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总动员】感恩 是发自内心的温暖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王悦

时间:2025-08-22 13:12

今天聊聊感恩教育,邀请石家庄市骨干教师、石家庄市优秀班主任、石家庄市北附学校高级教师、二级心理咨询师朱旭景老师分享。

主持人:教育孩子感恩有方法,而不是成为孩子的负担。

朱旭景:是的,感恩本质上是一种对他人付出的认可与珍惜,是人际交往中重要的情感纽带。通过恰当的引导让孩子学会感恩,不是要他们背负心理负担,而是帮助他们理解:父母的养育、老师的教导、朋友的帮助,乃至生活中点滴的善意,都不是理所当然的。

这种认知能让孩子更懂得尊重他人、体谅他人,在接受的同时也愿意付出,从而在人际关系中更受欢迎,内心也会更充实和温暖。当然,教育方式要避免道德绑架或强迫,而是通过日常的言传身教(比如父母自身懂得感恩)、引导孩子观察生活中的善意等方式,让感恩自然融入孩子的认知中。这样的教育,对孩子的人格成长是很有益的。

主持人:生活中会有哪些过度的感恩教育呢?

朱旭景:过度的“感恩”教育,指的是用强迫、道德施压的方式让孩子“感恩”,反而可能让孩子产生抵触或负罪感,举一些具体例子:

过度强调付出,制造愧疚感:比如父母常说“我为了你放弃了更好的工作/生活,你要是不听话/考不好,就是对不起我”,把自身的选择转化为对孩子的情感压迫,让孩子觉得“感恩”就是必须满足父母的期待。

强迫表达感谢,忽视真实感受:孩子收到不喜欢的礼物时,父母强硬要求“必须说谢谢,不然就是没礼貌”,即使孩子内心不情愿,也被强迫做出感恩的姿态,忽略了情感的真实性。

用“对比”施压:比如“你看隔壁家孩子多懂事,知道帮父母干活,你怎么就不知道感恩呢?”,通过贬低孩子、抬高他人的方式,让孩子为自己的“不懂感恩”感到羞愧,而非真正理解感恩的意义。

把“回报”等同于感恩:比如“我供你吃穿,你将来必须赚大钱养我,这才叫孝顺感恩”,将感恩功利化,让孩子觉得感恩是一种“交易”,而非发自内心的情感回应。

把感恩当作交换的条件:我给你创造了这么好的条件,你还不好好学习,怎么对得起我?

这些方式看似在教孩子感恩,实则会扭曲孩子对感恩的理解,甚至引发逆反心理。真正的感恩教育,应该是引导孩子体会他人付出的善意,自愿表达珍惜与回馈,而非通过施压来“完成任务”。

主持人:感恩不是绑架孩子,更不是用控制孩子。

朱旭景:是的,本质上说,教会孩子感恩,不是为了让他们“回报”父母,而是帮他们建立一种与世界温柔相处的能力——既能感受到爱,也能传递爱。

我们被好好对待,因为我们值得。

我们好好对待别人,是出于尊重,而不是因为要控制别人。

主持人:不刻意教孩子,他们会有感恩之心吗?

朱旭景:当然会了,有些事是孩子自己的事,他需要做好而不是因为要感恩父母,比如好好学习,认真工作,这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而不是因为要感恩父母才如此。

最初的时候,父母是孩子的一切,孩子爱父母是本能,会通过各种方式表达感谢。

孩子对父母的爱,往往藏在最纯粹、最直接的细节里,没有复杂的修饰,却格外动人:

妈妈加班晚归,孩子踮着脚把自己的小毯子盖在妈妈肩上,奶声奶气地说:“妈妈冷,盖好就不冷了,我等你讲故事。”不用教育,孩子本能的对妈妈好。

爸爸感冒咳嗽,孩子学着大人的样子,端来一杯温水,还把自己的小玩具听诊器往爸爸胸口放:“爸爸生病了,我给你听听,听完就好了。”用别人对待自己的方式对待他人,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

吃西瓜时,孩子专挑中间最甜的部分挖出来,举着勺子递到妈妈嘴边:“妈妈吃这个,我觉得这个最好吃。”我认为好的都给你,毫无自私的心。

看到父母吵架,孩子会跑过去拉着两个人的手,带着哭腔说:“别吵了,我听话,你们别生气好不好?”我错了,父母的冲突把责任归到自己身上,想用自己的方式唤醒家人,求的和睦。

这种爱里没有“应该”和“回报”的计算,只是单纯地想让爸爸妈妈开心、舒服,就像他们感受到父母的爱时一样,用自己小小的力量去回应——这大概是世界上最直白也最温暖的爱了。

记者|陈若曦

编辑|王悦

责编|安倩

编审|赫振贤

监制|冯慧杰

终审|边宇峰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