一天,才能够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比如说,家长可以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花时间努力工作,才能给家里人带来更好的生活,让日子过得舒舒服服的。还可以多表扬表扬孩子,像孩子花了好长时间认真练习,不管是在性格品质上,还是个人素养、能力方面有了进步,都得夸夸。让孩子明白,花时间去做这些事儿是有意义的。另外呀,家长还可以引导孩子把心里想做的事儿、美好的愿望,变成一步一步能做的计划,就像画一张行动的蓝图一样。给要做的事情排排顺序,看看哪些更重要、更着急。还可以让孩子记一记 “时间日志”,给不同的任务分配一下时间,这样心里就有数啦。
不仅如此,家长也可以教教孩子一些时间管理的方法。比如时间管理四象限法,让孩子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还有番茄工作法,用一个个小番茄时间,让孩子更专注地完成任务。让孩子多掌握这些好用的时间管理工具,以后就能更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啦。
主持人:番茄工作法是什么呢?
王晓雅:我们可以把时间分为25分钟的学习时间和5分钟的休息时间,这30分钟称为一个番茄时间。每四个番茄时间过后,休息15-30分钟。
我们可以把番茄工作法和时间管理四象限法结合起来,利用时间管理四象限法把事情分为重要且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不重要不紧急四类。小学生可按以下方式利用这个方法:分类任务。
• 重要且紧急任务:如当天要交的作业、马上要参加的考试复习等。
优先安排番茄时间来完成这类任务,根据作业量预估需要的番茄时间数量。比如,如果完成数学作业预计需要1个小时,那就安排2 - 3个番茄时间来专注完成,中途不被其他事情打断。
• 重要不紧急:每天为这类任务预留固定的番茄时间。例如,每天放学后安排2 - 3个番茄时间用于培养兴趣爱好、阅读课外书籍或者锻炼身体等,长期坚持,逐步实现自我提升。
• 紧急不重要:如同学临时邀请帮忙做一件小事,但自己手头有更重要的事,或者突然收到的一些不太重要的通知等。尽量减少分配给这类任务的番茄时间。如果必须处理,可安排半个或1个番茄时间快速处理,如用1个番茄时间集中回复不重要的通知等。
• 不重要不紧急:如长时间玩游戏等。严格控制用在这类任务上的番茄时间,可规定每周只有几个特定的番茄时间用于娱乐,如周末完成作业后安排1 - 2个番茄时间玩游戏。
安排时间:
• 优先完成重要且紧急的任务,保证按时交作业、应对考试等。
• 每天安排固定时间给重要不紧急的任务,如放学后用1 - 2小时阅读和锻炼,长期坚持会有很大收获。
• 对于紧急不重要的任务,尽量委婉拒绝或委托他人,如请父母帮忙处理通知,自己专注于重要任务。
• 严格控制花在不重要不紧急任务上的时间,可规定周末或完成作业后玩游戏、看视频半小时,避免沉迷。
定期评估调整:
• 比如每周日晚上花10分钟或每个月底回顾任务分类和时间安排,之前觉得不重要的事现在有没有变重要?有没有任务被漏安排了?及时调整时间分配,让时间利用更高效。
在实践中体验与时间朋友并肩前行所带来的丰硕回馈。当然,和时间做朋友并非易事,需要多次尝试、反复练习、有效复盘。家长应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做好孩子的示范榜样,以珍惜而不焦虑、规划而不刻板的时间观念鼓励孩子、支持孩子。
接下来呢,咱就和孩子一块儿来定一些明明白白的目标和计划。目标就好比是行动的指南针,要是没有目标,那时间管理就跟在大海里航行却没有方向一样,不知道该往哪儿走。所以呀,爸爸妈妈可以找个时间,坐下来和孩子好好聊一聊,一起设定一些短期和长期的小目标。
打个比方说哦,咱们可以定个小目标,在一个星期之内学会弹一首钢琴曲,或者在一个月里读完一本有趣的课外书。目标定好了以后呢,咱再帮着孩子制定一个详细的行动计划。把大目标拆分成一个个小步骤,然后给每个小步骤都定一个完成的时间节点。这样一来呀,孩子心里就清楚啦,在每个时间段自己该做些啥,就不会稀里糊涂地浪费时间了。当然啦,在教孩子认识时间、学习管理时间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自律性和责任感也是特别重要的。爸爸妈妈不妨给孩子一些自主的权利,让他们自己来安排管理一部分时间。比如说,孩子做完作业以后,让他们自己决定要不要玩一会儿游戏,或者看一集喜欢的动画片。不过呢,同时也得跟孩子讲清楚,如果因为磨磨蹭蹭、拖延时间,没能完成计划里的任务,那就要受到一点小惩罚,比如说得减少一些玩游戏、看动画片这样娱乐的时间。通过这样有奖有罚的办法,慢慢地,孩子就会知道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自律性也就一点点培养起来啦。
主持人:在培养孩子时间管理能力这件事儿上,爸爸妈妈们还要格外注意些什么?
王晓雅:首先,保持耐心多鼓励。
孩子刚开始学时间管理这种新技能的时候,碰到困难、遭遇挫折那是常有的事儿。这时候呀,爸爸妈妈可得拿出足够的耐心来,多给孩子打打气。得让孩子明白,失败没啥大不了的,重要的是能从失败里头学到东西,一步一步地往前进。就像孩子一开始总把握不好写作业的时间,老是拖拖拉拉的,咱别着急上火,多鼓励鼓励,陪着孩子慢慢进步。
其次,灵活调整计划。
计划往往赶不上变化快呀,要是孩子实际做的和计划的不一样了,爸爸妈妈可别一上来就指责孩子。最好是和孩子一起琢磨琢磨为啥会这样,然后根据情况调整调整计划,让计划更符合孩子的实际情况。比如本来计划好周末先完成作业再去公园玩,结果作业难度比想象中大,时间花超了,那就可以和孩子商量商量,重新安排一下时间,让计划更合理。
再次,培养兴趣爱好。
兴趣爱好能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内在动力呢。当孩子对某件事儿特别感兴趣的时候,他们就会更主动地花时间和精力在上面,这样慢慢地就能培养出不错的时间管理能力啦。比如说孩子喜欢画画,那他可能就会主动安排时间去画画,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合理分配时间。爸爸妈妈可以多观察孩子的兴趣点,支持他们发展自己喜欢的活动。
最后,锻炼独立思考。
在帮孩子制定时间计划和目标的时候,爸爸妈妈可以引导孩子想想自己到底需要啥、对啥感兴趣。鼓励孩子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这样能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还有自己做决定的能力呢。比如制定每天的学习和娱乐计划时,让孩子说说自己的想法,看看怎么安排更合适。
时间管理可不是一下子就能学会的,得长期培养、不断练习。爸爸妈妈得和孩子一起努力,一块儿成长。在这个过程中,爸爸妈妈可不只是教会了孩子怎么管理时间,更教会了他们怎么规划自己的人生,怎么变成一个自律、做事高效、有责任感的人呢。
记者|陈若曦
编辑|王悦
责编|安倩
编审|吴晓飞
监制|冯慧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