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总动员】跨越高二分水岭:平稳过渡的实用行动指南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王悦

时间:2025-08-21 13:01

“高一是基础,高二是关键,高三是决战”这句话精准概括了高中三年的核心特征。高二阶段在高中教育链条中既是学业跃升的“分水岭”,也是心理成长的“危险期”,更是决定高考成败的隐形战场。今天邀请河北正定中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助理、河北省基础教育精品课一等奖获得者刘景涛老师分享如何跨越高二分水岭,实现平稳过渡?

主持人:高二究竟有多重要?

刘景涛:高二是高中教育中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其承上启下的特性使其成为学生学业轨迹的“分水岭”。在这一阶段,学生成绩普遍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适应者凭借方法优化与习惯重塑实现“扶摇直上”,而未能突破瓶颈者则可能陷入“积重难返”的困局。这一分化的本质,实则是学生能否完成两大核心转变的试金石:

第一是思维方式的跃迁:从“具象感知”到“抽象建构”。高二知识结构的复杂性要求学生突破初中依赖具象事例的思维模式,向逻辑推演与抽象整合进阶。具体表现为:知识的深度化,比如需要理解公式定理的深层次原理,而非机械记忆结论;知识的系统化,需要将零散知识点穿成知识体系;知识的辩证化,需要养成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二是学习方式的转型: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在初中由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决定了学生的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学知识主要是从老师那里被动的接受。到了高一,这种情况虽然有所转变,但对老师和家长的依赖性还是比较重。到了高二,随着知识量的加大,就要求学生必须提高学习的主动性,除了一方面仍从老师那里经过自己的思考、理解的基础上接受,另一方面通过课前课后的自习课主动获取知识。

在这一年里,学生要养成并坚持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生活习惯,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这一点将直接影响高三的成绩及今后的生活与学习。此阶段部分学生因目标迷失、外界干扰或心理倦怠,出现学习松懈、纪律涣散等现象。有人把这称为“高二现象”,这是我们家长尤其需要注意的。”

主持人:什么是“高二现象?

刘景涛:高中生正值“身心巨变”时期,其中高二学生尤为明显,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斯称之为“心理性断乳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在生理成熟与心理滞后的矛盾中挣扎,自我意识觉醒却尚未具备成熟的理性调控能力,导致行为易出现偏差。教育界普遍认为,高二堪称中学“最危险”的阶段,学生难管、问题频发,故被冠以“高二现象”之名。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针对全国六省一市的2万余个高中生家庭的调查显示,多数高二家长无论在亲子关系上还是教育方式上,都未能采取适宜的方式来应对子女的变化。每个老师和家长都会碰到“高二现象”。对此,曾有一位校长做过一次调查,让本校学生给自己写信。结果收到1000多封信,内容包罗万象,等于是完成一次高中生心理调查。其中,最烦恼的不是学业压力较大的高三生,而是高二生。所以高二孩子,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我们都要特别关心。

主持人:为什么会出现“高二现象”?

刘景涛:第一,生理因素。高二学生年龄基本上在16岁左右,这个年纪的学生已经进入青春期,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对异性产生好奇和关注。生理变化伴随着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容易发怒,对家长和教师的管教产生抵触,表现为顶撞、对抗等叛逆行为。

第二,学习压力。高二阶段虽然没有升学的压力,但是翻开高二课本,我们们都有一个明显的感觉:与高一知识相比,高二的知识内容要深得多﹑难得多。学生在学习方面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有的同学因此产生了畏难情绪,感觉学习吃力,上课听不懂﹑跟不上,由此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时间一长甚至破罐破摔,放弃了学习。这也是高二学生学习方面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虽然高考不是迫在眉睫,但是很多高二学生从他们的学长那里已经领教了高考的严酷,各方面的压力成为他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第三,心理因素。高二学生心理开始发生较大变化。升入高中后,第一学年对新的校园和学习生活都有陌生感,胆子小,自觉遵守纪律。而进入高中二年级后,同学们的心理就开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青春期的孩子们认为自己身体上已经发育成熟,心理上也已经成熟,他们自认为什么都懂,甚至比师长都理性,于是渴望独立的空间,不习惯老师和家长对他们的行为约束和管教,对家长特别逆反。

主持人:高二现象会有什么样的表现?

刘景涛:第一,学业分化加剧与目标缺失。

高一新生有新鲜感,心情兴奋可以使其具有积极的学习和生活态度,能严格执行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而高三的学生由于面临高考,内动力增强,自己给自己施加的压力较大,家长和老师对他们的关注度较高,因而相对问题较少。而高二阶段,学生普遍处于“前无高一新鲜感,后无高三紧迫感”的迷茫期,学习方向感弱化,容易因小挫折陷入自我怀疑和焦虑。

经过一年的学习,在知识的掌握程度上已较明显的分出了层次。对优等生来说,因前期基础扎实,学习自信增强,成绩稳步提升,学习已成为自觉的行为,并不断从中得到成功的心理体验,形成良性循环。对后进生来说,因前期知识漏洞积累、考试频繁受挫,逐渐产生自卑、厌学情绪,甚至逃避学习,陷入“越差越不想学”的恶性循环。对中下等水平的学生来说,就会出现学习目的模糊,学习动机不强,处于淡漠的被动状态。不知道学习为了什么,感觉考学无望,再加上学校的管理一严格,学校生活没有了乐趣,上课无法认真听课,感觉度日如年,在家、在学校讨厌别人说学习或是与学习有关的事,脾气容易暴躁,个别学生甚至还有了退学的念头。

规则意识松懈,违纪行为高发。

高二学生大多已熟悉了学校的管理措施,不再像高一那样畏惧纪律处罚,闲话、闲事儿增多,违纪现象增多。主要有以下集中表现和倾向:

一是上课走神、传纸条、睡觉。这部分学生由于学习上压力不够,目标不明确,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不大,往往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有走神,打瞌睡现象,有的学生还在课堂或自习课上互传纸条,严重影响学习效率。二是携带手机、MP3等电子产品。在休息期间甚至上课,偷玩手机,严重影响了休息和学习。三是看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书籍。有些同学从外面带一些小说呀等书籍在学校内阅读、传播,严重影响自己和他人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的教学秩序。

心理孤独与矛盾升级。

一是孤独感与焦虑感增强。因自我意识觉醒却缺乏成熟情绪调节能力,学生常感“无人理解”,尤其内向学生易陷入长期情绪低落。考试焦虑突出,表现为失眠、注意力涣散,个别学生平时学习生活很正常,一旦临近考试,就会出现焦虑、敏感、这就是典型的考试焦虑。二是逆反心理升级。学生对家长和教师的批评敏感,抵触说教,越是父母﹑老师不让做的事,他们越起劲,一定要和师长对着干,刻意反向行事以彰显“独立人格”。三是自我认同矛盾。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撕裂。比如必须要上985或全能学霸的高目标形象的理想自我和面对学业挫折、能力瓶颈,产生“我不够优秀”的自我否定的现实自我产生冲突,从而陷入“持续性努力-失败-自我贬低”的恶性循环。

“高二现象”本质是青春期心理断乳期与学业关键期叠加的产物:学生渴望独立却缺乏成熟判断力,学业压力骤增却无明确目标引领,最终通过行为试探(违纪、恋爱)、心理防御(焦虑、逃避)或认知矛盾(自我否定)等方式凸显成长困境。其表现可概括为:“学业分化加速、规则挑战频发、情感需求错位、心理波动加剧”。

主持人:家长如何判断孩子出现了“高二现象”?

刘景涛:第一,家长和孩子关系是否发生变化。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调查数据显示:与小学中学相比,家长感觉亲子关系“变化不大”的比例在高二阶段明显下降。18.50%的家长感到亲子关系“越来越疏远”;6.33%的家长感到亲子关系“越来越紧张”。步入高二后,有些学生开始反驳、顶撞老师、家长,越不让做的事越要对着干;有学生还会有不同程度的叛逆、对抗情绪,甚至有闹事等行为,自然影响到青春期的亲子关系。

第二,孩子是否还愿意和家长交流谈心。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渐渐将同学、朋友作为倾诉心事的首选对象。据调查:高中生向父亲或母亲倾诉心事的比例均在15%以下,跟朋友、同学交流心事的比例在48%以上。其中高二尤为显著。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家长应该成为孩子成长的陪伴者,给孩子一定的空间,让他们去想、去做自己的事情,在孩子的青春期阶段给予有的放矢的关心,切不可通过偷看日记等方式了解孩子。想了解孩子,一个不错的办法是了解孩子喜欢的音乐、书籍、电影等。

三,你的孩子是否经常顶撞你?

伴随着高二学生生理上的急剧变化,他们的心理也出现了飞跃式的发展。他们敢于质疑家长的权威,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对简单、粗暴的说教方式不盲从,甚至拒绝接受。同时,学生的个性也处在一个“暴风骤雨”式的发展时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成人感增强,要求别人尊重自己,渴望获得和成人一样的标准和评价。

调查发现:当面对父母的压力时,高二学生选择“向父母反抗”的比例最高。当亲子之间对某件事情持有不同观点时,47%的高二学生选择“努力争辩,说服父母”;而当子女不赞同家长的想法时,半数以上家长都会“和孩子一起探讨”,30%左右的家长还会“想各种办法说服他”。这既与高二学生“自我调节”的希望相悖,也易与高二学生“努力争辩,说服父母”的方式,产生冲突。

主持人:家长如何应对“高二现象”?

刘景涛:转变角色,努力从管理者转变为陪伴者。

第一,要学会做一个善于沟通的家长。默契配合,无事不成。常和班主任就孩子的教育进行电话或信息交流,互相沟通,共同设计。鼓励教育孩子学会解决自己的问题,敢于向老师、反映自己的要求和想法,不要把矛盾交给家长。倾听大于说教,比如在和孩子沟通时,用“今天有什么开心的事?”代替“考试考了多少分,排名多少?”;当孩子抱怨“物理太难”,要回应“哪些题卡住了?我们一起查资料”而非回应“你就是不够努力”。

第二,要学会做一个积极且细心的家长。要相信孩子的未来是光明的。寻找孩子的闪光点,进步点,多表扬,多鼓励,多督促。不说打击孩子积极性的话,不过多纠缠孩子犯过的错。孩子放假回家固定时间倾听,不打断、不评判,专注理解孩子情绪和需求。看重结果,更注重过程。回家之后呢,有意识的把孩子带回来的练习册认真看一看,促进孩子养成习惯,平时学习要抓紧,不能大意。注意加强孩子假期中的管理,提醒孩子多接触健康向上的人和事,督促孩子每天都要有定量的学习时间,要利用假期多与孩子接触、沟通。

第三,要努力做一个有认识高度的家长。承认差距,不求统一。文化课的差距不等于能力的差距,不等于综合素质的差距,更不等于未来事业的差距。不苛求孩子,关键看孩子是否尽了力。看孩子的成绩,更要看孩子的综合素质,看孩子的品行与修养。不扼杀孩子的灵性,不忽视孩子的个性,不泯灭孩子的信心,追求孩子的提高,一点一点的提高。

第四,要努力做一个有见识、有修养的家长。孩子犯了错,决不护短;当面要批评孩子,背后和老师商议、探讨。不委屈孩子,不错怪老师。要善于把坏事变成好事。互相理解,共同配合,达到最后促使孩子不仅改正了错误,而且还有新的提高的目的。

教育家吕型伟曾言:“教育是艺术,分寸即生命。”朋友式亲子关系的精髓,在于用共情软化冲突,用原则守护成长。当孩子说“爸妈,你懂我”而非“爸妈,你管我”时,教育的双向滋养才真正开始。

主持人:同学们自己可以怎样做?尽量避免“高二现象”的出现。

刘景涛:第一,锁定高考,拆解目标。不论我们的成绩怎样,当结束高一、迎来高二后,大家都应该及时意识到,高考已经距离我们不远,抓住至关重要的高二,将会让同学们在高三时,轻松直面高考。

我们要建立阶梯式目标,将高考大目标拆解为月计划、周计划、日任务,避免空泛焦虑无所事事。我们要重构知识体系,用思维导图梳理学科逻辑,强化知识点基础;针对弱势学科,可采用“基础回炉、专题突破、综合演练”三步法。我们要利用好碎片化时间,课间十分钟整理错题、或者和同学讨论一道数学题,大课间可以背英语单词、背史地政的知识点,背物化生的关键概念和定理。减少无效耗时。

第二,紧抓基础,均衡各科。同学们如果从高二开始,重新打牢基础,还是很有机会逆袭的;一方面跟着老师的节奏,学习高二的新课程,一方面发挥学习上的主动性,将高一时候落下的课程补上来,这样大家才能达到赶超的目的。高考成绩的好坏,不是依靠某一科目能支撑起来的,而是需要各科均衡发展;所以在高二时,同学们要抓住眼前的时间,努力查漏补缺,将弱势学科变成优势学科,从而避免“高二现象”的发生。

第三,稳定情绪,调节压力。同学们压力大,考试排名、作业量、未来的迷茫,都可能让人烦躁。但情绪就像天气,阴晴圆缺很正常,关键是怎么应对。找到适合自己的发泄方式:及时宣泄法:焦虑时通过运动、向老师朋友倾诉释放压力。5分钟冥想训练:晚自习前闭眼深呼吸,默念“专注当下”,降低考试浮躁感。积极暗示法:每天默念“我可以克服困难”“进步比完美重要”,强化自信心。

第四,减少冲突,聪明沟通。大家容易跟家长、老师甚至同学起争执,很多时候是话赶话,说急了。跟父母沟通,先给颗“定心丸”:比如考试没考好,别等他们问,主动说“这次没发挥好,但我找到问题了,下次会调整”。家长听到你有规划,往往就不会一直唠叨。跟老师有分歧,别硬顶:如果觉得作业太多或者讲课太快,可以私下礼貌地反映,而不是课堂上直接抱怨。朋友之间,别较真:青春期情绪敏感,跟朋友闹矛盾,过两天可能就好了,要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冷处理,学会悦纳他人,不激化矛盾。大多数同学毕业后再看,很多矛盾根本不值得。

同学们,高二现象并非“问题标签”,而是成长的阵痛。当你能将迷茫转化为目标拆解的理性,将压力淬炼为情绪管理的韧性,这段“分水岭”终将成为你突破自我的跳板。

记者|陈若曦

编辑|王悦

责编|安倩

编审|赫振贤

监制|冯慧杰

终审|边宇峰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