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总动员】陪伴,而非包办——助力孩子赢在高中起跑线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责编:王悦

时间:2025-08-28 13:07

开学在即,即将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同学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如何更好的适应高一的学习和生活?家长需要辅助孩子完成什么?如何更好的做好陪伴?今天邀请河北正定中学高一年级副主任、物理教师、石家庄市“美丽教育工匠”张二朝老师分享。

主持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从贴身守护转向远程守望,是一场需要“放手”的修行,信任孩子与学校,重塑沟通模式并重拾自我,方能成就彼此成长。孩子进入新一阶段的学习,父母首先需要做好心理准备,做好哪些调整呢,张老师?

张二朝:心理准备,这是最重要的一环。很多孩子第一次离开家,独立生活,可能会有想家、紧张的情绪;而我们家长,同样也会有不舍和担心,这都非常正常。

孩子入学后,我们可能会发现:往往不是孩子离不开家长,而是我们家长离不开孩子。这个阶段对我们来说多少可能会有一些煎熬,孩子的独立是成长的必然,而家长的“放手”则是一场需要智慧和勇气的修行。如果我们自己调整不好,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生活。在这个阶段,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心理调适:

转变认知:从“管理者”到“守望者”现在起,我们要试着从孩子生活的“管理者”,转变为他们成长的“守望者”和“支持者”。寄宿不是爱的远离,而是换一种方式去爱——从包办一切的贴身照顾,走向尊重信任的远程支持。我们要做的,不是让孩子依赖我们,而是让他即使离开我们,也能过得从容、独立。

信任孩子,信任学校 要相信,我们作为父母过往十五年的教育成果,孩子具备应对新环境的潜力和韧性。同时,也要信任高中学校的教育体系和管理制度,学校有丰富的经验处理孩子们遇到的各种问题。这种信任能有效缓解我们可能出现的焦虑,让我们意识到孩子处在一个安全、有序、积极向上的环境中,相信我们下一次见到孩子一定能从他的身上看到明显的成长和进步。

建立新的沟通节奏,注重质量而非频率 在学校,孩子们每天也是非常忙碌,自由空闲的时间比较少,我们要联系孩子可能找不到合适的时间,但是孩子联系到我们比较方便。我们可以与孩子约定好固定的联系时间(如每周三、周日通一次电话)。平时没上面事儿我们尽量避免给孩子打电话,频繁的、事无巨细的追问,反而会传递咱的焦虑,干扰孩子适应新环境的进程。沟通时,多倾听、多鼓励,少指责、少指挥。遇到问题多问问孩子的想法,而不是急着出谋划策。高质量的交流能让孩子感受到支持,又不会被过度牵绊。

重新聚焦自我,投资自己的生活孩子离家后,我们会突然多出大量时间和精力。这是我们重拾自我、发展个人兴趣的黄金时期。我们可以规划一直想做但没时间做的事:培养一个爱好、参加体育锻炼、和朋友聚会、甚至是学习新技能。当我们的生活重新变得充实和精彩时,我们的注意力会自然转移,失落感也会大大减轻。更重要的是,一个拥有自己精彩人生的父母,本身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当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新的支点和乐趣时,我们会发现,父子母子一场,终将是一场相互成就的共同成长。

主持人:父母需要心理准备,孩子也需要,孩子们可以做哪些心理准备

张二朝:孩子做好心理准备,心态调整是关键。我们需要做的,是和孩子坦诚沟通,告诉他们:“高中生活会很有挑战,学习会更难,可能会遇到其他困难,但这都是成长必经之路,是每个人必须要经历的过程。”我们要把寄宿看作培养孩子独立性、人际交往能力的宝贵机会,而不是一次简单的“离别”。

新高一同学选择寄宿,是一次极具价值的“成长加速”体验,好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快速培养独立性与时间管理能力。离开父母的呵护,孩子需要独自安排起居、整理内务、规划学习与休闲时间。这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环境,能让孩子迅速学会自我管理,从依赖转向自立,这是迈向成年非常关键的一步。

极大提升人际交往与团队协作能力。寄宿生活意味着孩子要和同龄人24小时相处。如何与室友沟通、解决小摩擦、共建和谐的宿舍氛围,这些都是宝贵的社交课。孩子会学会包容、理解和合作,结交一群可能是一辈子的好朋友,情商在无形中得到淬炼。

创造高效学习与规律生活的优质环境。学校统一的作息时间有助于养成良好习惯,避免了上下学通勤的奔波。晚自习有浓厚的学习氛围和同学间的即时讨论,能让学习更专注、更高效。同时,集体生活也能帮孩子戒掉对电子产品的依赖,让生活更规律。

总之,寄宿是孩子独立的“练兵场”,在集体生活中淬炼自理、社交与学习能力,吃得了苦、扛得住压,方能磨出真本事,从容应对未来挑战。

主持人:家长帮孩子做哪些生活上的准备

张二朝:学校会提供一份详细的入学物品清单,大家照着清单逐项准备就行。我特别想提醒几点:

身份证,高中阶段会经常用到,如果还没办身份证务必尽早申请办理,身份证一般让学生随身携带;

少量现金,虽然现在各个学校基本都实行一卡通,在学校基本用不到现金,但是,遇到一些突发情况,孩子随身带一些现金可以避免很多麻烦,比如偶尔生病需要出校门买药,比如眼镜坏了配个眼镜等;

防晒霜,高中阶段不允许化妆,护肤品一般也尽量少买,但是开学后军训,防晒霜还是建议备上,避免晒伤;

务必严格遵守学校关于手机、电话手表、P3、P4以及其他违禁物品的管理规定,这是集体生活秩序的基础;

另外在家最后这段时间,有意识地让孩子练习一下内务整理、洗晒衣物等,这些小事能极大地增强他们入校后的自信心。

主持人:学习上需要做哪些准备

张二朝:我们要帮助孩子做好“心态归零”的准备。无论中考成绩多么优秀,高中都是一个全新的赛道,知识量、难度和初中完全不是一个量级,“吃老本”的想法是万万要不得的。

用形象比喻,达成共识告诉孩子:“高中是一场全新的马拉松,中考成绩只是你的起跑位置靠前。真正的价值在于接下来的耐力和策略,知识和思维难度全面升级,‘吃老本’就像用短跑技巧跑长跑,会很快掉队。”

预判并正常化“挫折感”提前打预防针:“开学后可能会觉得有点吃力,这非常正常,说明你正在爬上坡路,是所有人都会经历的阶段。”我们要告诉孩子,先要接受现实,然后再努力改变现实。这能有效减轻他的焦虑,将挫折视为成长信号而非失败。

总之,“心态归零”是放下包袱,以谦逊、开放和坚韧的姿态,迎接新知,重新证明自己。这是比任何知识都重要的开学第一课。

主持人:除了做好心态准备,学习方法上是不是需要调整和升级?

张二朝:是的,帮助孩子设定新阶段的新目标。引导孩子将焦点从“过去多优秀”转向“未来如何进步”。一起制定第一个月的学习目标,例如:

适应目标:预习+复习形成习惯。

探索目标:找到每科适合自己的高效的笔记方法。

提问目标:每天向老师或同学请教一个问题。

其次,强调“过程”的价值多关注孩子的努力和专注,而非分数。让他明白,高中学习的关键在于弄懂每一个概念、克服每一个难题的过程本身,这份扎实的积累远比一时的排名更重要。

还要特别重视习惯养成。高中学习是有方法可讲的,是要研究的,要琢磨的,比如说课堂在学习中一定是第一位的,课上不认真听讲,课下再努力学习,绝对是不行的,比如说一次只做一件事,三心二意肯定干不好。切记不要瞎折腾,天天把自己累的够呛,晚上甚至违纪打手电学习啊,白天你课上不认真听讲,不重视老师说的内容都是白折腾,也取得不了好成绩。

高中如新马拉松,忌“吃老本”、戒浮躁,唯有归零心态、专注过程、重视方法,做到课上高效、课下扎实,才能跑得稳、跑得远。

主持人:很多家长和孩子可能会觉得,高三才是决胜年,高一可以稍微放松一下。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误区。张老师,高一为什么重要?

张二朝:高一是整个高中阶段的“奠基之年”和“思维转型年”,重要性甚至远超高三的复习冲刺阶段。原因有三:

知识结构的不可逆性

高一学科的知识密度和深度陡然增加,呈现典型的“陡坡效应”。数学的函数与逻辑、物理的力学分析、化学的物质结构等,这些内容不仅是高考的核心考点,更是后续学习的基石。一旦在这个阶段形成知识漏洞,就像地基不稳,高二高三的知识大厦将难以搭建,到高三总复习时才发现问题,往往积重难返,补救成本极高。

学习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高中学习绝非初中的简单延续,其核心要求是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老师不会再像初中那样反复讲解、细致督促,而是更注重思维的引导。学生必须学会自主预习、高效听课、及时复习、系统总结,形成完整的学习闭环。这种学习习惯和能力只能在高一从头培养,错过了这个黄金适应期,后期很难弥补。

成绩分化的决定性时期

大量数据表明,学生之间的成绩差距主要是在高一下学期至高二上学期拉开的。这正是因为适应了高一节奏、成功转型的学生进入了良性循环,而未能适应的则陷入被动追赶的泥潭。

因此,高一就是打地基,地基不牢,地动山摇——这一年知识密度最大、思维转型最关键,一旦松懈,后期补救难上加难。唯有从高一伊始就全力以赴,夯实知识、转变思维、养成良习,才能为最终的决胜奠定最坚实的基础。

主持人:高中阶段不是孩子努力了,成绩就一定会进步

张二朝:是的,很多家长曾经联系我,说我家孩子成绩退步了,他在学校是不是没有好好学习?这种推断是没有依据的,不科学的。

还有很多家长认为,孩子成绩没有进步就是因为努力不够,不是这样的。

如果说孩子成绩出现了大的持续的退步,有可能是孩子没有好好学。但是如果偶然的一次考试成绩退步,说明不了什么,而孩子努力学习,成绩也不一定进步。

高中阶段,大家都很努力,努力的结果能够保持成绩不退步,已经很了不起了。

主持人:高中阶段怎样稳步提升学习成绩呢?

张二朝:高中阶段提升学习成绩是一个非常系统的工程。要提高学习成绩,

核心在习惯:成绩的基石是稳定高效的习惯体系。必须建立每日预习-听课-复盘的闭环,并严格推行错题整理和限时作业,将时间管理和深度学习变为本能,这是从“被动灌输”到“主动获取”的关键转变。

根基在努力:真正的努力绝非时间的堆砌,而是保持专注、追求理解的深度思考。要敢于钻研难题、归纳题型、费曼输出,确保每一个知识点都内化为自己的能力,避免低效的“假努力”。

飞跃在老师:最聪明的学习者最会“利用”老师。必须100%跟上课堂节奏,因为老师提炼的是精华;更要敢于提问,将老师的经验转化为解决自身困惑的个性化方案,实现精准突破。

高中的学习成绩不仅是知识的比拼,而且与身心状态、情绪管理、人际关系等都有一定的关系。

总之,高中努力是标配,但拼的不是熬夜耗时间,而是习惯+深度思考+听老师话——成绩的飞跃来自高效流程和真理解,而非虚假勤奋。家长要当“教练”别当“监工”——多看习惯养成、少盯一次分数,孩子适应节奏、稳扎习惯,就是高一最大的胜利。

主持人:孩子入学以后,家长如何做好陪伴

张二朝:孩子在校寄宿,我们家长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但支持必不可少。我们该如何做呢?做“情感港湾”,不做“远程遥控”——多倾听共情少指挥,关心情绪胜过分数,让孩子有空间更有依靠。

1、倾听和共情

我们要做孩子温暖的港湾和坚实的后盾。情感支持是第一位的。当孩子周末打电话回来抱怨“好累”、“饭不好吃”、“和同学有点小矛盾”时,我们应该先倾听和共情,说一句“妈妈知道你很不容易”,远比一句“别人都能适应你怎么就不行”有效得多。然后试着引导他:“那你觉得可以怎么做呢?”培养他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2.信任和放手

我们要学会信任和放手。相信孩子有能力处理自己的事情,相信学校和管理老师会公正地处理问题。除非是原则性问题,否则不要孩子一遇到困难我们就急吼吼地要插手。

3.关爱不止于分数

沟通时也有小技巧,周末孩子回家,别再“三句话不离学习”了。多问问他:“学校有什么好玩的事吗?”“交了哪些新朋友?”“参加了什么社团?”这些沟通更能让孩子放松,感受到我们的关爱不止于分数。当然,做好“后勤部长”,保证孩子的营养和健康,也是我们的本职工作。

主持人:家长陪伴过程中容易踩的雷有哪些?

张二朝:第一,是“补偿式溺爱”。孩子一周才回家一次,家长总觉得亏欠,于是有求必应,零花钱超标,电子产品放开。这不是爱,反而会打乱学校的作息规律,让孩子产生攀比心理,削弱独立性。

第二,是“远程微观管理”。孩子在校,家长却要求“每晚汇报”、“事事请示”,用电话和微信进行“远程操控”。这会让身处集体、渴望自主的孩子感到窒息,甚至激化叛逆。

第三,是“彻底放手”的放任。认为交给学校就万事大吉,不关心孩子的心理变化和交友情况。寄宿不等于托管,青春期的孩子依然需要我们的情感支持和价值观引导。

最好的方式是 “做守望者,而非操控者”。多倾听、少指挥;多鼓励、少施压;关心他的情绪,而不仅仅是分数。给他信任的空间,就是给他最有力的成长支持。

主持人:您再跟家长说说,怎么能更好的跟班主任高效、愉快的交流

张二朝:家长朋友要跟老师做“战友”而非“质疑者”——尊重专业、把握时机沟通,避免琐事打扰,家校合力才能托举孩子成长。

尊重与信任是前提

班主任要面对几十个孩子,工作非常繁重,请相信他们的专业和用心。

讲一个故事,十多年前,我刚当班主任不久,寒假里有个家长给我打电话,家长说这个孩子年后不想去上学了。当时文理分科,他已经转到别的班了,我是他之前的班主任。我当时也没遇到过这种情况,也挺着急,花了一个多小时跟孩子聊,了解情况,给孩子做工作,最后孩子说,你说的都对,但还是觉得学习有压力,不想去上学。

我跟家长商量着,不行先给他当时的班主任,董老师,请假吧,让孩子再缓缓,调整调整。

家长后来给我反馈的情况是,董老师不准假,要么开学的时候返校,要么就转学。

我当时也是觉得,董老师咋这么没人情味儿呢?我跟董老师很熟悉,我就直接问他,为啥不给这个孩子准个假呢?

董老师说,他这种情况,讲道理是没用的,先逼他一把,他如果返校了,内心的那道坎也差不多就过去了,后边再重点关注就行。如果他在这种情况下还是不能返校,咱也不是说真就劝退他,到时候咱再想别的办法。

后来这个孩子真像董老师说的,按时返校了。后来有一次出差,我在机场恰好碰到了这个同学,他考到了非常不错的宁波大学。

讲这个故事是想告诉大家,老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职业,有时候老师的一些要求我们不一定能理解,但我们一定要相信,老师跟我们家长的心是一样的。

沟通要讲究时机

如果关于孩子的一些情况需要跟班主任当面交流,家长会是集中沟通的黄金时间,可以提前预约在家长会前后找班主任交流。我们要求班主任手机24小时不静音式开机,但是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尽量避免在老师休息时间或上课时间直接打电话。

如果孩子成绩持续退步、孩子跟咱们交流的时候明显情绪不太好,咱也不了解情况、孩子出现违纪的苗头等情况都应该找合适的机会给老师反映,跟班主任沟通。

班主任工作非常忙,建议各位家长尽量避免在琐事上给班主任添麻烦。能直接联系孩子解决的事情一般不要联系班主任。比如,有家长联系班主任问,我家孩子中午咋没消费记录,他是不是没吃饭?比如说,一些特殊情况需要寄快递给孩子,留我们自己的手机,预估快递到学校的时间,让孩子到时候联系我们就可以了。

各位家长,高中三年是一场与孩子同行的旅程。让我们学会从包办到陪伴,从焦虑到信任。做好孩子的“情感港湾”、习惯养成的“教练”,以及老师的“战友”。相信孩子,相信学校,用我们的智慧和“放手”,成就他们独立、自信、精彩的未来。

记者|陈若曦

编辑|王悦

责编|安倩

编审|吴晓飞

监制|冯慧杰

终审|边宇峰

推荐