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王悦
时间:2025-05-04 07:38
冀时客户端报道 从工地上辛勤劳作的农民工,到获得多项发明专利的技术工程师,十三年时间,她用汗水与智慧浇筑成一座座摩天大厦,也帮助农民工朋友吃上技术饭、端稳致富碗。今天《致敬劳模:我和我的“新伙伴”》系列,让我们走近来自秦皇岛的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王艳春,认识这位“巾帼发明家”。
巾帼发明家和她的“新伙伴”
春夏之交、暑气初涨,在秦皇岛市海港区西部旧城改造项目工地上,机械轰鸣裹挟着滚滚热浪扑面而来。人群中,一位头戴安全帽、手拿测量仪的姑娘格外醒目——她皮肤晒得通红,嗓音沙哑,正指导工人调整盘管密度,她就是河北中铸爱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38岁的技术工程师王艳春,2025年度河北省最年轻的全国劳动模范女性获得者。
王艳春(右)正指导工人调整盘管密度
项目经理冯玉龙告诉记者,该项目总建筑面积超十万平米,是集被动式建筑、装配式建筑、普通混凝土结构建筑三种建筑形式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式建筑群体,施工过程中对技术要求挑战非常大。王艳春在现场指导外墙结构保温一体化技术,同时在施工期间创新性采用了钢龙骨代替木龙骨,从成本上节省了200万左右,对节能节材取得了很好的助益。
王艳春(中)与同事交流
在北京第四实验小学项目建设中,王艳春团队创新研发的“新伙伴”——免拆卸钢筋桁架楼承板发挥了关键作用:它将钢筋桁架与水泥压力板预制在一起,免去拆卸步骤,水泥压力板厚度最薄12毫米,较常规做法减薄三分之一;同时在施工中减少60%钢支撑使用量,极大程度节省施工时间,降低综合造价。
“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装配式构建,在施工时采用‘数智化+设计生产’的创新模式,通过BIM团队提前采用设计图纸提前给所有的楼承板编码。”王艳春告诉记者:“工人通过二维码扫码就可以定位哪一块板安装在哪个部位,加快了施工速度。”
在中铸爱军承建的项目工地上,王艳春研发的“黑科技”随处可见:可拆卸钢筋桁架楼承板通过二维码实现精准定位,施工效率提升45%;裂缝灌浆装置等专利技术,累计为企业节省成本超1000万元。项目经理冯玉龙感叹:“她让我们明白,工地不仅是力气活,更是技术活。”
工地上开出“铿锵玫瑰”
谁能想到,这位“技术大拿”的故事开始于钢筋丛林中、水泥板堆旁?2012年,瘦小的王艳春是工地上一名普通的农民工,绑钢筋、清杂物、拉线划线,手掌磨出血泡、皮肤晒脱皮是家常便饭。白天咬牙干活,深夜就着昏黄的灯光啃专业书籍,在书页缝隙写满密密麻麻的笔记。
“白天看到东西不懂,默默记下来,晚上下班了去找师傅请教,师傅们也都毫无保留的教我,就这样学了很多东西。”十年间,她像一株倔强的野草,在钢筋水泥的缝隙中扎根生长。从一线农民工,逐渐成为工友们口中的“王工”。她也成功考取二级建造师资格证,并成为集团最年轻的副高级工程师。
技术是学出来的,更是一个个难关磨出来的。2021年,企业承建秦皇岛侨商大厦项目中,这座国内寒冷地区最高的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在外墙保温层设计中遇到了难题。王艳春和团队经过一个多月反复实验,最终决定采用“现浇混凝土点连式双挂网内置保温构造技术”,将保温层像“三明治”一样嵌入墙体,为建筑穿上“恒温外衣”。
现浇混凝土点连式双挂网内置保温构造
这样一来,水泥浇筑方式也要发生改变。“传统浇筑方式需要在外墙留洞,拆模之后从外墙补混凝土,根本无法保证被动式建筑气密性的要求。”王艳春依然记得当时的无奈,但灵感的光芒就在她和团队的不懈求索中闪亮:“一次我们从上层楼板往下看,突然灵机一动,如果从上层浇筑进去,效果会不会不一样?马上组织工人施工了一层,发现效果非常好。”
双挂网构造为混凝土浇筑过程带来难度
这次工程这不仅是材料的创新,更是混凝土浇筑方式的革新,颠覆了传统工艺,填补了行业空白。《被动式建筑现浇维护墙体施工技术研究》获得河北省建筑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被动式建筑现浇维护墙体施工工法》获得河北省建筑业企业工法大赛一等工法。
为农民工打造“造梦学堂”
王艳春说,自己就是农民工出身,深知这个群体的不易。她牵头成立了中铸爱军职业培训学校,成为农民工的“造梦学堂”。白天,这里是机器轰鸣的工地;夜晚,教室亮起暖黄的灯,投影仪上滚动着BIM模型、装配式施工动画。王艳春亲自编写教材,把复杂的理论变成“工地白话”。三年来,这里走出的上千名产业化工人吃上了“技术饭”。
近年来,王艳春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河北省青年科技创新推进人才等荣誉,同时也成为河北省公共政策评估研究中心核心专家。
为了给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王艳春提出“产学研用创”五位一体创新发展模式,将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拧成一股绳。2022年成立了以她名字命名的“王艳春创新工作室”,团队有13人,最小的28岁最大的40岁,为企业创新研发多项工艺工法,并实践在项目建造中。她说,“建筑是凝固的历史,而我们这一代人,要让它铭刻创新的基因。”
王艳春创新工作室进行业务研讨
王艳春向记者介绍第三代钢筋桁架楼承板
“你看这是第三代楼承板,它在第二代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将原本的两个分开的连接件变成一个……”在王艳春创新工作室里,摆满了她和团队研发的“新朋友”,王艳春说,相信随着智能建造技术与绿色低碳理念的深度融合,建筑业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将全面加速,他们也将筑造更多“时代的高度”。
作为新时代的建筑人,我们肩负着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使命,只要我们怀揣梦想、勇于创新,就一定能在新质生产力发展浪潮中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记者|河北台 王佳钰 张世强、秦皇岛台 刘震
海报|孙青欣
编辑|王悦
责编|安倩
编审|吴晓飞
监制|冯慧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