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总动员】孩子沉迷手机 家长如何轻松破局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王悦

时间:2025-07-05 15:04

假期到了,家长和孩子的手机大战也开始了,孩子沉迷玩手机怎么办?今天邀请新天际建华园园长、家庭教育指导师、石家庄市长安区优秀园长李雯跟大家分享如何破局?

主持人:一说到手机,家长马上头疼,有家长会说,我们家孩子注意力特别集中,看手机能一个小时不动地方,特别专注。李园长,这是专注吗?

李雯:首先我们还是要明确,玩手机到底对孩子有哪些危害,刚才说的这种情况不是因为孩子本身的专注力,而是因为手机给他的强吸引力。视频带给孩子的是多感官刺激与即时反馈。手机内容(如短视频、游戏、动画)通常以碎片化形式呈现,画面切换快、声光电音效丰富,能持续刺激孩子的视觉和听觉。

例如,短视频每 10-15 秒就更换场景,游戏中不断出现的奖励动画、音效,会让孩子的大脑始终处于 “期待下一个刺激” 的兴奋状态,从而维持高度专注。就会造成刷短视频时容易 “停不下来”,孩子的神经系统对这种高频刺激更敏感,难以主动中断。

主持人:什么是及时反馈?

李雯:即时反馈就是游戏中完成任务立即获得积分、道具,短视频点赞数、评论的实时显示,能快速满足孩子的 “成就感”。这种即时反馈会促使大脑分泌多巴胺,让孩子产生愉悦感,进而形成 “专注→获得奖励→更专注” 的循环。

主持人:这样的专注与孩子本身应该发展到位的专注力有什么区别呢?

李雯:看手机是被动专注,就是孩子是依赖外界强刺激维持注意力,孩子处于信息接收者角色,无需主动思考,比如:孩子玩拼图类游戏时,每完成一块就有动画奖励,这种反馈会让他们主动延长专注时间。其实孩子一直是盯着屏幕不动,对画面变化做出本能反应(如笑、尖叫),但缺乏深度思考。

主持人:孩子正常发展的专注力应该是什么样的表现呢?

李雯:主动专注。由孩子内在兴趣、目标驱动(如想拼好积木、听完故事),主动选择关注对象并持续投入精力,同时伴随思考与探索。他会追问,所以我们会强调亲子陪伴的重要性,只有互动才会产生情绪上的链接。

还有一种情况,我也见到过,早晨起来送幼儿园困难,就让孩子一路拿着手机,当来幼儿园的妥协。同理这样的妥协一定也发生在家中其他的常经理。

主持人:玩手机对孩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说到学习,首先想到的就是视力。

李雯:手机、平板屏幕较小,字体和图像相对较小,孩子在玩手机时,眼睛需要近距离聚焦。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会使眼球的调节肌肉持续紧张。此外,手机屏幕发出的蓝光对眼睛也有一定的伤害,可能会影响视网膜健康,增加眼部疾病的风险。 还有就是影响身体发育,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长时间低头玩手机会对颈椎造成压力,可能导致颈椎变形、疼痛等问题。此外,久坐玩手机还会减少身体的活动量,影响孩子的骨骼、肌肉发育,可能导致肥胖、脊柱侧弯等问题。

主持人:除了这些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对孩子的心理有什么影响?

李雯:心理的危害有比较快的表现,也有长期的隐患,比如脾气暴躁,只要在玩手机的时候,家长的指令对于孩子来讲对抗性很强,另外频繁使用手机可能会使孩子沉迷于虚拟世界,忽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比如父母会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会带孩子组织一些聚会,然后这个过程好像孩子各玩各的手机,孩子长时间玩手机,会减少与家人、朋友的交流时间,导致人际关系疏远,导致情感淡漠。此外,手机社交软件中的交流方式往往是虚拟的、碎片化的,与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存在差异,孩子缺乏面对面交流的能力和技巧,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

长期玩手机,是非常影响学习兴趣和动力的,手机中的游戏、视频等内容往往比学习更有趣、更具吸引力,孩子可能会觉得学习枯燥乏味,而沉迷于手机带来的即时满足感,阻碍思维发展。

主持人:家长特别关心,怎样才能帮孩子戒掉手机?

李雯:首先是避免对抗,先共情孩子的需求。

用提问替代指责:错误方式:“你怎么又在玩手机?眼睛都要瞎了!”

正确方式:“妈妈发现你最近喜欢玩这个游戏,是不是觉得很有趣呀?能不能给我讲讲哪里好玩?” 这样的目的:通过开放式提问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减少抵触情绪,同时了解孩子沉迷手机的具体原因(如游戏社交、逃避学习压力、寻求成就感等)。

其次是与孩子共同制定 “戒手机目标” 召开家庭会议,让孩子参与决策: 家长说:“我们发现全家玩手机的时间都有点多,要不要一起试试‘少玩手机挑战’?你觉得每天玩多久合适?不玩手机的时候想做什么活动?” 记录孩子的想法(如 “每天玩 30 分钟,剩下时间玩积木 / 去公园”),形成“家庭约定”,增加孩子的责任感。

主持人:不看手机的核心问题是让孩子有其他的事做,让他有事可干,可以干点啥?

李雯:触觉刺激:玩黏土、捏泡泡纸、玩水气球(适合低龄儿童);

动手挑战:拼装模型、做科学小实验(如火山爆发模拟)、女生做一些DIY 手工书签;

户外探索:骑车、踢足球(每天都要安排户外活动,消耗过剩精力)。

主持人:有的家长会说,这些玩具我家都买了一大堆了,孩子都不玩,或者玩一会就跑开了,一定要我陪着。

李雯:一说到手机有的家长真的就是恨之入骨,其实真相就是,手机是表象需求是根源。当他在家庭中缺少陪伴的时候现实无法满足,自然会转向虚拟的世界。养孩子这件事,我自己的总结,一定是先苦后甜的,你想改变孩子的一些问题,家长一定是首先要改变的那个人,这是角色定义好的。所以各位家长还是要平复自己、尽量克服困难,陪孩子一起打败问题,打败手机。

主持人:咱们今天说了一大堆手机的不好,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手机很大程度上也满足了我们的需求

李雯:如果我们家长可以帮孩子认识到手机的工具属性,那么也是帮助孩子摆脱沉迷手机娱乐的方法。孩子要知道手机不仅仅是娱乐工具,它更是一个能让孩子快速获取大量知识的便捷平台。通过手机,孩子可以随时随地查阅学习资料,比如在遇到不懂的字词、历史事件、科学原理等时,能够迅速在搜索找到相关解释和拓展内容。

所以家长也不用谈手机色变。知道孩子也需要适当的娱乐来放松身心,缓解学习压力。手机上有许多适合孩子的娱乐游戏、短视频等内容,在合理控制时间和内容的前提下,让孩子玩一会儿手机,可以让他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获得片刻的轻松。比如,孩子完成作业后玩上15-20 分钟的益智类游戏,既能放松大脑,又能锻炼思维能力。其实只要平衡好线上线下生活,不会因为担心手机对孩子的影响而完全禁止,而是鼓励孩子在享受手机带来的便利和乐趣的同时,也积极参与现实生活中的活动,如户外运动、与朋友玩耍、参加兴趣小组等。作为家长一定要善于引导与监督,比如,规定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上限,可能是1-2小时不等,具体根据孩子年龄和实际情况而定;明确哪些APP可以使用,哪些是禁止的;要求孩子在完成作业、进行完必要的学习活动后才能使用手机等。通过这些规则,确保孩子使用手机是在可控范围内,不会影响学习和生活;制定规则后,他们还会认真监督孩子是否遵守规则。不是简单地把手机交给孩子就不管了,而是会定期检查孩子使用手机的情况,包括使用时长、浏览内容等,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例如,如果发现孩子偷偷延长使用时间或浏览了不合适的内容,会及时与孩子沟通,进行教育引导,让孩子明白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主持人:家长怎样借助手机促进亲子沟通?李雯:1、可以和孩子共享手机内容,分享手机上的有趣内容,如一起观看一段搞笑短视频、讨论一篇有意义的文章等。通过这种方式,拉近亲子之间的距离,增强亲子沟通的效果。孩子也会因为父母愿意和自己一起享受手机带来的乐趣而更愿意接受父母关于手机使用的规则和建议。

2、利用社交软件沟通: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利用手机上的社交软件与孩子进行即时沟通。当孩子不在身边时,比如在学校或参加活动期间,通过微信询问孩子的情况,表达对孩子的关心,这样既方便又快捷,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关注,促进亲子关系的发展。

几乎没有一个孩子能抵挡网络的诱惑,相比学习,手机确实容易被吸引,在这个年代想让孩子跟手机隔绝是不现实的,严防死守,反而刺激了孩子的叛逆,不如给他们有边界的自由。

让孩子学会与科技共舞,毕竟,她们要面对的是AI时代,我们要真正培养的是驾驭数字洪流的清醒头脑。

记者|陈若曦

编辑|王悦

责编|安倩

编审|邓菲

监制|冯慧杰

终审|边宇峰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