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王悦
时间:2025-06-27 12:26
期末考试接踵而至,随后到来的就是孩子们期盼的暑假。咱经常说:“不怕同学是学霸,就怕学霸过暑假”。有时候一个暑假过后,孩子的生活习惯和学习状态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今天邀请石家庄市第四十八中学的历史教师、资深班主任、石家庄市先进德育工作者韩梦雅老师,给各位家长支支招,我们作为家长可以怎样帮助到孩子?
主持人:暑假不是学习的暂停键,而是成长的加速期。当然,不是说暑假我们不能放松,但不能一味的放松,所以科学规划能够让孩子在轻松中蓄能,在体验中成长。
韩梦雅:是的,因为暑假的时间比较长,所以首先咱们要为孩子制定一个明确的暑假计划,包括生活和学习,比如读书、锻炼、社交和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内容。暑假计划可以帮助咱们孩子们更有条理地度过暑假,避免无所事事。
咱们暑假计划可以参考四大原则,家长朋友可以借鉴。
第一,一定要根据孩子的特点来制定暑假计划。在制定计划之前,要对孩子有个心理评估,看看他有哪些成长中的优势是值得发扬的,有哪些成长目标是希望在暑假达到的,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进行。
第二,学习计划要突出重点,不要平均用力。家长可以跟老师多交流,听听老师的建议。在制定计划之前,可以问问老师孩子哪些方面可以做得更好,对于老师提的合理建议,可以考虑到孩子的暑假计划中去。
第三,学习时间、作业时间、体育活动、休闲娱乐交替安排。可以列出孩子的心愿清单,比如“假期里我最想做的三件事”,劳逸结合,保持适当的弹性。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有的家庭刚开始计划实行得很好,最后却虎头蛇尾了?很可能就是计划过于严苛,孩子在执行的过程中挫败感太强,抵触执行。有时候适当的放水更有利于让孩子拥有一个亲子和谐的暑假生活。所以咱们可以采用一个“留白”的艺术,每天保留2-3小时的自由时间,让孩子可以发呆、探索或者突发奇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有时候,正是这些看似"无用"的时光,反而能孕育最珍贵的成长。
第四,检查计划是否按时完成也很重要。咱们检查的时候可以遵循按时按量的原则,比如每周检查,总结上周的成果,找出计划与现实中的偏差,帮助孩子分析原因,如果执行的很好,咱们及时的鼓励,如果执行的不好,咱们也不要上来就生气,而是帮助孩子们分析出现偏差的原因,从而帮助孩子们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激励、自我调整。
主持人:有意义的暑假,离不开有条理的计划,暑假时间比较长,韩老师,您说同学们在做计划的时候要具体明确,您给我们举例子说说,要具体到什么程度?
韩梦雅:我建议把暑假分成三个阶段,形成“放松-成长-收心”的节奏闭环:
第一阶段咱们叫做休整期,大概是在放假后的1-2周。主要目的是:释放压力,建立仪式感。比如说带孩子短途旅行或者周边露营,其实都可以有效的缓解学业疲惫。整理上学期的书本文具,也是一种解压的方式,可以有一种告别旧阶段的仪式感。在这时候咱们家长们可以稍微放放水,允许适当睡懒觉、玩游戏,但是咱们还是要把握底线,每天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不超过两个小时。
孩子们经过一到两周的休整,就来到了暑假的中期,也叫做黄金成长期。这个时期一般是第3周到第7周。总体原则是合理安排,有所侧重,劳逸结合,可以分为30%学习,40%体验,30%运动社交。咱们举个例子啊,可以上午的时候让孩子们完成暑假作业或者预习新课,或者去图书馆读书等等。下午的时候可以进行一些社会实践,比如做一些力所能及地的家务。自己叠被子,自己的房间要自己定期打扫和收拾,看到爸爸妈妈做饭要搭把手,帮忙择菜、洗菜、做饭等,看似事小,却能适时地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提高孩子的责任心,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独立生活或者集体生活的能力。
第三阶段,也就是咱们暑假的最后一周:“收心”阶段。1.调整作息时间和心态。家长要帮助孩子从假期愉悦轻松的氛围中脱离出来,避免情绪和心理上过分沉浸于暑假中而迟迟不能适应正常的教学轨道。要开始调整孩子的作息时间,调节情绪,帮孩子收心。2.预习新内容。帮助孩子预习下一学期开始的课程,不求有多精通,但至少对大致的知识脉络有个基本的了解。特别是对于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孩子来说,预习在学习中是很重要的。3.检查暑假作业。检查孩子的暑假作业有没有做完,关系到孩子这个暑假能否完美收官。
主持人:在这两个月时间里,同学们可以把一些平时因为时间限制无法实施的计划安排到暑假中来,韩老师,家长帮忙制定计划时,内容上您有什么建议吗?
韩梦雅:我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系统规划,形成一个立体的成长框架。首先说说阅读。阅读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能培养孩子们的语感能力,能帮助孩子提高理解和沟通的能力。我建议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1+X"书单:"1"是指学校推荐的必读书目,"X"是根据孩子的兴趣自主选择的书籍。比如,喜欢科幻的孩子可以读《三体》,对历史感兴趣的可以看《明朝那些事儿》。只要是健康的书籍,咱们就不要过多的干涉,买回去一本家长认为非常好的书,孩子不想读,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主持人:说到阅读啊,可能有些家长就发愁,说:“孩子喜欢刷短视频,不喜欢阅读怎么办?”
韩梦雅:咱们可以试试"三步引导法":第一步是共读,家长和孩子一起读同一本书;第二步是分享,找个时间大家都坐下来,一起聊聊有什么印象深刻的片段;第三步是延伸,比如读完《昆虫记》后,可以带孩子去野外观察昆虫。这样就把书本知识和现实体验结合起来了。
主持人:可以试试这些方法。阅读要安排在暑期计划中,还有什么事要安排?
韩梦雅:接下来谈谈观影,优质的影视作品就像一扇窗,能让孩子看到不同的世界。我建议采用"3:2:1"的选片原则:3部经典名著改编的电影,如《小王子》;2部高质量纪录片,比如《蓝色星球》;1部孩子自选的影片。观影后可以引导孩子思考:这部电影想表达什么?哪个情节最打动你?
运动这个维度是不容忽视。暑假是培养运动习惯的绝佳时机。我建议采用"技能+体能"的双轨模式:选择一项技能型运动,如游泳或羽毛球;同时保持基础体能训练,比如每天30分钟的有氧运动。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运动段位"挑战,把进步可视化。可以给大家一个参考:早晨进行20分钟有氧(跑步/跳绳) 傍晚:技能型运动(游泳/球类) 周末:家庭运动日(骑行/登山)特别提醒家长要注意"运动处方"的概念,根据孩子的体质特点定制方案。比如体态调整的孩子可以多练习游泳,注意力不足的可以尝试乒乓球这类需要快速反应的运动。
很多家庭都有暑假的旅行计划,这确实是最好的实践课堂。我建议采用"主题式旅行":比如去西安可以重点看历史文化,去青岛可以侧重海洋科学。出行前可以让孩子参与攻略制定,培养规划与执行的能力。比如他想要计算景点间的最佳路线,就必须要学会使用地图等,过程中鼓励他们用游记、摄影等方式记录见闻。走到当地,探访当地的名校,参观一些大学也可以帮助孩子埋下一颗名校的种子。
关于特长培养,我主张"深耕一个,广泛接触"的原则。先确定一个主要特长重点培养,同时可以体验其他项目。比如主攻绘画的孩子,也可以尝试一下围棋或书法。关键是要尊重孩子的兴趣,不要变成另一种形式的"补课"。
在暑假,深化生活技能也是非常好的时间段,比如可以让孩子每周担任一天的家庭ceo,全面负责家庭事务的管理,采购代表着理财能力,制定超市采购清单(学会区分必需品和可选品,计算预算);对比线上线下价格,培养性价比意识; 记录家庭当日开支,分析消费结构(如食品/日用品占比)分配家庭成员任务(如爸爸洗碗、妈妈浇花)。统筹代表着规划能力。决定周末活动方案(需平衡各方意愿和预算),制作方案代表着决策能力。这些都可以帮助孩子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
最后是学习规划。暑假作业要避免两种极端:要么突击完成,要么拖到最后。建议采用"221"分配法:每周2天完成作业,2天查漏补缺,1天预习新课。对于薄弱科目,可以采用"错题诊疗"的方法,把错题分类整理,针对性强化。
主持人:假期还没到,有的家长就开始担心,跟孩子的相处时间增加,避免不了产生摩擦,韩老师有啥好方法避免亲子冲突?
韩梦雅:咱们很多家长包括我自己,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就是相处时间多,但是深度交流少。时间不等于质量,比如全天候在一起却各玩各的手机,根本起不到交流的效果。我们可以每天拿出30分钟“纯静陪伴时间”,大家都放下电子产品,用:“你今天有没有开心或烦恼的事儿”代替“你作业写完了吗?”
很多家庭还容易陷入物质满足多但精神共鸣少的误区,家长工作繁忙,可能会通过一双新球鞋、一件新衣服代替情感交流,孩子们成长起来是非常快的。可能等我们想坐下来聊聊的时候反而不知道说什么了。我们应该多抓一些能聊天的机会,比如咱们买鞋了,是不是可以和孩子聊聊球星、比赛等等。
咱们可以从"说教者"到"倾听人。主动聊天和孩子一起参加活动,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耐心倾听他们的烦恼和不满。作为家长,要学会增进同理心,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来思考问题。只有做孩子贴心的倾听人,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从"管理者"到"引路人。做一个不断学习的家长,跟孩子一同成长。多读书,多学习,才能真正地跟上当今孩子的步伐。你要求孩子达到理想的目标,自己也要努力行动,真正塑造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做好孩子的精神引路人。比如咱们上述提到的“一起看电影”,旅行时妈妈学剪辑Vlog,跑步时爸爸也参与,再比如看新闻时,热点事件大家都聊聊想法。
青春期的孩子正在经历"心理断乳期",表面抗拒依赖其实内心渴望引导。家长要像"脚手架"——既有支撑力,让孩子有安全感,又留有空间,多给孩子一些自主性,随着孩子成长逐步撤除不必要的管束。通过这样的调整,暑假摩擦也可以成为拉近关系的契机,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时,往往比强制管教更能激发其内在成长动力。
主持人:还没放假,有的家长就开始头疼假期孩子玩手机的问题了,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孩子会一整天抱着手机不撒手,说也说不动,管也管不住,甚至很多家庭每天上演"手机争夺战",韩老师有什么好办法?
韩梦雅:首先咱们要搞明白孩子为啥爱玩手机。孩子沉迷手机,背后肯定有原因。咱们得先当个"侦探",观察观察:
比如是不是同学都在玩,不玩就落单了?是不是游戏里升级打怪特别有成就感?是不是平时学习压力大,拿手机当"避风港"?怕不合群?如果是这些原因,那就多约同学线下玩。
还有的是在游戏里赢了有成就感。那家长就带孩子打球、学技能,现实里找成就感。比如我认识的学生,就是因为班上同学都在玩某款手游,怕不玩就没共同话题。后来他妈妈就主动约了几个同学来家里玩桌游,慢慢地孩子对手机的依赖就减轻了。
其次咱们定规矩要讲究方法。直接没收手机或者强行禁止,往往适得其反。不如跟孩子一起商量着来:
1. 作业写完了才能玩,每天最多1小时
2. 晚上9点后手机要交给家长保管
3. 吃饭、写作业的时候绝对不能玩。
重点是要全家一起遵守,家长也别老捧着手机不放。根本上,咱们要用更有意思的事替代手机。孩子玩手机很多时候是因为无聊。咱们得帮他们找到更有趣的事:周末带孩子去爬山、骑行;亲近大自然;报个他感兴趣的社团,比如机器人、街舞;养个小宠物,让孩子负责照顾;全家一起做手工、烤饼干。
当然,咱们可以适当给点奖励。可以和孩子约定:如果这周每天玩手机不超过1小时,周末可以多玩一会儿;坚持运动打卡一周,就给买个想要的东西;让孩子自己记录手机使用时间,培养自觉性。
最后,家长要以身作则。这点特别重要!如果家长自己机不离手,却要求孩子不玩手机,孩子肯定不服气。建议家长朋友,在家尽量少刷手机,多陪孩子聊天;吃饭时全家都把手机放一边;跟孩子一起培养新爱好,比如种花、下棋。
最后提醒各位家长:改变需要时间,别指望立竿见影。关键是要有耐心,多鼓励孩子的每一点进步。记住,我们的目的不是完全禁止孩子玩手机,而是帮助他们学会合理使用。咱们与其把手机当成洪水猛兽,不如教会孩子如何驾驭它。
记者|陈若曦
编辑|王悦
责编|安倩
编审|谷曼
监制|冯慧杰
终审|边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